趙小芳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實驗初級中學,江蘇 蘇州)
在每年的化學第一課中,筆者都會做課本上的演示實驗——加熱碳酸氫銨固體,加熱一段時間后會有氨臭味,總會有幾個學生捂著鼻子說化學有毒,當使用到酒精燈時,前排的學生會自然地向后縮,覺得化學實驗很危險,會爆炸。我理解他們的想法,因為爆炸的地方總有化學的身影,再加上某些媒體夸大化學的負面宣傳,從而讓一部分人恨化學。曾經(jīng)遇到過一節(jié)氫氧化鈉性質的公開教學課,授課老師用被腐蝕的雞爪圖片做新課的導入,學生看完后一臉的驚恐,立即對氫氧化鈉這個物質產(chǎn)生一種恐懼心理,很難進入后續(xù)的課堂探究實驗,課堂效果可想而知了,這明顯不是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作為一線教師,在給剛接觸化學的學生授課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化學是一把雙刃劍,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看待化學的同時,還要注重教學策略,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對我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生的學習有一部分是來自教師的直接傳授,而大部分是來自以往生活經(jīng)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建構。教師平時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這些物品和這些物品中蘊含的化學知識,將這些生活內容應用到化學學習中來,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其中一些常見物品可以讓學生帶到教室,意在讓他們真真切切感受到化學就在身邊,也可以教師自己帶,當學生看到自己熟悉的物品時一下子會激起求知欲望,自主地進入到課堂學習,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例如,在新課學習到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教師可讓學生帶來雪碧,觀察并振蕩雪碧,然后打開嘗一嘗,學生喝下雪碧會打嗝;用燃著的火柴放在瓶口,燃著的火柴會熄滅。繼而想繼續(xù)了解這熟悉又不算熟悉的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于是師生共同踏上一段美妙的探究之旅。中考復習階段,學生每天沉浸在痛苦刷題的狀態(tài)中,枯燥乏味,在復習酸堿鹽時老師帶來了幾包海苔、旺旺雪餅、一些即熱盒飯,當學生遇到這些熟悉的食品興奮不已,從上課的一開始,課堂氣氛就是輕松的、活躍的。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知道,水會使食物發(fā)霉,先讓學生回憶哪些物質能吸水,我們的食物為什么要保持干燥?食品里小包裝有何用處?通過常識學生知道是干燥劑。哪些能做食品干燥劑呢?這些身邊的物品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瞬間激起了學生探究欲望。
通過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要想讓這份新鮮和好奇變得更加長久,就必須要對情境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索,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生的思考。當老師展示完干燥劑之后,學生不禁在想,這些干燥劑到底是什么成分呢?怎樣來檢驗?很自然地便過渡到探究環(huán)節(jié),猜想固體的成分,閱讀包裝說明并打開包裝,取出里面固體觀察顏色,黑色的可能是鐵粉,白色的可能是氯化鈣或氧化鈣,設計實驗并實施,得出結論。直接從生活中選材,再輔以一些化學試劑,完成了酸堿鹽的復習。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出謀劃策,小組間進行方法大比拼,在用稀鹽酸檢驗鐵粉時,發(fā)現(xiàn)溶液的顏色跟我們預測的有出入,溶液的顏色帶一點黃色,平時學習不認真的甲同學積極地思考,作出猜想:鐵粉可能在食品里放置了一段時間,變成了氧化鐵,為他們的小組加了分,雖然接下來如何來驗證沒有講出,同組的同學和我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我將一盒即熱盒飯獎給了這位學生。輕松幽默的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身心愉悅,將各個不同的思想火花進行碰撞,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收獲與發(fā)展,將理論的化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知識相轉化,很快完成了酸堿鹽的復習。
為了更好地鞏固課堂知識,老師在課后往往會布置大量的書面作業(yè),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而效果卻適得其反,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對課堂上的實驗還意猶未盡,課后必定也是想親自動手試試。如,在課上學完干燥劑之后,學生會從家里找來月餅干燥劑,里面含有鐵粉,學生又想到了之前學過鐵絲在氧氣中燃燒,于是將鐵粉灑在燃著的煤氣灶的上方,火星四射,場面壯觀。又如,學生在網(wǎng)上搜索時,意外發(fā)現(xiàn)松花蛋在制作過程中也需要生石灰,松花蛋為什么是熟的呢?而松花蛋表面變得堅硬又是為什么?吃松花蛋為什么要蘸點醋?隨著一個個謎團的解開,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時也提升了學習化學的自信心。
總之,化學課堂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是快樂的,是充滿活力的,想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作為老師就要開動腦筋,同時要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斷挖掘跟化學有關的生活內容,或將集體探究引入課堂或將課后作為興趣實驗,真正做到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認識到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