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jié)”。此外端午節(jié)還稱“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等。端午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
端午節(jié)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jié)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tǒng)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部分地區(qū)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鳖A《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廣東人賽龍舟稱為“扒龍船”。
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風調(diào)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nèi)心良好的愿望。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梢?,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廣東,則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jù)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jié)兒童放風箏,廣東人稱為“放紙鳶”。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nèi)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币约傲硪环N“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nèi)容物幾經(jīng)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qū)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jié)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jié)還有吃豆腐的習俗。
端午節(jié)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
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diào)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古詩鑒賞
《已酉端午》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fā)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譯文:
已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讓人競渡龍舟,借以憑吊遠古英雄屈原的靈魂。石榴花如火地開著,似乎正在笑話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實,陶淵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樣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雖無法憑吊屈原,我也一樣仰慕他。
賞析:
端午節(jié),天氣昏暗,狂風暴雨,使得汨羅江上沒有人祭奠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忠心為國卻屢遭貶謫,懷才不遇,千年后的風雨還耽誤了人們對屈原的祭奠和懷念,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憑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詩人心中不由得傷感起來,然而開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詩人自尋煩惱,于是詩人只好自嘲地引用陶淵明的事跡,縱然陶淵明這樣的縱情山水的隱士,對屈原的仰慕之情也絲毫未減。
此詩起句寫景,先寫端午節(jié)的天氣,晦冥而有風雨,借景抒情,運用風雨之景為下文抒情做鋪墊,第二句興“英靈何在”之嘆,詩人想起了屈原的懷才不遇,運用屈原之典故,進而感傷身世,為屈原以及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感到憤懣,“汨羅無處吊英靈”一句中的“無處”既對應了上文的風雨晦暝,也抒發(fā)了屈原英靈無人憑吊的傷感。
后兩句將“榴花”擬人化,一個“笑”字賦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詩生動而蘊含趣味,詩人在與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雖有才華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淵明的典故,運用對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實指超脫自我。
整首詩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現(xiàn)了詩人貝瓊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哀傷,也同時抒發(fā)雖不被賞識但仍舊灑脫的豁達精神,表達詩人對隱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