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亭
統(tǒng)編二年級上冊教材課后習題中很多地方出現(xiàn)了“給詞說話”訓練。比如,《玲玲的畫》:用“得意”“傷心”“滿意”講故事;《黃山奇石》:讀一讀,選幾個詞語說說某處景物;《難忘的潑水節(jié)》:朗讀課文,用下面的詞語說說周總理是怎樣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等等。習題設計既指向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如《玲玲的畫》,學生借助編者所給詞語,找到玲玲情緒變化的原因,就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的能力;又指向詞語規(guī)定的具體語境的表達,將理解內(nèi)容與學習表達巧妙融合。
可見,“給詞說話”是語言文字理解與運用訓練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學的一種基本技巧與方法。筆者以上述“給詞說話”的教學實踐為例,談一談精彩課堂背后的精心設計。
低年級學生的說話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模仿,這就要求說話教學要有扶有放?!胺觥本褪且龑W生學說別人的話;“放”是引導學生套用別人說話的句式,說自己想說的話?!坝煞龅椒拧钡脑O計主要是解決低年級學生說什么、怎么說的問題。實踐證明,只有先“扶”著學生走,學生才能在發(fā)展語言的道路上走得穩(wěn),走得快。
近期,我的工作室剛舉辦了一次以“凸顯年段特點,探索語用策略”為主題的低年級閱讀教學同課異構活動?;顒又?,有兩位教師執(zhí)教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第9課《黃山奇石》。
一位教師在“鞏固識字,讀說結合”環(huán)節(jié),課件出示了課后習題:讀一讀,選幾個詞語說說某處景物。
風景 景色 風景如畫
秀麗 秀美 一枝獨秀
著名 名字 名不虛傳
聞名 新聞 百聞不如一見
教者先指名檢查字音,在理解不懂詞語的意思后,問:“誰能盡量多地用上這里面的詞語,說一說你熟悉的景物?”學生一片沉默。教師又不斷引導。一只小手舉起來,用上了“景色、秀麗”兩個詞語。后來,無論教師怎么引導,學生總是說得磕磕絆絆。
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讀通第一自然段后,出示“聞名中外、風景區(qū)、秀麗神奇、尤其”幾個詞。
師:誰能說說這些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用換詞法、舉例法、分拆法理解詞義。)
師:誰能用上這四個詞語說一說第一自然段的內(nèi)容?(學生用詞復述第一自然段內(nèi)容)
師:把黃山風景區(qū)換成泰山風景區(qū),誰會說?補充一點:泰山在山東省中部,著名的景點有“泰山日出”“泰山十八盤”“泰山松”“泰山云?!钡?。(出示景點圖片和名稱)
生:聞名中外的泰山風景區(qū)在山東省中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泰山松,奇形怪狀,有趣極了。
(師出示泰山風景區(qū)圖片,幫學生理解“風景如畫、一枝獨秀”等詞語的意思)
師:假如剛才你說的內(nèi)容是在新聞中看到的,而寒假時,你登了一次泰山,你能不能用上“風景如畫、一枝獨秀、名不虛傳、百聞不如一見”里面的詞語,結合圖片說一說你看到的呢?
