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旦夫
清梁章鉅編?!秴苍挕肥恚话巳四觊_始編輯,一八四零年完稿并刊刻,卷次為:一、故事;二、應制;三、四,廟祀;五、廟宇;六、七、勝跡;八、格言;九、佳話;十、挽詞; 十一、集句(附集字); 十二、雜綴(附諧語),共十二卷。收聯(lián)話六百余則,桂林陳繼呂序。《續(xù)話》四卷,卷一故事、應制、廟祀,卷二廟宇、勝跡、格言;卷三佳話、挽詞; 卷四集句、雜綴,完稿于一八四三年并刊刻,收聯(lián)話三百三十則,余應松校閱,卷首自序。《三話》二卷,完稿于一八四七年,收入聯(lián)話一百三十多則,所輯聯(lián)話未標門類, 僅系以小標題,但先后次序尚稱井然。梁氏自序。清末以后至當代,曾有多家出版社合集重版。
梁氏這三部聯(lián)話,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聯(lián)話著作。它搜集保存了大量歷代聯(lián)作。楹聯(lián)自唐、五代肇始,千余年長盛不衰,但歷代文人、學者囿于傳統(tǒng)觀念,視為『小道』,故聯(lián)家、聯(lián)語殊少見于史籍。 梁章鉅在自序中感嘆說:『元明以后,作者漸多,而傳者甚稀,良由無薈萃成書者,任其零落湮沉,殊可慨惜!』于是他『鈔纂楹聯(lián),附以記述』。全書中,上起宋代,下迄清中葉,初步統(tǒng)計,涉及聯(lián)家、聯(lián)人數(shù)百,作品逾萬。宋代如朱熹、蘇軾、樓鑰、蔡司理、洪俞,元代如趙孟頫、楊元誠,明代如朱元璋、劉基、解縉、楊慎、祝允明、唐寅、海瑞、李東陽、王守仁、徐渭、李贄、金圣嘆、左光斗、史可法、董其昌、夏貴溪、袁文榮、邱岳、張延登,清代自清初至道光年間,則名家名作,幾無一遺漏。其中朱彝尊、袁枚、李漁、翁方綱、梁同書、紀昀、鄭板橋、蒲松齡、阮元、彭元瑞、齊梅麓、程春海、陶澍、林則徐等人(包括本人),所錄作品最為豐富。還有大量普通文人及無名氏作品。顯然,這對于保存我國楹聯(lián)藝術遺產,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另,對楹聯(lián)發(fā)展的源起、演變作了一些有價值的考證工作;也初步建立了楹聯(lián)分類體系;初步涉及了楹聯(lián)美學、理論的一些方面。 但是,對宋、明代之人的作品,缺乏考證,某些對聯(lián)有誤; 對各聯(lián)作只論其佳,未道其差,是此書的不足。
楹聯(lián)之興,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慶』『長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蓋自宋人始,而見于載籍者寥寥。然如蘇文忠、真文忠及朱文公撰語,尚有存者,則大賢無不措意于此矣。元明以后,作者漸多,而傳者甚稀,良由無薈萃成書者,任其零落湮沉,殊可慨惜!我朝圣學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廟宇之間,各有御聯(lián)懸掛。恭值翠華臨蒞,輒荷宸題;寵錫臣工,屢承吉語。天章稠疊,不啻云爛星敶。海內翕然向風,亦莫不緝頌剬詩,和聲鳴盛。楹聯(lián)之制,殆無有美富于此時者。伏思列朝圣藻,如日月之經(jīng)天,自有金匱石室之司,非私家所宜撰輯。而名公巨卿,鴻儒碩士,品題投贈,渙衍寰區(qū),若非輯成一書,恐時過境遷,遂不無碎璧零璣之憾。竊謂劉勰《文心》,實文話所托始;鐘嶸《詩品》,為詩話之先聲。而宋王铚之《四六話》,謝伋之《四六談麈》,國朝毛奇齡之《詞話》,徐釚之《詞苑叢談》,部列區(qū)分,無體不備,遂為任彥昇《文章緣起》之所未賅。何獨于楹聯(lián)而寂寥罔述!因不揣固陋,創(chuàng)為斯編。博訪遐搜,參以舊所聞見,或有偽體,必加別裁。郵筒遍于四方,討源旁及雜說,約略條其義類,次其后先。第一曰故事,第二曰應制,第三、第四曰廟祀,第五曰廟宇,第六、第七曰勝跡,第八曰格言,第九曰佳話,第十曰挽詞,第十一曰集句,附以集字,第十二曰雜綴,附以諧語,分為十門,都為十二卷。非敢謂盡之,而關涉掌故,膾炙藝林之作,則已十得六七,粲然可觀。方之禁扁,似稍擴其成規(guī);比諸句圖,亦別開生面云爾。道光庚子立春日,福州梁章鉅撰于桂林撫署之懷清堂。
