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李溪初級中學校 重慶)
學生對作文的最初感受就是來自課本。初中生主要寫的文章為記敘文,如何將一篇文章寫得思路清晰、表達順暢、情感升華是老師們一直探討的問題,也是困惑學生的難題。在教學任務繁重的同時,教師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在這里我提出幾點自己的意見。
一節(jié)課是文本、教師、編者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要充分考慮到課堂上會出現(xiàn)的情況,根據(jù)學情的不同調整自己的教法,因為課堂是生成的,要想做到教學相長,文本細讀是關鍵。“文本細讀”的基本功能是盡可能充分地發(fā)掘一個文學作品所具有的藝術奧妙、豐富內(nèi)涵和獨特審美意義,對于不同的對象具有不同的意義;對閱讀者來說,文本細讀可以幫助讀者去補充字里行間的空白、豐富文本的意義、發(fā)掘文本的魅力。[1]比如,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老王》,這篇課文的語言值得我們?nèi)ダ首x深挖?!坝袀€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边@句話是在講述老王的狀況,但作者為什么不說“有個死了的哥哥,有兩個沒出息的侄兒。”而且“沒出息”是用引號引起來的,說明不是作者說的,而是老王自己說的。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接著下面一段“老王只有一只眼……”作者全部都是以別人的口吻來講述老王的悲慘境況。如果教師帶著學生仔細研讀文中的句子,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寫法其實都是為后來楊絳內(nèi)心的愧疚埋下的伏筆,正因為自己之前的不關心才使得內(nèi)疚之感更加深切。這樣探討對引導學生寫作文有什么好處呢?這是屬于語言運用的技巧,句式的變化可以使句子的表達發(fā)生變化,視角敘述的不同和人稱選擇都會影響文章的表達意思和文章的深度,進而影響全篇文章的表達。
葉圣陶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源泉豐富,溪流自然活潑晝夜不息?!盵2]學生在寫作中往往缺乏的是素材,他們有的是課外書上摘抄下來的素材,比如,“司馬遷忍辱寫《史記》,蘇武誓死不事匈奴,李密對祖母的孝順……”還有就是爸爸媽媽離婚,爺爺奶奶又怎樣了等等。這些素材過于陳舊或缺乏真實性,究其原因還在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太少,缺乏發(fā)散性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適當進行情境導入。如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散步》一文中,就是散步這樣一件小事,何以作者卻寫出了對生命的感悟。莫懷戚談到這篇文章寫作的契機:第一個就是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第二個契機則較有理性色彩。為了寫“責任感”便改造出“歧路之爭”??v觀此文之作體現(xiàn)一條文藝理論:寫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無甚特別的技法。這就告訴學生寫作源于生活的真實但也不完全是,為了突出自己的主題,我們可以將情節(jié)制造得波瀾起伏,就正如袁枚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課后也要及時檢驗,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作業(yè),運用類似的方法就生活中的小事來寫一篇文章,要求人物(事件)沖突明顯。
赫爾巴特說:“興趣起于有興趣的對象,多方面興趣起于對象之豐富性。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多方面的興趣是教學的任務?!睂W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主動接受比被動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一節(jié)生動的作文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什么手法及該手法的作用,而是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賈志敏老師的《記一件____的事》,課堂上賈老師帶去一個橘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緊接著賈老師引導孩子們一起來說說這個橘子的特征,從形、色、味等方面來談橘子,之后引導學生造句,最后讓學生把橘子的特征用一段話寫出來。學生不僅毫無壓力還很開心地寫出來,其中不乏精品。隨之賈老師用橘子聯(lián)想出來的情境讓孩子們上講臺表演小品。人物的表情動作是否符合語境,臺下的同學一眼就能指出來。這樣生動活潑的課堂給學生們無限的自由空間,更易發(fā)掘他們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
葉圣陶先生曾說:“養(yǎng)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睂W生自己改作文或者互改作文的方式還會給他們以新鮮感和動力,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有助提高寫作水平。
寫作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適應實際需要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活動。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過程就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高的過程。因此寫作在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引導學生寫作應該貼近生活,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獨特新穎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對寫作產(chǎn)生興趣,不僅僅是吸收,還要消化。語文課本中的很多篇章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素材,講課文的過程就是一次習作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