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健
2016年11月16日,《牛津詞典》把“后真相”(post-truth)一詞選入2016年度熱詞之一,牛津大學同時給出了對于該熱詞的解釋,意指“相比于客觀事實,情緒和個人信仰更能夠影響輿論(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該詞之所以能夠選入2016年《牛津詞典》的年度熱詞,是因為在這一年中,發(fā)生了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tǒng)選舉兩個極具爭議性的事件。這兩個事件給人們的共同感覺是,在塑造公眾輿論上,情緒情感的表達似乎比客觀事實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效果,引領主導地位的不再是事實或真相,而是個人的情緒或情感,情緒的影響力超過了事實,這就是“后真相時代”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
近年來,一些虛假新聞在各大網絡平臺上肆意傳播,虛假新聞的曝光使“后真相”成為一些新聞報道的真實寫照,各種反轉事件頻繁上演,如“羅爾事件”“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女員工每日排隊吻老板”等一系列事件在新聞媒體報道中出現(xiàn)一次甚至多次反轉現(xiàn)象,事件的輿情發(fā)展跌宕起伏,上一秒被同情的受害者下一秒變成了被唾棄的可恨之人,而曾被萬人詆毀的惡人也可能會轉變成可憐的弱者。
輿情反轉,也叫新聞反轉,是指隨著事件的細節(jié)、過程逐漸明朗,輿論焦點開始轉移,批駁或同情的對象不斷發(fā)生變化甚至反轉?!傲_爾事件”是近年典型的輿情反轉事件之一。2016年11月30日,深圳作家羅爾在微信公號發(fā)表一篇名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瘋狂轉發(fā)。文章中寫道,自己5歲的女兒羅一笑不幸罹患白血病,因病危住進了重癥監(jiān)護室,每天要花上萬元的費用,而自己花不起這個錢。短短幾天時間文章總閱讀量已接近1億,這篇文章賺足了公眾的同情心,紛紛為偉大的父愛點贊,當天羅爾就收到的網友打賞多達252萬元。但僅隔一天的時間,很快就有一些網友扒出羅爾全家在深圳有房有車,并且經營一家廣告公司,且羅一笑醫(yī)療費自付部分僅四萬余元。真相的反轉使羅爾由救女心切的慈父形象變成了為騙取同情的騙捐者。然而,在這場事件中,媒體對于此事的報道與討論,呈現(xiàn)出了明顯的“后真相”特征:占主導地位的不是事實或真相,而是情緒或情感。真相的快速反轉使一些公眾對這件事產生了極端的情感變化:一些網友責罵羅爾是騙取公眾情感和錢財?shù)尿_子;也有一些網友堅持同情羅爾的做法,持不同觀點立場的人們爭執(zhí)不休,但最后的結果是強化了原本就存在于人們腦中固有的偏見。
從這個事件中可以看出,媒體在追求新聞價值時都出現(xiàn)了某種跑偏,媒體對這次事件的報道表現(xiàn)出更多的情感偏向,并非追求事件本身的事實或真相。媒體沒有及時地第一時間去查證羅一笑的病情、羅爾發(fā)布內容的真實性等事件信息。情感壓過了理智,事實和真相本身變得次要,公眾的表達是他們角色代入產生的情感共鳴。
在新聞傳播中,“后真相”的本質含義是,情感戰(zhàn)勝事實,情緒的影響力大于事實本身,人們不再關注事實是什么,因為事實本身已經變得不再重要。而在當下的輿論場經常出現(xiàn)“輿情反轉”“新聞反轉”,反轉越多帶來的結果是,人們對于公共事件產了一種預期,不敢相信既有的新聞報道就是事實或真相,預期接下來一定還會反轉。
從傳播者的角度看,隨著新媒體和各種社交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原來一直被動單向接收信息的受眾慢慢變成網絡信息傳播的主體,傳統(tǒng)信息的生產方式逐漸發(fā)生變化,產生了新的UGC信息生產模式。受眾在技術賦權的影響下,搖身一變成了事件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從近幾年來看,社會上的熱點事件很多是由網民個體率先在社交媒體上發(fā)表言論。社交媒體提供的碎片化信息似乎成為新聞從業(yè)者的新聞來源,在眾多的碎片化信息中意味著真相和事實可能被掩蓋,傳統(tǒng)媒體的介入無法事先判斷事件的真假,謠言和虛假信息就會被傳播。
而在新媒體時代,“流量”“點擊率”成為評判信息傳播影響力標準,越是有情緒、有情感的信息越能在以受眾為中心的新媒體時代得到關注,因此,為迎合受眾,吸引受眾眼球,一些媒體就會對生產出來的信息進行媚俗化和煽情化處理,不在乎事件的真相。
一方面,從媒介的角度來看,隨著技術發(fā)展社交媒體的大量出現(xiàn),越來越多網民擁有手拿“麥克風”的權力,利用社交媒體平臺主動發(fā)文發(fā)聲,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事件的傳播者。每個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社交媒體利用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形式的傳播使人們的情緒情感得到了快速分享。
另一方面,在網絡上因為把關人的缺失,信息生產者以及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參差不齊,成為情緒的聚集地和謠言、虛假信息生產的溫床。可以說,社交媒體走上了一條“去真相化”的道路,“輿情反轉”也隨之而來。
從受眾角度來看,受眾對信息的時間提出了更高要求?,F(xiàn)在的受眾想要看到的不僅僅是新聞,更多的是最新的消息。而以最快的速度獲取最新的消息集中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
