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縣擂鼓鎮(zhèn)中心學校 湖北十堰 442000)
提升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初中科學課程的基本精神,很多學生認為科學是神秘莫測的,是遙不可及的,所以對初中科學教學存在一定的畏難心理。事實上,初中科學課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陶行知先生提出過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即教育,所以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感受科學的生活色彩,與學生一起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使學生感受到初中科學課程的魅力,我們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主發(fā)現科學、探索世界,獲得長遠發(fā)展。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前的初中科學課程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所以實現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更是有著緊迫的意義,讓課程回歸生活,實現科學教學的生活化。[1]
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現象視若無睹,認為一些現象是理所當然的,沒有深究其中隱含的科學道理,這不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素養(yǎng),所以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設能引發(fā)學生認識沖突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使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產生好奇。比如我在教學《測定小燈泡的功率》這部分內容時,考慮到學生只看過現實生活中的燈泡有亮有暗,但是沒有思考過背后隱含的科學原理,我為他們設置了生活化的探究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矛盾,使他們踴躍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2]
教學實例(片斷)
師:同學們!如果我們把“220V,100W”與“220V,40W”兩只燈泡串聯起來,哪個燈泡亮?
生:“220V,100W”那個亮?。ù蟛糠謱W生這樣回答)
(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認為:燈泡的亮度取決于功率的大小,甲燈的額定功率大于乙燈的額定功率,所以甲燈比乙燈亮。以上結論由于學生混淆了實際功率與額定功率的概念所導致的。)
師生共同演示,結果是乙燈比甲燈亮。(發(fā)生認知沖突)
師:為什么乙燈比甲燈亮呢?(提出供學生探究的問題)
(學生分組討論,計算、交流,得出結論:燈泡的亮度取決于它的實際功率,因為乙燈實際功率比甲燈大,所以乙燈比甲燈亮)
師:如果我們把“220V,100W”與“220V,25W”二燈串聯起來哪個燈泡亮?(再設陷阱)
生:“?70V,25W”那個亮。(學生自然推理)
師生共同演示,發(fā)現“220’,25W”燈亮,但“220V,100W”那個不亮。
(學生驚訝,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認為,只要有電流通過燈泡,燈泡應該會發(fā)光,再次產生認知沖突)
師:為什么“220V,l00W”那個燈不亮呢?(再次提出供學生探究的問題)
(分組討論,計算,組間交流,教師點撥,得到這樣的結論:有電流通過燈絲不一定會發(fā)光,燈絲需要達到足夠的溫度才能發(fā)光,也就是說需要達到足夠大的功率)
初中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科學知識,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學實例:學校該購買何種型號的發(fā)電機?
1.問題背景:有一個地區(qū)要趕工程,附近小區(qū)由于用電緊缺,晚上經常停電,學校為確保初三年級住校生晚自習及教師辦公樓用電的需要,打算購買一臺發(fā)電機。[3]
2.提出問題:請你幫助學校選購一種型號的發(fā)電機(向學生提供生產廠家的產品推薦說明書)
3.實施過程:
(1)分小組討論、交流,形成共識,由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A、分小組對不同樓層用電器的數量、功率情況進行調查。
B、各組信息匯總。
C、根據匯總信息,計算出供電樓層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最大功率。
(2)分小組對每個樓層用電情況進行調查。
學生通過設計調查表,實地查看,詢問,閱讀說明書等多種調查方法獲得各樓層各種用電器的數量、功率情況。[4]
(3)各組交流調查結果,匯總信息,得到電路正常工作時可能達到的最大功率。
(4)根據計算結果,選擇合適型號的發(fā)電機,并要求學生以書面形式向學??倓仗幪岢鼋ㄗh。
不久,學校購買來了發(fā)電機,組織學生參觀發(fā)電機,當學生發(fā)現購來的發(fā)電機的型號與他們向學校建議購買的型號完全一致時,非常興奮,感覺到是他們幫助學校解決了問題,這種被內化的成功體驗,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不僅有學校生活,也有家庭生活,如果我們教師將科學教學與學生的家庭生活聯系在一起,必將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到科學教學的“接地氣”,事實證明,學生的學習活動雖然更多的是在課堂上進行,但開展學生家庭實驗室的課外活動則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學生通過自制實驗器材,根據科學原理設計實驗,不僅能幫助他們理解學過的知識,培養(yǎng)聯系實際的能力,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是課堂上得不到的,更不是做幾道練習題所能代替的。大量課外家庭實驗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和動手實踐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逐步提高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的能力。以下是學生家庭實驗活動的記錄:空氣有質量嗎?不僅要求學生做實驗,還要求學生進行實驗記錄,其中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原理和實驗現象。
我要求學生在家中與父母一起完成空氣是否有質量的實驗,學生們興致高昂,他們與父母收集材料,設計實驗方案,還指導父母應該如何做科學實驗,這樣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同時也拉近了親子關系,一舉多得。
總而言之,“讓科技生活化,生活科技化”是初中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可以適當引進生活的內容,用生活現象來印證科學技術。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探索更多的實現科學生活化的措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