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
(重慶市綦江區(qū)大羅學校 重慶 401445)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中,差異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觀念與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不同。差異性教學不僅需要存在于學生個體差異之中,還應該設計具有差異化的課堂教學內容,進而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也就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采取多樣性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個性成熟。[1]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基于課堂差異進行合作學習,最重要的就是進行科學的分組。在分組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的讓分組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這樣就能夠最優(yōu)化的開展數(shù)學教學工作。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照顧差異性,在此基礎上開展合作學習,進而讓班上的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合作學習當中,提高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效果。[2]
在建立數(shù)學學習小組的過程中,數(shù)學教師應該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對全班學生分組,每個小組的人數(shù)是4人,并為組員排號。1號組員為該小組組長。[3]
在組建學習小組之后,數(shù)學教師需要讓學生對自己的小組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讓學生知道自己所在的小組,并在黑板上畫圖,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所在的小組,并讓學生在討論之后,為自己的小組取一個好記的名字。
小學數(shù)學差異教學過程中,建立學習小組之后,就需要讓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明確自己的任務,讓小組成員能夠為了小組的學習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將一個學習小組看作是一個整體,并讓每個成員都在小組內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增強小組成員參與小組討論的積極性,應該讓每個成員擁有均等的學習機會,成員所擔任的職責每天轉換一次,實現(xiàn)不固定的搭配,這樣才能夠提高小組學習的價值,也能夠讓學生在小學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
小學數(shù)學課堂差異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強小組成員的合作性,應該不斷進行常規(guī)性的訓練。首先需要進行坐姿訓練,數(shù)學教師應該利用課堂用語對學生進行坐姿訓練,筆者在課堂上常用的課堂口令是請坐好——學生腰部挺直,雙手放在桌面上,當筆者發(fā)出口令:看黑板,學生身體轉向黑板,此時身體動,椅子不動,轉動過程不能發(fā)出聲響。同時,還應該進行組內成員的換位訓練,讓學生不斷變換自己的職責與崗位,這樣能夠針對學生差異布置相應的教學任務,也能夠促進小組成員合作學習的開展。此外,還應該針對小組成員展開必要的課間訓練,在下課之前,讓學生將課上所用的學習用品置于書桌內,然后再發(fā)出下課口令。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圍繞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合作學習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學習,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有效交流,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性,因此,小組合作學習需要遵循相應的步驟。一般情況下是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后再進行小組討論,進而針對不同觀點進行交流,并由1號同學代表小組進行發(fā)言,這樣就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合作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4]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尊重教學內容的差異,小組內的成員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輪流發(fā)言,并將所學內容進行歸納,最終進行全班交流,這樣就能夠大大節(jié)約課堂學習時間,并提高學習效率。例如:筆者在講述“長方體的體積”相關內容時,就讓同學們自己進行小組操作,利用小正方體來拼長方體,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對長方體體積的認識,幫助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推導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進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數(shù)學教師可以讓同學們進行實驗操作,在教師提出相應的實驗要求和規(guī)范操作流程之后,小組成員應該進行合作,并由小組長輪流進行發(fā)言,其他同學聆聽組長發(fā)言,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筆者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在表面積和體積的推導中使用。例如:在學習“圓錐體積”中,筆者讓同學們準備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容器,分別倒?jié)M水,然后再比較二者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同學們就得到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了顯著的提升,不僅有效地開展數(shù)學課堂上的差異教學,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小組成員間的合作學習,提高了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分小組展開合作性差異教學之后,也需要進行合作辯論。小組內部可以分為正反兩個觀點,并讓雙方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陳述,進而力圖說服對方,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小組成員能夠自由進行辯論,也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立場,教師也可以利用數(shù)學教材上一些比較模糊的題目來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進而加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也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與此同時,在作業(yè)批改的過程中,也應該讓小組成員互相批改,并保證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能夠改正一遍其他三人的題目,這樣既尊重了小組成員的差異,也增強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學習。
總的來說,基于小學數(shù)學課堂差異教學,開展合作學習策略,需要數(shù)學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不斷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并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有效互動。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開展數(shù)學合作性學習工作,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