目前,中國網民人數(shù)已達到7億多,而在網民中年輕群體占比最大。這一群體由于年齡、閱歷、媒介素養(yǎng)等因素的制約,常常缺少理性思考,容易憑借個人情感和直接感覺對事件作出判斷。情緒情感的宣泄使受眾更加關注與自身相關的信息,受眾并不在意信息的真實性,他們更注重的是信息背后的主張所包含的情緒。當受眾將自身的想法情緒宣泄之后,便不再顧及輿論事件的后續(xù)發(fā)展紛紛離開輿論場。
從近幾年發(fā)生的“輿情反轉”事件來看,人們通過新媒體獲取的信息未必就是事件的事實或真相,上一秒確認的新聞下一秒就變成了失實的報道甚至是虛假的謠言。當下,中國的網絡輿論場體現(xiàn)出“后真相”特征:成見在前,事實在后;情緒在前,客觀在后;話語在前,真相在后;態(tài)度在前,認知在后。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在“后真相”時代下“輿情反轉”的出現(xiàn)是新聞失實的一種異常表現(xiàn)?!拜浨榉崔D”“新聞反轉”反映出雖然在社交媒體上的信息眾多,但真相越來越模糊,做深度挖掘的人越來越少,相反,評論解構的人越來越多。正如白巖松所說:“如今新聞界的一大隱憂是炒菜的人越來越多,而種地產好糧食的卻在減少?!毙侣剤蟮啦辉俪尸F(xiàn)出事實和真相,而是成為“輿情反轉”“新聞反轉”事件的開端,媒介公信力遭受嚴重破壞。如何防止輿情反轉現(xiàn)象不斷發(fā)生,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在今天網絡盛行的時代,即使人人都能發(fā)表意見和觀點,但傳統(tǒng)媒體還是引領著主導地位。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起點高、控制力強,話語具有權威性。傳統(tǒng)主流媒體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歷史傳統(tǒng)和專業(yè)主義精神,具有專業(yè)的隊伍、成熟的運營體系、規(guī)范的管理模式,這些使其在受眾心中獲得強大的公信力。加之其強大的團隊組織,擁有專業(yè)的新聞記者、專業(yè)的新聞采編隊伍,具有深度報道事件的能力,能夠對事件進行連續(xù)的跟蹤報道。
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因此,當出現(xiàn)虛假報道或言論時,傳統(tǒng)主流媒體應及時澄清。要減少“輿情反轉”的發(fā)生,對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要避免極度迎合新媒體的發(fā)展,堅持自身專業(yè)性,樹立傳統(tǒng)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傳統(tǒng)主流媒體不但要擔負揭露事實和真實的責任,還要起到正確引導輿論、教育公眾的作用。
近年來,眾多虛假事件的內容均來源于新媒體的生產與傳播,這些虛假內容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媒體人專業(yè)素養(yǎng)欠缺的問題?!白鳛樯鐣氖赝撸蛘哓撚羞@方面責任的研究者,一定要為社會信號的解讀提供正確的方法,不要被表面的輿情話語牽著鼻子走,不要用簡單的邏輯進行膚淺的圖解?!币虼耍襟w從業(yè)者要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堅持真實、客觀的報道原則,堅守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堅持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傳播信息。
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傳播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作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處在碎片化的信息環(huán)境當中,受眾更應加強自身媒介素養(yǎng),提高鑒別信息的真假能力,以旁觀者的身份評判對事件的觀點和看法,拒絕角色和情感帶入。
“后真相”并非指真相缺席,也不是拒絕真相和篡改真相,而是在人們的觀念中真相變得不那么重要了,真相被認知的過程更為崎嶇。雖然在“后真相”時代虛假信息、謠言層出不窮,事實和真相更加撲朔迷離,但對事實和真相的堅持仍可以避免輿情反轉的所帶來的后果。
參考文獻:
[1]劉少君.虛假新聞在“后真相”情境下的傳播及規(guī)避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14):49-50.
[2]易艷剛.“后真相時代”新聞價值的標準之變——以“羅爾事件”為例[J].青年記者,2017(2):17-18.
[3]席海莎.淺析后真相時代下的輿情反轉[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9):22-25.
[4]張華.“后真相”時代的中國新聞業(yè)[J].新聞大學,2017(3):28-33.
[5]侯琬瑩.新媒體時代受眾視域中“后真相”時代成因淺析[J].新媒體研究,2017(20):75.
[6]李良榮.傳播革命下“新解釋框架”建構[J].人民論壇,2015(7):33.
[7]喻國明.輿情研判不能簡單草率[J].中國青年報,2014-04-10(11).
[8]袁軍.媒介素養(yǎng)教育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