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第一中學 江蘇常州 213200)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是最近發(fā)展起來的專業(yè),但受到我國經濟科技實力不斷提高的影響,近年來其發(fā)展速率也很快。20世紀末全國開設該專業(yè)的院校僅有北京語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學院4所高校[1],到2017年,已有110所院校招收漢語國際碩士生。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主要培養(yǎng)漢語水平較高,具備漢語教學能力并可以擔負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的專門人才,擔負著為對漢語感興趣的外國友人教授漢語語言和中華文化的重任。本科生期間主要學習語言學,中西方文化等相關課程。盡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發(fā)展前景光明,人才需求大,但近年來該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仍然很大。甚至有很多人對此專業(yè)的學生存在偏見,認為其因所學科目冗雜,而不能獨精一科。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師范生要平衡好英語漢語的學習,形成自身優(yōu)勢,努力使自身能力滿足社會需要。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師范生既要學好漢語基礎知識,熟練掌握漢語聽說讀寫能力,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又要有良好的英語能力,特別是英語口語能力,要能運用英語輔助教學。如今困擾著許多漢語國際教育師范生的問題就是:漢語與英語能力不相稱,不能滿足在英語國家對此領域人才能力的需要。
英語一直是我們國家教育中所重視的外國語言,英語國家在全球所占比例也很高,所以英語在漢語國際推廣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要擔負起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任,漢語國際教育師范生必須具備較高的英語口語水平,但現今師范生在英語學習中往往易忽略英語口語學習,導致大多數師范生英語“開口難”,這自然也會直接影響到教育者在國外的教學質量。
張教授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實際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教授外語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盵2]要想在外國土地上進行漢語語言的教學,教育者必須熟識并尊重外國文化,真正做到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平等交流與借鑒。以國內教育業(yè)為例,中國人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學生與老師的地位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外國學校教育則重視人人平等,學生可當面提出對老師的質疑。
綜合以上所述,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師范生如何更好地平衡漢語英語學習,本人有以下幾個建議:
發(fā)展是永恒的,漢語亦是如此,因而我們要積極關注漢語言的發(fā)展,明確不同階段漢語言的不同魅力與價值。了解不同國家對漢語知識需求的差異,結合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和國情進行學習。對于英語而言,我們要認識自己的英語水平,明確英語國家對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的英語水平要求,盡早通過相應的英語能力測試。
我們要計劃好自己未來目標,在自身薄弱環(huán)節(jié)多下功夫。以四川大學為例,趙亞雯調查得出結論:四川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本科生英語學習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學習方面被動化、模式化[3],而學生對英語學習是否自發(fā)主動、方法是否科學都會影響學習成果。因此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激發(fā)自身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求知欲,提高學習效率。
語言教育離不開文化的溝通,語言是文化交流的中介,如果沒有語言,那么文化也不能交流。如果語言溝通上存在嚴重問題,那么一定會影響教育的質量,因此師范生們要積極提高自身英語口語水平,多多鍛煉用英語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要想成為優(yōu)秀的漢語國際教育者必得將漢語知識與中華文化根植在自己的腦海中。師范生不單要學習漢語知識,也要注重才藝培養(yǎng)。漢語國際教育并不只是語言的教學,更是中華文化和中華優(yōu)秀民族精神在海外的傳播,使得中國優(yōu)秀的書法、繪畫、武術等藝術與漢語為外國友人所了解。
教書育人必須結合當地風土人情,因而漢語國際教育學生要力爭踏上別國的土地切身體驗、考察。語言的發(fā)展需要環(huán)境,對外交換學習還有利于提高外語水平,提升與本土人交流的能力。因此國內許多高校都盡力為學生爭取機會,香港中文大學積極推進學生“走出去”,半數以上的港中大本科就讀生都有出境交流的機會,近三分之一的港中大本科生則有機會可以在外地學習一學期至一學年不等的時間。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力量,不同于軍力與財力這種“硬實力”,但也對國家的地位有很大影響,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作用力。要立志成為優(yōu)秀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型人才,學生們一定要協調好英語漢語的學習,還要同時注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學習,無論是語言能力、教育能力還是文學素養(yǎng)都能滿足國內外對本專業(yè)人才的需要,最終為更好更快地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