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中有所涉及。《過秦論》“研討與練習(xí)”三:“古人為了使文章有變化,不呆滯,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詞重復(fù)出現(xiàn)的情況,就用近義詞代替,避免‘同字重出’。這種情況在連用結(jié)構(gòu)相同的句子時,更為常見?!边@里雖然沒有提到“對文”這一概念,但其所講的正是“對文”。不過,講的還不全面。在連用結(jié)構(gòu)相同的句子時,對應(yīng)位置的詞的意義,除了相同相近以外,還有相反相對這一情況。當(dāng)然,前一種情況比較常見,后一種情況則比較少見。
程俊英、梁永昌著《應(yīng)用訓(xùn)詁學(xué)》指出:對文,其中一個含義 “指在平行的相同結(jié)構(gòu)中處于相對應(yīng)地位的不同詞語,它們在意義上或者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對”。根據(jù)對文的這一特點,可以利用它來求得某一詞的確切解釋,特別是可以求得詞的生僻義和臨時語境義的確切解釋。下面,按對文的意義關(guān)系,將對文分為兩類。然后結(jié)合人教版中學(xué)語文教科書中的實例來說明如何利用對文來確切解釋文言詞語。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采薇》)
“昔我往矣”與“今我來思”結(jié)構(gòu)相同,“思”與“矣”構(gòu)成對文,意思相近。“矣”是語氣詞,無實義,由此可以推斷,“思”也是語氣詞,無實義。
2.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賈誼《過秦論》)
句中的“踐”,高中語文必修3將其釋為“踏”(51頁),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則將其釋為“斷”“殘”。但從對文的角度看,這兩種解釋均欠妥?!佰`華為城”與“因河為池”結(jié)構(gòu)相同,“踐”與“因”是對文,意思相同,“因”是“依據(jù)”的意思,“踐”也應(yīng)是“依據(jù)”的意思。吳云、李春臺《賈誼集校注》:“踐:登。在這里當(dāng)‘據(jù)’講。 ”甚是。
3.既無伯叔,終鮮兄弟。(李密《陳情表》)
“無”“鮮”對舉成文,“鮮”也應(yīng)是“無”的意思,而不是“少”的意思。課文注釋:“[鮮]沒有。鮮,本指少,這里是‘無’的意思?!保ū匦?,36頁)這種解釋無疑是正確的。從課文“外無期功強近之親”“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可以看出,李密既無伯叔,也無兄弟?!敖K”與“既”意思也相同。 《經(jīng)傳釋詞》:“終,猶‘既’也。 ”曹道衡、李炳海主編《古文觀止》:“終:猶‘既’,與上句‘既’字構(gòu)成近似‘既……既……’的句式,這樣的句式現(xiàn)代多改為‘既……又……’?!?/p>
4.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王羲之《蘭亭集序》)
兩句結(jié)構(gòu)相同,那么,“妄作”也就是“虛誕”的意思;“一”與“齊”意思相同,都是“把……看做一樣(相同)”的意思。
5.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
句中“景”就是“暉”的意思,這里指“月光”。
6.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句中“成”“如”對舉,二者同義。魏耕源《全唐詩語詞通釋》:“成,比喻動詞,猶言似、如、好像?!薄啊伞ⅰ纭瘜εe,言余霞散如綺。 ”(31 頁)
7.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yè)》)
句中‘處’‘時’對舉,“處”就是“時”的意思。 王锳《詩詞曲語詞例釋》:“處,表示時間,作用與時間名詞略同,有‘……時’、‘……際’的意思,并不是指處所。 ”魏耕源《全唐詩語詞通釋》:“處,猶言時,‘在……的時候’的意思。和表示處所義有別。”“‘處’往往與‘時’對舉,其‘時’義最為明顯。 ”(33 頁)魏耕源還進一步指出,“‘處’作‘時’用,除‘須諧平仄’的原因外,還有為了避重字的原因?!保?5頁)
8.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句中“兼”與“接”意思相近。 課文注釋:“[兼天]連天。 ”(必修 3,38 頁)將“兼”釋為“連”,正確。
9.一去紫臺連朔漠,便留青冢向黃昏。(杜甫《詠懷古跡(其三)》)
“連”與“向”對舉,“連”與“向”意思相同。 課文注釋:“[連]通,到。 ”(必修 3,38 頁)似不妥。 魏耕源《全唐詩語詞通釋》:“‘連’‘向’ 對舉,‘連’ 即‘向’義。 ”(192頁)魏說可從。
10.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自”“空”對舉,“自”即“空”義。 魏耕源《全唐詩語詞通釋》:“自,副詞。猶言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自’往往與‘空’對舉?!保?75 頁)并列舉了“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一例證。
11.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白居易《琵琶行》)
“乍”與“突”對舉,意思相同,都是“突然”的意思。
12.方其破荊州,下江陵。(蘇軾《赤壁賦》)
“破”與“下”對舉,“下”與“破”同義。 “下”不是從上游往下游的意思,而是“攻占”的意思。
13.萬里來游還望遠(yuǎn),三年多難更憑危。(陳與義《登岳陽樓》)
“還”與“更”對舉,“更”就是“還”的意思。
1.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莊周《莊子·逍遙游》)
兩句結(jié)構(gòu)相同,其中“譽”與“非”、“勸”與“沮”意思相反。 “譽”是“稱贊”的意思,“非”就是“非難、責(zé)怪”的意思;“勸”是“奮勉”的意思,“沮”就是“沮喪”的意思。
2.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雪霜霽寒宵。 (杜甫《閣夜》)
課文將“景”釋為“日光”(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43 頁)。 筆者認(rèn)為,“景”與“宵”對舉成文,意思相對,應(yīng)該補充為:“景:日光,這里指白天、白晝。”
3.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白居易《琵琶行》)
“滑”與“難”對舉,意思相反?!半y”在這里應(yīng)釋為“澀”。
4.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卒葬之”課文釋為“死后葬在那里”(必修2,36頁),將“卒”釋為“死”,似不妥。 “卒葬之”可以還原為“卒葬于其址”,這樣就與“始舍于其址”結(jié)構(gòu)相同,“卒”與“始”構(gòu)成對文,意思相反。因此,“卒”在這里應(yīng)是“終、最后”的意思。朱一清主編《〈古文觀止〉鑒賞集評》:“卒葬之:最后就安葬在這里。”這種解釋是恰切的。
“對文”只是古書“辭例”中的一種?!稗o例就是‘屬辭之例’,指古人組織文章時,遣詞造句所表現(xiàn)的特殊格式?!卑ǖ刮?、省文、復(fù)文、變文、連文、互文、對文等。更多地了解“辭例”,對探求詞義的幫助會更大。
參考文獻:
[1]曹道衡等:《古文觀止》,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2]程俊英等:《應(yīng)用訓(xùn)詁學(xué)》,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9年。
[3]普通高中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4]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岳麓書社1982年。
[5]王锳:《詩詞曲語詞例釋》,中華書局1980年。
[6]魏耕源:《全唐詩語詞通釋》,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1年。
[7]吳云,等:《賈誼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8]閻振益,等:《新書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
[9]朱一清:《〈古文觀止〉鑒賞集評》,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