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雪松
未來,也許我們再也看不到這口“大鐘”帶著航天員返航的畫面了。因為,新一代飛船來了!
11月6日,第12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開幕,航展在航空方面出現(xiàn)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展品和表演,航天方面也不乏亮點,我國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都重磅亮相(圖1)。其中,新一代載人飛船作為現(xiàn)有神舟飛船的后繼型號,將讓中國人在太空走得更遠,圓中華民族千年的奔月之夢。
近十幾年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神舟飛船任務實現(xiàn)了無人到有人、單人到多人,以及出艙和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的突破,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獨立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我國還研制了天舟系列貨運飛船,它不僅試驗了自動交會對接,進行了在軌科學實驗,還突破了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為我國下一步建造載人空間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神舟和天舟飛船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客觀來說,它們啟動研制時間較早,設計和技術在今天看來已有些不合時宜。
神舟飛船采用三艙式構型(圖2),這來源于蘇聯(lián)。蘇聯(lián)聯(lián)盟號飛船為三艙構型(圖3),其初衷是為了登月任務。為了降低研制難度,返回艙采用直徑較小的設計,但即使采用加工復雜的鐘形設計以增加內部容積,返回艙的容積仍然不大,這樣的返回艙對近地軌道任務還能勉強對付,但用于長時間的登月任務就實在不合適了。于是,為了增加飛船內部加壓空間,蘇聯(lián)人靈機一動增加了一個軌道艙。雖然后來登月計劃被取消,聯(lián)盟號飛船只用于近地軌道任務,但增加的軌道艙加大了內部加壓空間,提高了航天員的舒適程度,所以仍然被保留下來。我國神舟飛船正是照搬了這樣的推進艙、鐘型返回艙加軌道艙的三艙式設計。
圖1 新一代載人飛船縮比模型亮相珠海航展
到了21世紀,空氣動力學和計算能力的進步,讓設計大直徑返回艙得心應手,美俄都先后展開了相關的研制,返回艙直徑增加后也就不在乎鐘形設計增加的那點容積了,加工難度較低的倒錐形返回艙便開始大行其道。
倒錐形大直徑返回艙加上服務艙的兩艙式載人飛船,不僅內部空間大,而且設計簡潔便于制造,成為當今載人航天的發(fā)展潮流,如俄羅斯研制中的聯(lián)邦號飛船(圖5),美國研制中的獵戶座等飛船(圖6)。對比美俄新一代載人飛船,我國神舟飛船的基本設計仍然停留在三十年前,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美俄新飛船還追求返回艙的重復使用,以降低飛行成本,這也是我國載人飛船需要追趕的目標。貨運飛船也是如此,現(xiàn)在除了上行向空間站運貨外,下行返回時的貨物運載需求也越來越大,而天舟貨運飛船并沒有下行能力。現(xiàn)有的神舟和天舟飛船都有所不足,研制新一代飛船成為我國載人航天發(fā)展的必然需求。
圖2 神舟載人飛船示意圖,三艙式設計
圖3 對接在國際空間站上的聯(lián)盟號飛船,明顯可見三艙式設計
圖4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示意圖,航天員從返回艙、經由軌道艙、進入天宮二號
圖5 研制中的俄羅斯聯(lián)邦號飛船,采用兩艙式設計
圖6 美國研制中的獵戶座飛船(右)、載人龍飛船(中)、CST100飛船(左),均為兩艙式設計
