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車拉九年制學校 甘肅隴南 748500)
什么是體驗式學習?簡單的來說: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和媒介,以自身的實踐來充分體驗學習,從而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充分的認識和深刻的記憶。因此,老師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應該怎樣通過體驗式學習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這成為每一個教師因思考和解決的當務之急。[1]
在很多老師和家長看來:學習應該是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點,學生則安靜的聽從老師講課,并對重要的知識點做筆記。在放學回家后,學生則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實踐證明這種學習方式的效率較為低下,而且學生在短時間內便會遺忘所學知識。歸根到底便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過于專一,學生無法徹底的掌握知識,更無從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是非常好奇的,多媒體教學方式能夠吸引他們的目光將注意力保持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教學,一方面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充分調動學生們的感官能力,實現多重記憶。老師在課堂上應多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時視聽結合,來深化學生各個方面的記憶,達到體驗教學的目的。例如老師在教授學生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輔以圖片,通過直觀的視覺比較讓學生明白正方體和長方體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有利于學生加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動畫是小學生們最喜愛的表現形式,利用動畫來傳遞知識,會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能夠有效的加強知識對學生的印象。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大大的減輕老師在課堂上的工作量,從而老師將精力利用在學生上。多媒體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接觸知識點,更多維面的了解知識,達到體驗式學習目的。
課堂氛圍是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的關鍵因素。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應選擇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提高課堂度活躍度。大量的教學實踐以及理論表明,制作數學模型能夠極為有效的提高課堂氛圍。在課堂上讓小學生動手實踐制作相關的模型,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夠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制作模型來直觀的了解和熟悉知識。例如在教授梯形的相關知識時,老師在上課前可以給學生們準備好硬卡紙和剪刀以及相應的工具。在課堂一開始老師簡單的講述梯形的部分知識點,然后便讓同學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自己單獨的制作一個梯形。這樣一來,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通過數學模型對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為接下來向同學們傳授梯形的相關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學習了梯形的知識后,讓同學們拿出剛剛制作的梯形,讓同學們用直尺和三角板量取相關數據再計算梯形的周長和面積。在課堂上老師便可以當堂考察學生們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制作數學模型讓學生現學現用,能夠更為牢固的掌握好所學知識,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和思考能力。通過制作數學模型,既便于小學生們直觀的認識和了解數學,將抽象的數學模型實物化,是有利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使得學生熱愛數學。經常性的讓學生構建數學模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建模思維,有利于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的提升。同時將手工勞動與數學相結合起來,也能夠很高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活躍度,使得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并掌握好數學知識。體驗式學習的目的便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2]
老師教授學生,不在于全盤的灌輸授予,而在于把握恰當的時機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個人的性格特點以及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的調整教學方式。然而在大部分的小學中,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老師很難以清楚的了解和認識到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導致在課堂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不一致。利用分組教學便可以解決這一個弊端,并且有效的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的掌握程度。老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組并在每組選出小組長,然后給每一個學習小組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自主的探究知識,然后任由學習小組討論發(fā)言。在一段時間后,由每組的學習代表來向老師解答問題,老師則有意的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分組學習讓老師從課堂中解放出來,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探究,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地發(fā)現問題并及時的解決問題,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通過這樣的的教學模式,學生變成老師來主導課堂,使得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理解并吸納知識。[3]
朱熹曾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便十分準確的說明了體驗式學習的巨大作用和影響。小學數學教學的優(yōu)劣將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和方法來加強學生的體驗式學習,從而培養(yǎng)出高水平高素質的優(yōu)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