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仙
(馬山縣周鹿鎮(zhèn)拔翠小學 廣西南寧 530617)
朗讀能力是語文綜合能力的主要體現(xiàn),也是構成學生語言能力的基礎。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在一朝一夕間就能構建的,需要教師引導低年級的學生,在反復練習和鞏固中,提高語言感知力和敏感度,從而為學生在接下來的語文學習中打下堅實基礎。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當代小學生受到網(wǎng)絡的影響較大,一些網(wǎng)絡小說的入侵使得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度下降。一方面,學生過于追求一些文字華麗、內容匱乏的網(wǎng)絡小說,誤認為文字的華麗代表“好”,這導致學生缺乏對文字情感的賞析;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app等網(wǎng)絡對于身心發(fā)展處于初級階段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影響較大。短訊息的入侵雖然能使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快速獲取信息。但是,不斷地輸入信息、汲取信息,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不敢說、說不出來、說的內容不清晰等情況。不斷地輸入而忘記輸出,這是阻礙朗讀教學順利開展的原因。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的次數(shù)多了,文章其中的道理和情感也就自然顯露出來。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朗讀究竟是先傳授技巧,還是先帶入感情,才能使學生得到較好的體驗,這是在教學中教師會疑惑的。因此,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還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其一,過度重視技巧,忽視情感導入。技巧的指導包括字句的停頓、重音輕音的指導和字音的糾正,毫無疑問,技巧上的指導是重要的,但是,過于注重技巧忽視情感,不僅學生感到課堂乏味,難以集中精力參與,教師也會感到朗讀進度緩慢、教學難以開展。其二,朗讀形式單一,學生沒有體驗感。小學生注意力容易被分散、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很容易被與課堂無關的東西影響。單一的朗讀形式,就算文章內容多么有趣,對學生的吸引力還是不夠。套用一個朗讀教學模板,應用于不同種類、不同內容的課文上,朗讀教學效率和質量自然得不到提高。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性的學科,具有鮮明的語言性和交際性,而朗讀是表達和交往的紐帶。如果說朗讀是一種表達,那么情感就是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豐富情感體驗,這種體驗不分年齡,不分階級,是人類的一種感知能力。面對朗讀技巧和情感融入之間的問題,許多教師難以分清主次和重點。其實,情感體驗能力是師生之間共通的,沒有說非要讀書百遍才能領悟課文情感。因此,朗讀情感、情感體會和朗讀技巧之間是相互連接、緊密聯(lián)系的,這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帶著學生們朗讀,給予學生良好體驗。低年級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且模仿能力強,教師通過一次、兩次的帶讀,不僅使學生了解到字音、發(fā)音問題,了解到停頓與抑揚的變化,自動改正,還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其二,結合生活實際,帶領學生了解文章、詩歌寫作背景。雖然文字所能傳遞的情感已經(jīng)足夠,但是,讓學生在掌握朗讀技巧的基礎上,注重課文背景的講解,傳達貼近學生生活的親情、友情等,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念,以此激發(fā)學生情感的表達。
單一固定的朗讀形式,沒有創(chuàng)新就難以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表達興趣。應試教育下,教師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灌輸型”的教學模式形成,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主動性被剝奪,久而久之,學生不僅朗讀興趣下降,不愛表達觀點,甚至于產(chǎn)生逆反心理,也是常有現(xiàn)狀。面對當前學生課堂表現(xiàn)狀況,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其一,應當轉變教學觀念,把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主動與被動的轉變是一個挑戰(zhàn),這對教師在朗讀教學中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朗讀中,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表達機會,用開放性的問題和獎勵措施,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其二,豐富朗讀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度。小學低年級的朗讀質量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密切相關,學生有沒有參與到課堂、有沒有融入到教學中,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朗讀可以采用情境扮演、小組齊讀、選段讀等方法,還可以融入肢體動作,帶動學生朗讀。
小學朗讀重點還是著眼于朗讀知識技巧、生字生詞和文章結構的指導,看起來枯燥無味的細節(jié),很可能會帶動著整個朗讀的關鍵。因此,朗讀氛圍的構建,我們從以下三方面探究。首先,構建民主的朗讀氛圍。為了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學生的主動和興趣必不可少。學生的朗讀受到鼓勵是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最直接的方法。教師注重民主的課堂氛圍,不能過渡關注字音、發(fā)音的糾正,以自我為中心,要用發(fā)展的眼光、鼓勵的方式,既給予了其他一些很少發(fā)言的學生朗讀的勇氣,還構建了良好的課堂朗讀氛圍。其次,總結朗讀知識技巧,而不是針對某一篇文章的技巧講解。例如在講解到人教版語文教材文章《秋天》時,過于講解“了”的使用和發(fā)言。在古詩《鵝》中,講解曲項/向天/歌的停頓,學生難以舉一反三。因此,教師在講解抑、揚和停頓之間的字詞關系,告訴學生為什么,給予學生發(fā)揮空間。最后,結合家長和學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日積月累的閱讀需要家長與學習支持,每天起床在家的晨讀和在學校的朗讀室的建立,都能引導學生去大聲朗讀、抒發(fā)情感。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學生不僅鞏固了課文知識,收獲了朗讀技巧,還鍛煉了自己敢于表達、表達具有情感的朗讀能力。
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在朗讀中教授知識與技能,還要通過朗讀達成情感的溝通與聯(lián)系。真情實感的朗讀,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良好的朗讀氛圍,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