茝鄰先生,八閩碩儒,吐納經(jīng)范,無書不讀,有美必彰。 曩者提刑山左,手輯唐五代以前名論,先之以圣賢遺訓之在諸經(jīng)外者,為《古格言》十二卷。昌既受而讀之矣。閱十年而繼李善撰《文選旁證》四十六卷,博綜審諦于唐宋元明以來卅七家之言,以訂晉府、汲古之誤,而集是書之大成。 美哉富矣!近復讀公二集,一為《退庵詩存》,推本倫紀,鑒別金石; 逢源于經(jīng)籍,殫精于時務,詩也而政教寓焉;一為《退庵隨筆》,則數(shù)十年拳拳于庭訓師傳,因時隨地,藉束身心,期諸實用。 自謂無關乎著作,而學殖躬行,經(jīng)史諸子、官常家禮、文事武功,蓋靡有弗備者。 比年為吾粵采風陳詩,征文考獻,將有『三管英靈』之集。而公暇搜羅,孳孳未已,乃復以所輯楹帖見示,諏遍八方,稿凡三易,每聯(lián)輒手敘其所緣起,附以品題,判若列眉,了如指掌。 夫道體之罔弗該也,文字之罔弗喻也;語其壯則鯤海鵬霄,語其細則蚊睫蝸角。須彌自成其高也,芥子不隘于納也。楹帖肇自宋、元,于斯為盛。片辭數(shù)語,著墨無多,而蔚然薈萃之余,足使忠孝廉節(jié)之悃,百世常新; 廟堂瑰瑋之觀,千里如見??审鹂摄?,不殊負笈趨庭也;紀勝紀地,何啻梯山航海也。 詼諧亦寓勸懲,欣戚胥關名教。草茅昧于掌故者,如探石室之司矣;膾炙遍于士林者,可作家珍之數(shù)矣。一為創(chuàng)局,頓成巨觀。惟公以蓬山耆宿入直樞垣,揚歷大邦,疊膺重寄,雖官書林立,而幾案塵清。偶當詩缽文壇,輒復露垂泉涌。茲則秉節(jié)全圻,總宏綱而理庶政,猶是思艱圖易,舉重若輕。 雍容乎禮法之場,翔泳乎文藝之圃。燭武所謂智深勇沈,穎濱所稱神止氣定者,非歟! 故于前所著諸集,見公之綜貫百氏,取精用宏,而于斯集有以見公心源治法,以整以暇為天授,非人力所能及也。道光二十年庚子春正月,陳繼昌謹序。
《楹聯(lián)叢話》之輯,始于桂林節(jié)署。閱二年而稿成。時遠近知好以佳聯(lián)錄示者猶紛至沓來,因前書已剞劂過半,無由潺入,姑存篋衍而已。 辛丑仲春,防堵梧江,未遑從事鉛槧。 夏初,奉量移蘇撫之命,由湘江放荊江, 順流以達吳中。 甫受事即提兵海上,勞勞軍事者四閱月。 旋以病作,乞假解組,養(yǎng)疴邗上者又四閱月。 復緣海氛孔棘,倉猝南奔,從干戈擾攘中飛渡錢江,甫得卸裝南浦。合計兩年來往返奔波不下八千里。流連勝地,邂逅名流,所見所聞,輒有埤益。因復條舉而件系之,仍依前編分門之例,編成四卷,題為《楹聯(lián)續(xù)話》,遂付梓人。憶在桂林時,每得一聯(lián),輒與陳蓮史、余小霞、陳海霞、桂舫諸君子賞析之。 付梓時,又得小霞專任校字之役,故成書不覺其難。撫今思昔,時異境遷,老病日增,徒形兀兀。蓋不禁感慨系之也。道光癸卯夏至節(jié),福州梁章鉅撰于浦城池上草堂。
余前撰《楹聯(lián)叢話》十二卷,授梓于桂林。旋成《續(xù)話》四卷,授梓于浦城。年來各省皆有翻刻本,客有從余索取者,或向書坊轉購以應之。去歲至揚州,同人又有錄示若干條。 鉛槧之余,燕談之頃,亦間有新得,皆隨時條舉而件系之。本擬附諸《浪跡叢談》之末。今夏至杭州,以示張仲甫中翰,則勸余仍別為書,并力任搜訪之勤以附益之。今冬就養(yǎng)東甌,應酬稀簡,遂以暇剬緝成卷。雖不能如前此之部居井井,然述舊事于簡端,次之以祠廟,又次之以廨宇,又次之以名勝,又次之以贈答,又次之以壽聯(lián)、挽聯(lián)、集句、集字,而以雜記、諧謔終焉,則依然前刻之例也。 既覆視之,往跡新聞,逸言瑣記,亦復斐然可觀。遂題為《楹聯(lián)三話》。先以稿寄杭州,俾仲甫快讀之。仲甫喜網(wǎng)(網(wǎng))羅舊聞,勤勤懇懇,或更有所裨益擴充之,又何必不為《四話》之嚆矢乎!道光丁未嘉平,福州七十三叟梁章鉅撰于東甌郡署之戲彩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