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含
(湖南省益陽市第一中學 湖南 益陽 413000)
緊鑼密鼓的高三生活剛開啟,班上便組織了一場班會。其間,同窗皆是躊躇滿志,豪情壯語,各個志在沿海名校、國外常青藤。然而,紛紛紜紜,卻非我之“理想學府”。倘若讓我明言心之想往處,又怕會被他人誤以為,要借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之類,只有影視劇中才存在的學府來嘩眾取寵罷。但初心憋悶于胸,不吐不快。謹以此文放言心中所念。
這所“大學”就是岳麓書院。它是湘江西岸、岳麓山下的“千年學府”,名列中國歷史的四大書院。早在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捐資創(chuàng)建了岳麓書院。嗣后,歷經(jīng)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歷經(jīng)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現(xiàn)為湖南大學下屬學院。但我心中的岳麓書院,卻又不簡單地等同于現(xiàn)屬湖南大學那個學院。
同齡人也許會反詰,大丈夫志在四海,如何甘心一輩子窩在洞庭南畔的狹小平原?那我倒要問,咱這湘水之邊、岳麓之腳,哪里比不上那萬里雪飄的冰封雪國,哪比不上那煌煌鐘聲的森嚴古都,或是那燈火輝煌的繁華都市?回望紅塵里,且不言朱熹、王陽明等婦孺皆知的頂級大師在此講學,光論有清一代的耕讀之輩,就隨手能列舉出一眾有頭有臉的任務,如唯物鼻祖王夫之、理財圣手陶澍、開眼看世界魏源、“完人”曾國藩、復疆英雄左宗棠,等等。真正是印證了那句,“惟楚有才,于斯為盛”!誰又曾想到,這英才薈萃之地,卻是千年靜默在山坳中,只見青磚石地,粉墻玄瓦,一派肅靜。
竊以為,這里最令賢者能人神往的,是思想自由在瑯瑯書聲中的薪火相傳。朱熹投身于千年教化之功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哪怕交接塵世,也鬧中取靜,保持獨立精神,胸有超逸情懷,在清理優(yōu)雅之宅中,可任意論寫、自由學習、品評天下。這種思想自在之地,能令銳氣的少年郎安心沉淀、積累,遂成國之重器,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家國情懷同頻共振。
然而,昔人已去、昔風已逝,此地空余一書院。原本響徹千年書聲的求學福地,經(jīng)過近代戰(zhàn)火煙熏,變得死氣沉沉,雖被改造新生,卻有些東西卻沒有成功尋回。而這些丟失的東西,也是當代教育所急需的。
近年來,不少教授批評,當今之大學,不過是批量出一群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我之觀現(xiàn)在的高中教育,也不過是急功近利、分分不讓的應試教育,整日里“這個知識點高考不會考”縈繞耳側。可,縱然心中千般不愿,為一個美好的未來,學子們也只能屈從于一時。
可喜的是,現(xiàn)在的高考改革愈發(fā)重視綜合素質與能力的考量,這也給一心求知的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大大的良機,有望領略岳麓書院極盛時的良好學風。我為自己成長在一個不斷改革變好的時代而慶幸?;蛟S幾年之后,你再問我心之所向,那時,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天下可求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