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亞平
(江西工程學院 江西新余 336500)
在人工智能之下,利用人工智能的人類語言識別技術,可實現(xiàn)有效的人機互動,這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將人工智能應用于學科教學中,可以由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然后由人工智能的載體“機器人”來進行解答,這無疑會使學生的問題得到快速、準確的回答[1]。目前的學科教育中,人工智能地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課程圖像及語音的識別,在應用中,這兩項也主要是處于初級階段,如若將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必能創(chuàng)生智能課程,促進整個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
生產力的發(fā)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技術。同樣的,智能課程的構建同樣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技術。當前,鑒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更多集中在圖像識別及語音識別上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智能課程發(fā)展的局限性,在既定的智能技術發(fā)展之下,智能化課程建設具有局限性,因此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的針對性及有效性發(fā)展。
融合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特別是相對于學科教學來說,如何結合學科教學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智能化的課程設計,是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融合的重點。人工智能應該發(fā)揮自身與學科教學的關聯(lián)性,充分涵蓋學科教學內容及靈活的解答方式,凸顯教學中的“智能化”應用。
人工智能具有諸多優(yōu)點,智能化的教學以及學習系統(tǒng)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個性化教學內容,而借助于大數(shù)據的智能化又為教師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素材。通過人工智能,教師及學生獲得了更多的學科知識,因而更應該借助于這些知識努力思考及探索,培養(yǎng)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
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強調教學中的“因此施教”,這雖然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但相對于學科中一個教師面對眾多班級學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下的智能教育卻可以做到這一點。在針對于學科教學中,通過利用人工智能為學生提供教學內容,學生通過人工智能下的測試完成相關學科課程體系的測試,人工智能在此基礎上可針對于每個學生的短板進行分析記錄,最終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短缺[2]。從而開展復習、演練,最終掌握知識點。
隨著人工智能的逐漸成熟,在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下,智能化課程教育同樣能夠針對于學生的學習特點開展個性化的教育。教師或學生通過信息的反饋,人工智能在準確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科調整及修改,從而更加適應教師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未來,在AI技術的支持下,這種智能化課程將得到進一步的應用及發(fā)展。
以往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因各知識點的復雜性而耗費較多的教學時間,這對于學生來說亦是如此。除此以外,教師還需要面對各學科間的作業(yè)、考試的審核、評分等。而在智能課程下,這一問題迎刃而解。通過人工智能的自動化管理任務,學科教學中可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更多相處的時間。智能課程下,利用人工智能先進的輔導及學習項目,開展有針對性的課程輔導及支持,從而應對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3]。在針對于學科教學的主體——教師這一方面,還可以開展人工智能導師的應用,針對學科間的智能內容開發(fā)提供學科教學間的關聯(lián)性,通過人工智能的虛擬性開展教師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等。自動化管理在智能課程中的應用及發(fā)展還不僅如此,自動化管理還可以進行學生課程學習水平的診斷,進而有針對性的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及建議,在針對于教師教學上,還可以開展教師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的分析,最終給出建設性的意見。
教師和學生針對人工智能的應用及學習是相當重要的,對于學生來說,目前的學習是為將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智能課程下,可利用人工智能承擔起知識及技術方面的講解,而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解放自身的思想,承擔起情感、品德、價值觀等方面的品德教育及思想教育。最終有效實現(xiàn)“智能教學”、“教師情感”、“學生學習”三者的融合。在智能課程之下,教師更應該擔負起學科教育中的現(xiàn)實情況,根據現(xiàn)代化的教學要求,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積極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從繁復的重復性工作中進一步解放出來,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思考、自我探索,使學生在智能課堂的學習中既能得到良好的知識技能,又能培養(yǎng)自身良好的價值觀,最終促進自身人格的發(fā)展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人工智能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這樣才能夠創(chuàng)生智能課程。同時,創(chuàng)生形成的智能課程,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進行差異化及個性化教學,進行自動化的任務管理,通過“智能教學”、“教師情感”、“學生學習”的融合等,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