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市救助管理站〈內江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 四川內江 641000)
流浪未成年人大多沒有健全的家庭,也沒有可靠的生活保障,導致其正常生活受到影響。流浪未成年人長期生活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會給其心理帶來嚴重的影響,導致其心理狀態(tài)比較特殊。我國在發(fā)展教育和經(jīng)濟的過程中,需要對流浪未成年人進行救助,首先就需要對其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實現(xiàn)心理救助,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實質性幫助。[1]
流浪未成年人通常沒有正常的家庭關系,在長時間的生活過程中,沒有親人對其進行照料,導致其行為、思想得不到正確的教育。大部分流浪未成年人需要遭受周圍人群陌生的眼光,很少有人會在意其生活狀態(tài)。流浪未成年人的生活大多比較窘迫,這種境遇導致其在生活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比較在意自己的溫飽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概念不清晰,不能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認知,不能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流浪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就會缺乏目標,甚至不能培養(yǎng)自身獨立生活的能力,給其心理造成較大的缺失。[2]
流浪未成年人的生活環(huán)境大多比較惡劣,在長期處于一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中,就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較大的敵意,甚至會以偏概全,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久而久之,周圍部分人群會對流浪未成年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這種生活環(huán)境會使其認為世界上的人都是邪惡的,不會產生信任感。流浪未成年人長期處于艱難的生活環(huán)境中,逐步形成自卑的感覺,導致其價值觀消極。這種狀態(tài)會使得流浪未成年人覺得自己沒有前途,以后不能有所成就,進而陷入深度自卑中。
部分流浪未成年人沒有健全的家庭,得不到家人的關愛,導致其人際交往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還有部分流浪未成年人在生活過程中感受了很多的欺騙、敵視與冷漠,導致其對周圍人群難以表現(xiàn)出好意。這種環(huán)境使得流浪未成年人逐漸形成了圓滑、冷漠的心理狀態(tài),使其人際關系比較敏感。流浪未成年人大多沒有接受過正常的教育,導致其難以學會與同齡人和諧相處。流浪未成年人不會主動與人打交道,在行為和心理上都會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抵觸感,導致其難以回歸社會。[3]
流浪未成年人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習慣獨立完成,而非與同齡人結伴而行。其在生活過程中已經(jīng)形成一種缺乏協(xié)作的狀態(tài),比較特立獨行,逐漸形成了孤獨的個體。流浪未成年人在生活過程中渴望被愛,但是缺乏實際關愛,導致其與周圍世界格格不入。這種狀態(tài)在其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會表現(xiàn)地比較明顯,其在行為上會表現(xiàn)出害怕接觸人群,在心理上會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抵觸感和恐懼,導致其孤獨感逐漸強烈,難以融入周圍環(huán)境。
針對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我們首先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救助,讓其感受到平等的關愛,這樣才能使其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周圍人群需要以關愛為主,利用教育矯正的方式幫助其適應社會發(fā)展。在開展教育矯正工作的過程中,如果不能讓未成年人感受到關愛,那么教育效果會達不到理想要求。在與流浪未成年人相處的過程中,需要用真誠的關愛對其進行疏導。救助人員需要把握關愛和同情這兩種情感的差別,不能讓流浪未成年人認為這種情感的實質是同情,否則會觸發(fā)其精神情感。救助人員需要放下同情和歧視,用溫暖的態(tài)度讓流浪未成年人感受到實質性的關愛,推動教育矯正及行為矯正工作的開展。
流浪未成年人在生活過程中,長時間處于缺乏關愛的環(huán)境,容易使其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在對其進行心理救助的過程中,兒童教育機構需要給予公平的教育,公正的待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表達出其對流浪未成年人的支持,使其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達到解除心理戒備,敞開心扉,講解流浪經(jīng)歷和成長環(huán)境,傾訴心聲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組織流浪未成年人進行溝通交流,使其能夠在教師和同學面前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逐漸深入未成年人的心理,需要用真實情感關愛未成年人。
流浪未成年人在接受救助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對救助人員產生一定程度的敵意,主要是由于其缺乏歸屬感。在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救助的過程中,救助人員需要對其認知進行重建,使得流浪未成年人能夠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救助人員可以給流浪未成年人講述部分少年不幸但是終于成才的故事,使其能夠了解困難并不能過擊倒一個人的意志,幫助流浪未成年人克服生活中的困難。救助人員可以幫助流浪未成年人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發(fā)掘自身的優(yōu)勢,認真完成相關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救助人員需要讓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進行重建,增強其心理認知,給予充分的激勵,使其能夠樹立自信心。救助人員還需要幫助流浪未成年人改善人際交往能力,充分發(fā)揮榜樣作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增強救助效用。在幫助流浪未成年人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的過程中,需要合理應用相關技巧,讓其能夠與同伴進行交流,還能夠傾聽他人,使其能夠關注周圍事物,使得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概念得到強化。
在對流浪未成年人進行心理救助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其心理特征,對其進行分析,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救助工作。救助人員需要對流浪未成年人進行平等關愛,使其能夠卸下心理防備。在這個過程中,救助人員需要利用支持心理療法讓流浪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重建認知,使得流浪未成年人能夠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