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艷
(漣水縣大東中學 江蘇 淮安 223001)
古詩詞是我國燦爛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yōu)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可以看到一行行熠熠生輝的燦爛文字;打開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眼前呈現(xiàn)出一顆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這就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 —中華傳統(tǒng)詩詞。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國素有“詩國”之稱。中華詩詞乃國之瑰寶,它記載著一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是研究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活化石。幾千年來,詩人輩出,佳作如林。中華詩詞歷來備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開始注重詩歌教育,并把詩歌教育正式列入了他為學生制定的科目,而且排在其它科目之首。歷朝歷代,對詩歌教育也非常重視,甚至有的朝代還規(guī)定“以詩賦取仕”??v觀歷史,凡是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繁榮的鼎盛時期,也必然是詩歌教育和創(chuàng)作的最繁榮時期。
但令人遺憾的是,近幾十年來,中華詩詞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低潮,形成了“門前冷落鞍馬稀”的不正常局面。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讓中華傳統(tǒng)詩詞大步走進校園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如果我們不及時的搶救性的繼承這一文化遺產(chǎn),那么,中華詩詞這一瑰寶就可能在我們手中失傳。那時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無顏面對我們的祖先,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永遠立于不敗之地,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弘揚民族傳統(tǒng),錘煉民族的人文精神。幾千年來,中華詩詞吟頌祖國山河的壯麗美景,抒發(fā)無數(shù)志士仁人精忠報國的赤子之心,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勵精圖志、奮發(fā)進取的民族精神,為我們提供了增進國民的文化素質、提高民族人文精神的極好教材。
文化素質是人的基本素質。文化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是文化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而中華詩詞則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是傳統(tǒng)文化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培養(yǎng)我國人民的文化素質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認為,讓中華詩詞教學大步進入校園,切實加強詩教工作,正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xiàn)。例如:江蘇省南京市召開了全省各市縣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及各主要中小學校長會議,會上要求立足高起點辦學,努力探索“減負增效”的途徑,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切實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而開展“詩教”工作,正是全面落實上級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的具體做法。因此,要培養(yǎng)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就必須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熏陶他們,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而這一工作又必須從小抓起,使之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讓中華詩詞進入校園,切實推進詩教工作,堅持從小抓起,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我們一定要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常抓不懈。
讓中華詩詞進校園是一項長期、紛繁的系統(tǒng)工程,我認為,在實施校園詩教工作中,要把這項工作做好,必須堅持三個結合。
(一)“詩教”工作必須與學校德育工作相結合。大家知道,開展詩教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時代,我們雖然不再需要“以詩取仕”,但我們需要“以詩育人”。古往今來,多少名篇佳句,激勵和鼓舞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愛國詩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泵褡逵⑿塾谥t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些字字鏗鏘、擲地有聲的詩句是開展學校德育工作的極好材料,因此我們一定要在詩教工作中善于挖掘和運用這些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高素質的人才。
(二)“詩教”工作必須和語文教學相結合。中華詩詞以其珍貴的藝術品味和文學價值,流傳于中華民族已幾千年,而要繼承和弘揚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我認為開展校園詩教工作必須堅持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因為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因此,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除了教好課本中規(guī)定的古典詩詞外,還應該適當增加課外閱讀的詩詞數(shù)量?,F(xiàn)在淮安市的語文中考考綱中有關詩詞的考查要求是:初中生要重視古典詩詞的誦讀和積累,能背誦課本中的一些經(jīng)典名句,考查的分值8分,其中有2分是考查課外經(jīng)典詩詞名句默寫。這一舉措,必將有力的推動淮安市初中詩教工作的開展。
(三)“詩教”工作必須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事實證明,校園文化陣地歷來是一塊必須爭奪的陣地。如果真、善、美的東西不去占領,那么假、丑、惡的東西就必然會趁虛而入。因此,詩教工作必須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以弘揚正氣、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觀為核心。在開展詩教工作中,可引導學生從讀詩、背詩到寫詩。熟讀背誦古詩詞,不僅使學生接受其中深厚的底蘊感染,而且還可以從其表現(xiàn)手法、語言結構、形象刻畫等創(chuàng)作手法中吸取營養(yǎng)。只讀不作便得不到升華,只作不讀常會陷入困境。先讀后作、邊讀邊作是較好的方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文化積累,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既激活了學生的靈感和靈性,又豐富了師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真是一舉兩得的大好事,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師生的詩詞作品展,以調動廣大師生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以推動中華詩詞進校園的進程。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提高對中華詩詞進校園和開展校園詩教工作的認識,堅持不懈的做好這項工作,我堅信,不久的將來,中華詩詞一定會在校園這塊沃土上生根、發(fā)芽,綻放出朵朵奇葩,結出豐碩的成果。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讓我們共同努力吧,一個中華詩詞繁花似錦的春天就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