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優(yōu)化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教師可以用提問作為橋梁,串聯(lián)起教學活動,用提問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內(nèi)容,進而發(fā)展自己的思維能力。教師若要優(yōu)化提問的效果,則還要從提問的指向性、提問的變化性和提問的內(nèi)涵性這幾個方面入手,若能令所提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閱讀中,則教師的提問便是高效的提問。
一、指向明確,言簡意賅
教師的提問首先要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因為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不能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對文本進行分析,因此教師要通過提問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明確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探究。此外,教師還要讓提問盡量言簡意賅,這樣能促使學生快速抓住問題的關(guān)鍵,更有效地進入到探究性學習中。
如在學習《三打白骨精》時,教師的提問若過于零碎,一會兒問唐僧做了什么,一會兒問孫悟空如何表現(xiàn),一會兒又問哪里能體現(xiàn)白骨精的狡猾,那么學生的頭腦便會陷入混亂中,很難搞清楚自己到底要尋找什么信息。教師不如用一個簡單扼要、清晰明白的主問題帶動學生思考,將學生的思維向著正確的方向引導。如:“孫悟空如何三打白骨精?這三次分別是怎樣的過程?每一次打白骨精的過程中,白骨精、孫悟空、唐僧等人物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指向十分明確,要求學生整體性閱讀文本,并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同時還讓學生分析文本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具體表現(xiàn)。問題的內(nèi)容很多,但是表達卻十分簡潔,每一個學生都能明白教師講的是什么。在學生具體完成這個問題時,教師則可以對其進行引導,令其更充分地明白自己要探究哪些信息,如可以列出表格,讓學生填寫文章中各個人物的表現(xiàn)等。
學者肖世英在研究語文教學時提出,教師可以提出具有揭示標題效果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同時也有很明確的指向性,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令學生的情感得以激發(fā),促使學生產(chǎn)生想要探究下去的欲望。
二、變換句式,生動有情
教師在提問時還要注意經(jīng)常變換句式,用更生動的語言促使學生激發(fā)情感,令其更積極地進入思考。教師不僅要注意提問的語氣語調(diào),讓自己的提問具有感染力,還要適當?shù)剡\用修辭手法,讓提問變得生動有趣,更吸引人。
如《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耐人尋味,為了讓學生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師便提問,讓學生思考:“天游峰的掃路人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但是這個問題并非在文章中能直接找到答案,因此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該如何入手思考這個問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回答問題,教師便轉(zhuǎn)換了提問的句式,讓問題的主干變得更加清晰明了:“天游峰如此險峻,‘我卻看到了一個精神矍鑠的掃地老者,通過和其交談,‘我獲得了怎樣的信息?‘我從老者的話語中能感受到其是怎樣的人?”這個問題轉(zhuǎn)換了句式,而且內(nèi)容更加具體,能讓學生轉(zhuǎn)換角度思考問題。問題明確告訴學生可以從“我”和老人的對話入手,探究老人的性格特點,這便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問題中特別提到了“我”,能讓學生有更強的代入感,帶著“我”的想法去思考老者的形象,這也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回答問題。
小學生的注意力往往很有限,若教師的教學枯燥乏味,提問缺乏生動性,則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走神的現(xiàn)象,這樣便影響了教學效果。教師要盡量用多變的話語和生動的句子令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這樣才能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三、詼諧幽默,富有內(nèi)涵
教師的提問如果能具有幽默詼諧的效果,則能在博得學生一笑的同時促使其更積極地思考文本的內(nèi)容。但是教師要注意的是提問不能只注重幽默效果,而應該有一定的針對性,能揭示文本的內(nèi)涵,這樣的提問才是有效的。
如《愛如茉莉》一文展現(xiàn)了家人間的親密情感,教師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嘗試讓其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家人都是怎樣的形象,是否有文章中那樣感人的事情,然后讓學生嘗試總結(jié),說說能用什么比喻“愛”。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一直都引導學生思考,并用詼諧幽默的話語促使學生的頭腦更加深入。如有學生說:“我的媽媽可能并不愛我,因為她每天都那么早叫我起床吃早飯。我都還沒有睡醒呢。”此時教師說:“哦?那你可就省了買鬧鐘呢!而且你想想,鬧鐘可不會幫你做早飯呢,是不是?”這個問題促使學生再次反思自己和家長之間的關(guān)系,讓學生認識到媽媽叫自己吃飯是為了自己好,而且媽媽要在更早的時間起床為自己做飯。由此學生感悟到,原來媽媽其實是用這樣的方式表示對自己的愛。該學生因此而總結(jié):“原來愛就好像是清早的一聲呼喚?!边@樣的話語不僅幽默,而且能令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問題。
小學生往往活潑好動,因此一個有趣的問題往往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注意力,令其更主動地進入思考。教師若能注意自己的語言藝術(shù),提出更耐人尋味的有趣問題,則學生會帶著更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回答中。
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的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提問,把握好學生思考的方向,令學生從更多角度入手分析文本。教師要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提問風格,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更適合小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