我國新一代多用途飛船是一種直徑4.5米,長度7.23米,重量14噸的大型兩艙式飛船,它的返回艙內部容積可達13立方米。新一代飛船初期將使用現(xiàn)役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fā)射,支持我國空間站的天地往返運輸任務。新一代飛船上行貨運能力可達4噸,做為貨運飛船使用時下行貨運能力可達2.5噸,雖然最大載貨量小于天舟飛船,但大運力的下行貨運能力卻填補了我國載人航天系統(tǒng)的空白。
更重要的是,新一代飛船兼顧載人和貨運任務,它同時還將發(fā)展出載人飛船型號,替代神舟飛船成為我國的太空出租車,這和美國正在研制的龍二代飛船神似。神舟飛船一次只能運輸3人,而新一代飛船直接翻倍、一次能運輸6-7人,即使將來天宮號空間站擴容增員,新一代載人飛船的運載能力也綽綽有余。新載人飛船返回時還能攜帶500千克的貨物,真是個多面手。
多用途飛船外形結構與美國的獵戶座飛船及俄羅斯的聯(lián)邦號飛船十分相似。它不僅具備多任務能力,還能滿足近地軌道空間站和深空載人任務需求。多用途飛船的壽命也大有提高,它在軌??靠臻g站的時間從目前神舟飛船的半年/180天增加到2-3年。另外新飛船的返回艙使用了可重復使用技術,本屆航展上展出的縮比返回艙就標示出了可重復使用的金屬結構。返回艙重復使用可以降低飛船使用成本和載人航天的運營成本。
圖7 2016年6月26日,搭乘長征七號升空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回收現(xiàn)場,鐘型已“變身”成倒錐形
圖8 2018年4月進行的新一代飛船氣囊緩沖試驗
圖9 2018年10月在國際宇航大會上公布的中國新一代飛船研制路線圖
中國航天緊跟國際載人航天發(fā)展潮流,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的研制早已啟動。2014年,官方媒體就提到中國航天正在研制新一代載人飛船,從對中國載人飛船系統(tǒng)總設計師張柏楠的采訪報道中可以推測,神舟十號任務后新一代飛船的研制就啟動了。這種名為“多用途飛船”的新一代飛船,將是兼顧載人和貨運任務的新型號,人員和貨物運輸能力更強,可以更好地支持空間站的運營。
其實,新一代飛船早已公開亮相。在2016年長征七號火箭首飛時,主載荷正是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的縮比返回艙(圖7)。此后雖然消息不多,但新一代飛船的研制一直穩(wěn)步快速推進。2018年4月,媒體傳出了新一代飛船返回艙進行氣囊著陸緩沖試驗的消息(圖8),官方消息稱返回艙的重量達到7噸級,幾乎比得上一艘神舟飛船!2018年10月,在德國不萊梅召開的國際宇航大會上公布了新一代飛船的消息,工程進展程度更加清晰——目前正在進行詳細設計,預計明年突破飛船的各項關鍵技術,2020年完成制造后,2021年就將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圖9)!
從目前公布的時間表來看,我國新一代飛船的首飛時間比美國獵戶座飛船只晚一年。也就是說,中美載人航天的差距將觸手可及!
新一代載人飛船不僅將成為天宮號空間站的好伙伴,還是中國航天邁向深空的千里馬。根據(jù)現(xiàn)有報道,新一代載人飛船將分為近地版和登月版,前者重量14噸,后者重量可達20噸,它們的區(qū)別在于:登月版將使用更大的服務艙,容納更多的推進劑,從而提供更多的速度增量,滿足載人登月任務的需求。
長征七號火箭發(fā)射14噸級近地版新一代飛船還勉強夠格,但20噸級的登月版飛船,長征七號實在無能為力。哪怕是運力更大的長征五號B型火箭,也只能將登月版飛船送入近地軌道。因此,我國未來登月飛船將使用剛剛登場亮相的新一代載人火箭發(fā)射(圖10),它借鑒了獵鷹重型火箭的設計思路,5米直徑火箭助推器布置7臺YF-100K液氧煤油發(fā)動機,無捆綁構型運力可達14噸以上,正好用于發(fā)射近地版新一代飛船;3個5米直徑火箭助推器并聯(lián)后,加上新研制的第二級和第三級,便可以將27.5噸的載荷送入地月轉移軌道,輕松發(fā)射我國20噸級的新一代登月飛船。
從現(xiàn)有新聞分析,未來我國將使用新一代載人火箭發(fā)射新一代載人飛船,統(tǒng)籌近地空間站運營和載人登月任務。隨著新一代火箭尤其是載人飛船的研制和服役,中國將在不遠的將來實現(xiàn)載人登月的夢想,有望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具備獨立載人登月能力的國家。
圖10 新一代載人火箭亮相2018珠海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