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曉
眾所周知,新媒體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信息流通的渠道和途徑。多種形式的信息交流使電視新聞和網絡信息結合得愈加緊密,電視新聞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沖擊下,亟待改革升級和優(yōu)化轉型。同時,電視新聞作為傳統(tǒng)媒介的重要代表,要不斷突破目前的困境,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潮流,科學合理地利用新興網絡信息傳播平臺,使電視媒體的工作優(yōu)勢得到進一步增強。
對于新聞工作來說,電視媒體的時效性起到關鍵的作用。從當前的媒體發(fā)展情況看,電視媒體最大的弱點就是生產效率較低、時效性滯后。電視新聞的傳播要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就要突破這一局限。但是,受傳統(tǒng)新聞生產環(huán)境的影響,電視新聞的采集、編輯、制作、播出需要經過多個環(huán)節(jié)。這一點和網絡的即時傳播相比,就存在著瓶頸,導致很多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生產效率和網絡新聞無法相提并論,在生產環(huán)節(jié)上也存在著松散、單一等問題。
對于社會大眾來說,日益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使很多人養(yǎng)成了“速食類”的新聞瀏覽習慣。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創(chuàng)新了媒體的組成形式,實現了觀眾和媒體的互動,在生活節(jié)奏的影響下,大部分的觀眾只習慣于利用手機或電腦觀看新聞,導致受眾關注力度逐步下降。例如,2015年8月12日的天津港爆炸事件,在第一時間就是由網民進行傳播報道的。反之,傳統(tǒng)電視在信息傳播速度、傳播形式上始終處于短板地位,電視媒體在對受眾的影響力方面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媒體在新聞傳播中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人們對信息接受的心理不斷變化。電視等新聞媒體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沒有進行個性化傳播,如在玉樹地震期間,很多明星通過微博等網絡平臺第一時間發(fā)聲支持,帶動了眾多網友跟帖支持,所造成的娛樂熱潮反響巨大。反觀電視新聞傳播工作,并沒有結合觀眾的需求進行互動式的信息傳播模式,導致電視新聞無法為用戶提供更具權威性和準確性的服務模式。
對于任何媒體來說,品牌都是吸引受眾的最大優(yōu)勢。在新媒體的發(fā)展背景下,電視媒體行業(yè)要不斷總結各項獨特之處,經歷長時間的發(fā)展,才能夠進一步提升電視新聞的水平。同時,電視新聞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要基于對電視品牌的發(fā)揚和繼承,充分調動新聞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使電視新聞能夠在話語權、主流報道等方面單挑大梁,對社會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起到促進作用。例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作為業(yè)內領先的主流新聞媒體,在電視新聞品牌的塑造上下足了功夫。通過央廣網、央視門戶網站等,充分電視新聞可看、可聽的優(yōu)勢,這樣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2010年1月13日,國務院提出了要進一步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的要求,這也標志著廣大從業(yè)人員必須要對相關信息傳播知識又更加深刻的了解,更好地延伸新聞的傳播觸角,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教育、研討,使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工作人員具備更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網絡媒體沖擊下維護電視新聞工作的領先地位。因此,政府宣傳部門和各省市電視臺必須要對電視新聞記者、編輯、制作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從現場采訪、文稿撰寫、新聞配音、制作流程等多個方面做起,對重大新聞事件實現進一步深度挖掘,不斷增強新聞傳播工作的協調和配合,以三網融合的發(fā)展平臺實現多媒體電視新聞素材的資源整合。
以互聯網、手機為引領的新媒體時代縮減了人們接觸傳統(tǒng)電視的時間,使電視觀眾群體部分流失。便捷的手機、開放的網絡使電視新聞工作發(fā)展緩慢。因此,廣大電視新聞工作者要積極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增強傳統(tǒng)電視新聞媒體工作者所具備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意識,更好地迎接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1]吳山丹,趙陽.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面臨的挑戰(zhàn)與發(fā)展策略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4):50.
[2]王子菲.論網絡時代電視新聞面臨的挑戰(zhàn)[J].商,2016(31):205.
[3]欒軼玫.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J].視聽界,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