生:新聞中說,“聞名中外的泰山風景區(qū)在山東省中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著名的迎客松,一枝獨秀,有趣極了?!焙伲液桶职秩サ翘┥?,那里風景如畫,果然名不虛傳,迎客松伸出的枝葉就像歡迎游客的手臂,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ㄕn后題所給12個詞語,只有“名字、秀美”沒有用上。)
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課堂效果——精彩源于精心的設計。在案例一中,教者只是做了教材的搬運工,課堂無精彩可言。在案例二中,教者充分挖掘了教材的仿說內(nèi)容和當?shù)氐木吧Y源。用詞說課本內(nèi)容為“扶”,引導說身邊的景物為“半扶半放”,創(chuàng)設情境說所見是“放”,這樣層層推進,由扶到放,才綻放了課堂的精彩。
《玲玲的畫》一課的課后習題:“朗讀課文。用上‘得意’‘傷心’‘滿意’講故事?!睂τ诘湍昙墝W生而言,完成這樣的題目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能完整地講述這件事不容易,即使勉強講述,也很難講出故事的趣味性。因此我做了如下由易到難的教學設計,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出示“得意”“傷心”“滿意”三個詞語,讓學生帶上表情,甚至加上動作朗讀詞語。
學生們有的伸拇指指向自己讀“得意”,有的做擦淚狀讀“傷心”,有的微微點頭讀“滿意”。
2.讓學生畫出三個詞語所在的句子,帶著感受讀。
由于學生有了理解讀詞、感情讀詞的基礎,很容易就讀出了文中人物的心情變化。
課件出示玲玲的畫,引導學生用“因為____________,所以玲玲得意地端詳”完成說話。學生會說后,再默讀課文,獨立完成下面的說話訓練。
因為_____________,所以玲玲傷心地哭了。
因為_____________,所以玲玲滿意地笑了。
教師有了怎樣說的方法示例,使后面的訓練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3.出示“得意”“傷心”“滿意”,激勵學生連起來說一說。
學生把有因果關系的三句話簡單地組合起來。
師:去掉“因為、所以”,誰還能講呢?(學生再講)
師:加上動作,帶上表情,誰還能講一講呢?(同桌互講,生展示)
生:星期天,玲玲畫了一幅漂亮的畫——《我家的一角》。畫上有鮮花、電視,還有舒服的沙發(fā)。玲玲得意地端詳著自己的畫(嘴角上揚,有得意洋洋之態(tài))??墒撬使P“啪”地一聲掉到了紙上,把畫弄臟了。玲玲傷心地哭了起來。(語氣傷心并做擦淚狀)爸爸聽到玲玲的哭聲,走過來,拿起畫,鼓勵玲玲再畫點什么。玲玲在弄臟的地方畫了一只小花狗,畫比以前更好看了。玲玲滿意地笑了。
課堂的精彩源自教師對學情的了解,源自基于學情的由易到難的教學設計。有了帶著表情、帶著動作的讀詞,學生才能讀出文中人物的心情變化;有了第一次運用關聯(lián)詞語說話的方法引領,學生才能結合課文,完整地表達文中人物心情變化的原因……諸多的鋪墊和化難為易,才有了最后課堂精彩的生成。
第一學段寫話、說話,重在鼓勵學生自信地表達。所以“給詞說話”應兼顧差異,從差異出發(fā),為了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發(fā)展而開展有差異的說話練習,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自信表達。
比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中“象腳鼓、鳳凰花、銀碗、柏樹枝”的給詞說話訓練可以這樣設計:
1.讀通語句,感受場面。本環(huán)節(jié)是引導學生讀課文,初步感受課文是寫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熱鬧場面。
2.再讀段落,圈畫詞語。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訓練學生邊讀邊圈畫出總理動作的詞語,進一步感受總理是怎樣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的。
3.創(chuàng)設情境,給詞說話。出示課文配“象腳鼓、鳳凰花、銀碗柏樹枝”幾個詞語的插圖,在會認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前面加上適當?shù)膭釉~,然后連詞成段,說一說總理是怎樣和傣族人民過潑水節(jié)的。用上兩個是優(yōu)秀,多用一個可以評特優(yōu)。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再舉手全班交流。
交流中,教師從用詞的數(shù)量、適合場合的聲音、習慣以及說得是否有條理等方面表揚鼓勵學生。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教師為了降低難度,先讓學生圈出與名詞搭配的動詞;為了照顧不同學生的需求,教師提出了具有激勵作用的差異性評價標準:用上兩個是優(yōu)秀,多用一個可以評特優(yōu);為了樹立學生說的自信,教師從不同的評價維度給予學生鼓勵。實踐證明,只有教師兼顧了學生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自信表達,才會有課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