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華杰
(貴州省織金縣牛場鎮(zhèn)沙壩小學 貴州 織金 552100)
在語文教學中,不僅僅要讓學生吸收各種知識,學會閱讀。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通過所學知識去閱讀,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并通過一些文化知識,文人故事,古詩典籍達到潤澤學生心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更好的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作用。
小時候,母親總是給我講各種各樣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那么引人注目,至今某些生動的故事依舊記憶猶新,仿佛就在身邊似的。比如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山海經(jīng)詭異、離奇的神物描寫,總是覺得怎么聽都不會厭倦。也許你會感覺好似母親給一個稚氣的孩子唱的搖籃曲,然而現(xiàn)在在我看來它更多的是滌蕩心靈,對啟迪我們人生具有重要推動力。從上學開始的第一首古詩,第一個故事,第一篇課文,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如,三字經(jīng)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警句告訴了我們: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每個人都是一張白紙,不知害人,既為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huán)境不一樣,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其中,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教會我們: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學會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更多為人處事的禮節(jié)和知識。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講述了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從而告訴我們這樣的行為值得我們每個人效仿和學習。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通過描寫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做法,感染著我們,值得我們學習。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有很淵博的知識,也不是一出生就會說話,走路……這些行為的產(chǎn)生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并需一蹴而就。所以知識都是不段學習積累的,只有慢慢的學習才可能獲得更好的價值意義所在。小學語文更多的是對我們的一種熏陶,我想,小時候我們或許都會出口成章,會背誦很多的古詩,但我想問的是沒有小學語文的教育作用,我們又怎么能了解其真正要描寫的東西,表達的感情呢?我相信大多數(shù)的人在上學之前父母也許都會買一些海報進行入學前的準備,很多孩子也在父母的教育下會背誦諸如此類的古詩;正如《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很多人都會背誦這首古詩吧,可是我想說的是在沒有小學語文教育之前,又有多少的父母給孩子很耐心細致的講解此詩的創(chuàng)作及意義呢,又有多少人可以深刻的感受游子在外,母親對孩子的那份掛念之情呢,如若沒有孟郊的學習以及真情實感的表達,又怎會有如此不朽、廣為流傳的佳作呢。再如詩仙李白所作的《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人們又怎么會體驗到那種思戀家鄉(xiāng)的情感呢?又怎么會明白其中的真實感情傾訴。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我想說倘若沒有知識的儲備,小學語文的教學,那么我想那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并不能真正的教育孩子,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每個家庭都會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去讀書的理由吧,因為他們堅信孩子只有到了學校才會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才會成長,才會明白許多父母不能簡簡單單依靠自身就可以完全讓孩子完全了解明白的人生道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鮮明的展現(xiàn)出小學語文在教育中的啟蒙作用。
想想而知,要是沒有一個個實例的佐證,所有的話都將是一紙空談,孩童時是接受知識最快的,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再慢慢的成長過程中對待任何事物都是充滿著好奇心,外界的事物也比較容易誘惑這個階段的我們,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吸收東西也是比較容易和快的,而恰恰如此,小學語文在教育中就更加的凸顯其作用,其意義也更加的深遠,它對每個正在成長的孩子所帶來的啟蒙意義不可磨滅。小學語文從最初的教孩子認識筆畫,然后再根據(jù)所學的筆畫組成每一個不同的漢字,并且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獨特的構字、構詞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更快的了解到文化的深層涵義,學生也更加明白知識的重要性。這些都無一不體現(xiàn)出小學語文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