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生
西楚霸王項羽是歷史人物,名震四海,其短暫的一生,為楚漢歷史寫下了極其威武雄壯的一頁。霸王祠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鳳凰山上,又名霸王廟、項羽廟、項王廟、楚王廟、項王祠等,其具體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有史可稽的是早在唐肅宗乾元年間該祠已存于世,李陽冰曾為之篆書匾額曰『西楚霸王靈祠』。一千多年來,多少文人墨客來這里徜徉、憑吊這位蓋世英雄。古祠臨江而立, 古樸蒼涼,面對波濤滾滾的江水,讓人頓感時光如流水般消逝,而古祠所承載的英雄往事也會一一浮現(xiàn)在人們眼前。
山襟水帶龍虎嘯,力拔山兮氣蓋世。在霸王及其自刎之地烏江,人們留下了許多詩詞來歌詠楚漢相爭的這段歷史,以及這位叱咤風云、流傳至今的歷史人物;在古祠里,也留下了許多包含歷史深意的值得玩味的楹聯(lián)。
司馬遷乃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
杜師雄真豪士,靈祠大哭,至今墓木有余悲。
鹿野舟沉王業(yè)兆;
鴻門斗碎霸圖空。
這兩副作者佚名的楹聯(lián)借司馬遷、杜師雄兩人一個寫《史記》、一個哭祠,敘述鹿野之戰(zhàn)、鴻門之宴史事,對霸王未竟事業(yè)而飲恨終身寄予深深的同情與嘆息。同時,作者對司馬遷作為史官記述評論項羽『無曲筆』提出了質(zhì)疑;對一介文人杜默回鄉(xiāng)酒后拜廟痛哭不已至今『有余悲』給予了褒揚。杜師雄并不是唯一在這里流下眼淚的人,同樣是淚水,卻訴說著不同的哀思。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贊他慷慨豪情;杜牧頓足『包羞忍恥是男兒』『卷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懷疑:敗局已定,江東子弟『肯為君王卷土來』;朱彝尊感嘆:『美人罷舞余春草,駿馬悲鳴自朔風。』而『舟沉』和『斗碎』包含著深深的遺憾與不甘!
八千子弟隨流水;
百二河山委大風。
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
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
這也是兩副作者佚名的楹聯(lián),霸王曾經(jīng)率領(lǐng)過的八千子弟今何在?時光如流水,河山卻依舊, 物是人非,『天意』『興劉』,而『人心』『慕項』,作者的內(nèi)心感情在楹聯(lián)作品里已表露無遺。
霸王祠里的楹聯(lián)許多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大多是贊美之辭,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趨向,這是可以理解的。 有的作品議史實,論人物,其實是可以當作『議論文』展開來讀的,比如:
力拔山而氣蓋世,非戰(zhàn)罪何羞父老;
楚方來則漢已入,孰知天不佑君王。
漫云天竟興劉,四百載山河而今安在;
到處人多說項,數(shù)千年香火振古如斯。
此兩聯(lián)是對項羽亡靈的規(guī)勸和撫慰,蓋世英雄項羽因為『天意』而失敗了,但他留給后代的末路英雄的形象與精神仍然保持至今,一抑一揚,態(tài)度鮮明,一句『孰知天不佑君王』竟帶有深深的悲憤與譴責之意了。
有的楹聯(lián)作品帶有濃厚的悲情色彩,
讓人讀了忍不住潸然淚下:
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
姬耶安在? 獨留青冢向黃昏。
拔山扛鼎,神勇天生,百戰(zhàn)霸圖開,偉業(yè)何曾輸赤帝;
駿馬美人,英雄氣短,千秋遺恨在,怒濤猶自涌烏江。
虞姬烏騅,駿馬美人,陪伴著項羽征戰(zhàn)四方,然而,命運會捉弄人,縱有拔山扛鼎之神勇氣概,也是英雄氣短,最后自刎烏江, 遺恨千古。那日夜奔騰不息的不是江水,而是『怒濤』。有的作品高度贊揚了項羽為建立偉業(yè)而馳騁疆場、叱咤風云的英雄壯舉:
氣貫古今銳氣;
神通天地精神。
叱咤金戈擔日月;
縱橫鐵馬嘯風云。
另一副楹聯(lián)是當代文學評論家聞山所撰并書,他從任用人才得失的角度,來評論楚漢相爭的成敗因果,尤見功力:
拔山舉鼎,竟氣殺范曾,豈天亡項;
過市貪杯,能封拜韓信,而人附劉。
霸王祠里還有兩副遣詞高遠、意境渾厚的楹聯(lián)值得特別提出來,一個是林散之先生所作:
猶聽叱咤之聲,外黃未坑,能存孺念,壯哉心鄙秦皇帝;
忍見風云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已頭拋呂馬童。
著名書畫家林散之在八十七歲時為重修霸王祠志慶而撰并書的此聯(lián),上下聯(lián)各涉及有關(guān)項羽的兩個事件,寓評論于敘史之中,書寫了一代霸王鄙視秦皇帝又不向命運低頭的英雄豪情。另一副是趙樸初先生所撰并書,用雄健之筆,客觀地表現(xiàn)了項羽雄壯與悲壯的一生:
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視秦皇,一時氣蓋人間世;
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悲風垓下歌。
上述幾副楹聯(lián),總的來說文筆清新、老到,對典故信手拈來,有史有識有文采,寓思想性于藝術(shù)性之中,頗見功力。它不僅為重建的霸王祠增添了光彩,也為楹聯(lián)這塊藝術(shù)園地增色不少,起到了警示歷史、啟迪后人、洞見未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