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縣東山中學 廣東梅縣 514700)
長期以來,在教學現(xiàn)實中,閱讀和作文“分而治之”,教材上的課文成了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范文,課外的閱讀要么是囫圇吞棗,要么是漫無目的,學生口中所謂的“閱讀”只是翻了書,并未真正地進入到文本中與作者進行對話。學生對于自己閱讀到的內(nèi)容,只是草草略過,沒有進行閱讀與寫作的同步訓練,缺少對讀寫相結合的必要的研究,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大失誤。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痹谡Z文學習中,閱讀是學生理解感悟文章的過程,寫作是表達自己思想感情、思維訓練的過程。
只是,中學生畢竟學業(yè)繁重,閱讀時間有限,而寫作更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一種腦力活動,如何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們的閱讀和作文能力呢?將平時的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實行即時練筆,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以閱讀內(nèi)容作為寫作素材,把學生就語言的組織運用和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交融,相互促進。[1]
筆者認為,高中閱讀的教材并不用局限于課本,根據(jù)寫作訓練的需要,可以搜集大量的相關材料進行篩選,重新整理后給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閱讀指導,并且在閱讀之前明確寫作的任務,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準備的資料和自己的閱讀積累,進行有機的組合與運用,這樣,不僅僅擴充了學生的閱讀面,同時也進行了針對性的寫作訓練,一舉兩得。比如在指導學生閱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時,告訴學生可以自己自選幾個感興趣的篇目進行閱讀,同時根據(jù)自己喜歡的故事,選取其中的一兩個形象寫成鑒賞分析性的文字,或者寫成感悟體驗式的道理,這樣,學生就會帶著這樣的任務去進行積極思考,發(fā)現(xiàn)《聊齋志異》故事中值得細細領悟的地方,并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主觀思考,從而創(chuàng)造式的形成文本。[2]
一學生在閱讀完《蛇人》這個故事之后,感于其中可愛可親、通識靈性蛇的形象,寫下如下文字:蒲松齡聊齋志異《蛇人》篇中,二青這條蛇是一條富有靈性能解人心意的蛇?!耙耘邽闃I(yè)”某甲馴養(yǎng)了兩條蛇,一條是大青,一條就是“尤靈訓”的二青。在主人失去大青之后,二青自己幫主人引來了另一條也極為靈秀的小青。因此讓蛇人“衒技四方,獲利無算”。之后,由于二青逐漸長大,已大大超出蛇人弄蛇所要求的身形標準,在蛇人放生它時,二青兩度去而復返,其與蛇人、小青依依惜別的情誼展露無遺。
更為動人的則是,二青離開蛇人后,數(shù)年之間,在山中“長數(shù)尺,圍如腕”,而且“漸出逐人”,恢復了它天性中的原始野性,“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在某日蛇人偶經(jīng)其處,從一開始的“暴出如風”到蛇人認出它并呼喚它之后,二青“昂首久之,縱身繞蛇人,如昔弄狀”,對故主蛇人極其熱情。之后蛇人把已經(jīng)長大的小青交給二青,并告誡之:“深山不乏食飲,勿擾行人,以犯天譴?!倍嗯c小青“垂頭,似相領受?!苯邮芰松呷说膭窀妫撕蟛辉偕叱鲋鹑肆?。在二青這條蛇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蛇靈通人性而又可愛可親的一面。
另一學生有感于《種梨》,于是有如下的文字流于筆端:“每見鄉(xiāng)中稱素封者……父子兄弟,較盡錙銖。及至淫博迷心,則頃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諸如此類,正不勝道;蠢爾鄉(xiāng)人,又何足怪?!钡辣M多少可悲可嘆的人性。錢財物事,如何用,全在自己。推演開來,其實就是這樣的命題:到底是人駕馭物,還是物駕馭人?最近非常風靡的一款游戲——王者榮耀,雖不明白其能夠吸引大批玩家的魅力在何處,但游戲作為娛樂的本質(zhì)應當未變,小小娛樂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這種娛樂方式已經(jīng)凌駕于我們生活本身,讓我們沉醉其中如同沉醉夢境不愿蘇醒,其實就是物駕馭了人,許多人深處迷障卻當樂土而完全不自知。
就閱讀和寫作的關系而言,它的優(yōu)勢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強化促進了學生對所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學生的練筆必須建立在對閱讀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這就促使學生主動深入地去鉆研閱讀文本。第二,有效解決了學生作文沒有素材的老大難問題,在培養(yǎng)其敏感的作文意識的基礎上,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作文的一大難點就在于無事可講,無話可說,而這種小練筆以閱讀內(nèi)容為素材,為學生習作提供了現(xiàn)成的“下鍋米”。而且,這種練筆始終緊扣學生當下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保證了教學目標的統(tǒng)一性和教學過程的流暢性,理解運用可謂是相得益彰。
當然,以讀促寫是需要時間的,因為閱讀是一個采集零瓊碎玉,日積月累的漫長過程。但磨刀不誤砍柴功,厚積而后薄發(fā)正是我們語文學習的特點。因此,我們教師的一大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在課內(nèi)外閱讀中進行積累并使運用積累經(jīng)常化、日?;箤W生掌握有效地積累和運用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和運用的習慣,讓學生從有意識地到自如地驅(qū)遣積累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表達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