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必全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
1961年,由蘇里執(zhí)導的風光音樂故事片《劉三姐》,作為向建國十周年獻禮的眾多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之一,一經問世就廣受好評,并“先后在世界50多個國家上映,創(chuàng)下我國故事片在國外發(fā)行的最高紀錄”[1]。幾十年來,這部經典影片因其秀美的山水風光﹑鮮明的民族色彩﹑悠揚的山歌對唱和精彩的情節(jié)敘事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觀眾的歡迎。同時,這部常演不衰﹑歷久彌新富含壯族文化特點的經典影片,也成為人們了解廣西﹑了解壯族﹑了解壯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為助推壯族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
根據民間廣為流傳的歌仙“劉三姐”傳說,電影《劉三姐》塑造了一位年輕貌美﹑歌技出眾﹑鋤強扶弱的壯族女子形象。伴隨著電影的持續(xù)熱映,熒幕中美麗﹑善良﹑正直的“劉三姐”形象轉化為了壯族文化的重要符號。
約1500萬人口的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但壯族文化在傳播中卻缺乏一個明確的特征。甚至有學者指出:“多年以來,何謂壯族文化特色一直為壯學界關注的焦點,人們難以給壯族文化特色以明確﹑簡潔的詞語來定義,甚至產生了‘沒有特色便是壯族(文化)特色’之說,于是,壯族似乎已遺失自身的特色了”。[2]可以說,獨特鮮明的符號或形象是影響壯族文化傳播的最重要障礙。但電影《劉三姐》實現了“劉三姐”形象從民間傳說到熒幕“實體”的轉化,使得學界難以梳理厘清﹑歸納總結的帶有模糊特性的壯族文化得以巧妙地聚焦到鮮明立體﹑形象可感的“劉三姐”當中。
法國社會學家鮑德里亞認為:“人們對物品的占有,主要不是為了它的功能,而是為了它的意義,也就是一套抽象而聯系的符號價值?!盵3]從這個意義上說,建立一個或一套與之配套﹑特性鮮明的符號,是實現文化消費的重要前提和關鍵。很明顯,作為媒介形象的“劉三姐”,已經成為了壯族文化傳播的重要符號,很多人也許不關注壯族文化,但提及“劉三姐”卻都會有深刻印象,這就是“劉三姐”符號給壯族文化傳播帶來的積極影響。
根據壯族文化研究專家楊寧寧的相關研究,“劉三姐”文化的傳播歷經了口頭﹑文字﹑民間戲曲﹑報刊雜志和熒屏等數個階段的傳播歷程。但這段長達千余年的傳播過程中,覆蓋范圍比較窄,多集中于桂﹑粵﹑云﹑貴等地。同時,作為“劉三姐”文化孕育地的壯鄉(xiāng)廣西,因其邊緣的地理環(huán)境﹑閉塞的交通環(huán)境﹑落后的文化環(huán)境等原因,其秀美旖旎的自然風光長期以來不為世人所知。1961年,電影《劉三姐》的上映無疑是為壯族文化﹑壯鄉(xiāng)風光形象的傳播提供了絕好的渠道?!啊瓌⑷阕鳛槊浇槲幕蜗罂缭矫褡搴偷貐^(qū)界域,在全國甚至東南亞地區(qū)廣泛傳播,得益于電影《劉三姐》。”[4]可見,電影《劉三姐》的持續(xù)熱映大大加速了壯族文化﹑壯鄉(xiāng)風光的對外傳播,大大擴展了其傳播范圍并提高了傳播質量,使“好山好水”的壯鄉(xiāng)風光形象得以深入人心。
作為一部政治獻禮型的影片,其高度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鮮明的時代氣息沒有成為其獲得成功的障礙,個中緣由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藝術化的風光展示和情節(jié)設置無疑是《劉三姐》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學者曾明確指出:“《劉三姐》的成功在于它遠遠超越了時代思想意識和社會形態(tài)的束縛,影片所展現的富有壯族特征的生產﹑生活場景,富有壯族特征的人物性格和愛情及無處不在的民間情懷,才是它最終贏得億萬觀眾認可并長存于世的真正原因。”[5]電影中展示了青山綠水﹑秀山麗水﹑好山好水的壯鄉(xiāng)風光,這種帶著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的風光景致,成為電影得以熱映的重要因素。相應的,電影熒屏的風光展示無疑成為了穩(wěn)定的媒介形象,使電影中的秀麗山水形象成為了理解﹑觀察﹑欣賞壯鄉(xiāng)風光的最好樣板和最好注釋。
乘著電影《劉三姐》的東風,越來越多人產生了對壯鄉(xiāng)風光的向往,旅游人數大幅提升?!啊柚鷦⑷銈髡f和《劉三姐》的影響以及少數民族民俗風情……,廣西聞名于世的兩大文化資源——桂林山水和‘劉三姐’山歌融合形成不可復制的壯族文化新標識?!睆V西也順勢而為,相繼打造了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印象·劉三姐》﹑“三月三”節(jié)慶等一系列文化活動,這種“劉三姐搭臺,經濟唱戲”的方式,成功的將廣西打造成領略壯鄉(xiāng)文化﹑游覽壯鄉(xiāng)風光的旅游集中地,獲得了巨大的品牌和經濟效應。
“壯鄉(xiāng)素有‘歌?!Q,山歌浸透在壯族人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們用山歌走村訪寨,迎賓待客,尋朋覓友?!痹陂L期的耕種勞作中,壯族人民逐漸發(fā)展出了唱歌﹑對歌的獨特文化活動,山歌在壯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人們用它來娛樂消遣﹑勞動協作﹑尋偶定情和表達情感。電影中充分表現出了這種文化特征,唱山歌﹑對山歌既是壯族人民的娛樂活動更是他們的生活常態(tài),幾乎人人會唱歌﹑會對歌。山歌成為了傳情達意的重要工具,人們用它來談戀愛﹑交朋友,也用它來諷現實﹑抗壓迫?!皠⑷恪彼茉斓膼墼鞣置鳗p有情有義的壯族人民形象深入人心。多個對歌的橋段成為了電影的亮點,特別是劉三姐為反抗地主的禁歌令而巧妙進行的對歌比賽,更是把電影推向了高潮?!渡礁韬帽却航贰缎南氤杈统琛贰吨挥猩礁杈从H人》等經典插曲傳唱至今,成為了一代代觀眾的深刻印記,“能歌善對”的特征也成為了人們理解壯族文化的重要參考。
綜上,少數民族題材的經典電影《劉三姐》的問世和持續(xù)熱映,讓人們充分領略到生動有趣的對歌風俗﹑秀美旖旎的壯鄉(xiāng)山水﹑能歌善對的壯族人民,極大地調動了人們對壯族﹑壯鄉(xiāng)風光﹑壯族文化的興趣。同時,藝術化的電影創(chuàng)作,讓在民間持續(xù)流傳的模糊的“劉三姐”形象轉化為真實可感的熒幕形象,抽象的壯族和壯鄉(xiāng)文化特質轉化為了活靈活現的符號形象。
文化為電影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寬闊的表達空間,電影也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量。半個多世紀以來,電影《劉三姐》的傳播范圍之廣﹑傳播效果之好﹑傳播影響之久是中國電影史上罕見的?!秳⑷恪冯娪盀樯贁得褡孱}材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絕好的樣板,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凝聚著壯族人民智慧﹑展示著壯族文化特征的電影《劉三姐》,充分地體現著壯族文化的強大活力,同時,也為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提供了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