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宇
《奇域·探秘新絲路》作為“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從民間角度展示了一條新的絲綢之路。首次采用4K高清技術,電影色彩調校,讓觀眾感受絲綢之美的視覺質感和魅力。鏡頭對準普通人,紀錄絲綢之路沿途的風景、歷史和文化,貼近人們生活。該紀錄片首次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播出,點擊量7天就超過千萬,成為2016年度最受歡迎的年輕人紀錄片?!镀嬗颉ぬ矫匦陆z路》也被評為“2016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紀錄片”之一。
內視角是指通過自己的眼睛進行敘事。敘述者既是故事中的人物之一,主要是主人公自己的情感、經歷和認知。內視角很容易把觀眾帶入敘述者的故事中,具有強烈的動機和感染力,但往往帶有主觀性和偏見。外視角是敘述者用旁觀者的眼光敘述,本身沒有參與事件,基本上是對事件的宏觀把握和客觀評價。
紀錄片《奇域·探秘新絲路》則是以個人游記的敘事方式。片中借用第一人稱敘述貫穿全片,以“目擊者+內視角”的敘事角度呈現(xiàn),并加以王小山的內聚焦視角,引導受眾了解絲路沿線各個國家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加強與受眾之間的聯(lián)系,讓受眾感受絲路沿線普通人的故事。
《奇域》開篇即展現(xiàn)攝影機隨汽車行駛而拍攝的畫面,紀錄片跟隨著創(chuàng)作者的視角觀察著一帶一路沿途的景色,并用第一人稱講解。隨后,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對長途汽車站駕駛員、年輕夫婦進行訪問,還側面反映出了創(chuàng)作者的“現(xiàn)場存在”,如此讓觀眾產生一種“間離感”,并從紀錄片之前的敘述中抽離出來?!镀嬗颉吩诒憩F(xiàn)行進中的創(chuàng)作團隊時,攝制組向高原行進的車隊,遇到洪水阻礙行進,導演臨時改變行程,攝制組車隊行駛的畫面、創(chuàng)作者團隊在路上加油、幫忙推車、修理汽車等一系列的場景,都成為該集的敘述內容,明確表示出創(chuàng)作者作為一個敘事主體的客觀存在。
《奇域·探秘新絲路》在結構表達上形成了特殊模式:引入、呈現(xiàn)、講解、主題升華。每一集開頭采用全知視角進行總體介紹和敘述主體的歷史背景的介紹,增強觀眾的文化代入感。
《奇域》在片中以文化名人王小山為出鏡嘉賓,從中國新疆出發(fā),途徑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宏大的地理跨越和最貼近真實的記錄,通過真實的影像被記錄,人們也從王小山的角度領略了不同的風景?!镀嬗颉凡粌H是對一帶一路的平民化的演繹,也是一個人有情有趣的悲歡喜樂史。在游覽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途中遇到的高山險路、自然奇觀,千年古剎風土人情,還有與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真情流露,都給人帶來一個新的視角,也拓寬了觀賞者的精神維度。
影片由主持人、特邀嘉賓、鏡頭現(xiàn)場、音樂、解說、同時期的采訪等組成。該紀錄片共15集,每集25分鐘。每個正片通常由兩個景點組成,每一個景點都圍繞主題展開。從每集時間和獨立內容來看,影片更加追求內容的短小精悍。通常有兩種介紹:一是空鏡頭加解說詞;二是現(xiàn)場畫面加同期聲。
空鏡頭加解說:與許多紀錄片不同的是,用第一人稱進行解說、環(huán)境的描寫,描述歷史不多,更注重個人的感受和思考,如人文思想、旅行生活、旅行的思維意識、強烈的情感。因此,它通常是采用全景,遠景鏡頭,以及近距離近景、特寫鏡頭。
現(xiàn)場畫面加同期聲:以此開頭的多是現(xiàn)場感強烈的小故事,故事足夠有趣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觀眾注意力?,F(xiàn)場同期聲最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場景,距離更近,受眾如同身臨其境。
敘事講述的任何事件都處于一個故事層,下面緊接著產生該敘事的敘述行為所處的故事層。作為一種紀實性強的敘事形式,電視紀錄片在把客觀生活中的線性“故事”轉換成畫面“話語”加以敘述時,需要構建一套有效機制,將線性“故事”進行一定加工,進而呈現(xiàn)出特定的敘事結構。如此,才能吸引受眾關注,才有機會實現(xiàn)敘事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
本文對《奇域》敘事結構的分析,從文本的總體結構角度展開,主要分析敘事段落與段落間的聯(lián)系?!镀嬗颉返恼w結構采用了中心串聯(lián)式的布局方式,以主題“21世紀的絲綢之路”為中心連接各個分集,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個體或群體的故事以絲綢之路為線索進行串連,目的是展示同一主題下不同表現(xiàn)對象的差異和共同之處。
通過對《奇域·探秘新絲路》團塊式的分析,該敘事結構中主要有三個層面的絲路:古代絲綢之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絲路,“一帶一路”下的絲路。該紀錄片以更開放性的視角,帶領受眾多樣化地領略絲路歷史文化,消失、退化、傳承的脈絡和發(fā)展過程。通過歷史文化遺跡和沿線百姓的談話,受眾可以在開放性的講述中發(fā)現(xiàn)那些已經消失或退化的興衰。
《奇域》的敘事風格以主持人的口吻和視角展開、推進、結束。除此之外,主持人的出境,客觀上其表情、肢體動作等副語言增強了情感傳遞效果,比如,在講到波斯波利斯宮殿被亞歷山大帝王摧毀之后,透露出的無奈和惋惜,比簡單的語言更動人。
同時,本部紀錄片還出現(xiàn)過兩個特邀嘉賓,一位是微博大V作業(yè)本,一位是青年作家蔣方舟,是一條敘事輔線。影片中,兩人會參與到一些體驗項目中,或成為主持人的采訪對象,講述自身的感受。二位相對缺乏表現(xiàn)力,但也正因如此,人物角色塑造的淡化使表演成分更少,反而凸顯紀錄片的客觀真實性,也增加了紀錄片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在事件敘述上,強調隨遇性和偶然性,主持人多次在片中表明“運氣很好”“非常巧”。比如,“碰巧遇到摩托車比賽”“碰巧遇到藝術學教授在酒店授課”,竭力擺脫紀錄片策劃的痕跡,而營造“一切仿佛在旅途中遇見”的感覺。
最后,每集的小主題都是為大主題“奇域”服務,因此,內容選擇上會多選新鮮、新奇之事,展現(xiàn)絲綢之路上沿線國家的人文狀況、精神風貌,也試圖與中國文化進行結合,傳播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張欣著.跨文化視域下的紀錄片主題性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陳明華.以李安國際獲獎影片解析華語電影跨文化敘事[J].電影評介,2010(16):4-5.
[3]陳力丹.“一帶一路”建設與跨文化傳播[J].對外傳播,2015(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