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小學校園暴力的現(xiàn)狀及其法律研究

      2018-02-18 08:39:44唐寧
      法制與社會 2018年36期
      關鍵詞:校園暴力中小學青少年

      摘 要 校園暴力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本文通過對校園暴力的現(xiàn)狀分析,發(fā)現(xiàn)其展現(xiàn)出多方面的特點。校園暴力不能簡單歸因于學生,而應從整個社會變遷角度考慮。當前我國對校園暴力缺少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guī),法律對校園暴力缺乏震懾性和固定性。本文認為解決校園暴力的根本途徑在于對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在于用法律進行規(guī)范。

      關鍵詞 校園暴力 中小學 青少年 法律

      作者簡介:唐寧,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323

      一、文獻綜述

      (一) 校園暴力的概念

      1. 暴力的界定。當前,國際上對于暴力的定義普遍使用有兩個:一是奧爾沃斯的定義,即:“暴力是一種侵犯行為,行動者用自己的身體或某件物品(包括武器)使他人遭受(比較嚴重的)傷害或不適?!?二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給出的定義,即:“暴力是指蓄意地運用軀體的力量或權利,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死亡、精神傷害、發(fā)育障礙或權益的剝奪”。另外比較權威的工具書《辭?!穼Ρ┝Φ亩x為:“暴力是指侵犯他人人身、財產(chǎn)等權利的強暴行為”。 以上解釋存在的共同點,即暴力對于受暴者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2.國外校園暴力的界定。國外對于校園暴力的定義范圍較大。美國預防校園暴力中心對校園暴力的定義是:“任何破壞了學校教育的使命、教學的氣氛以及危害到校方的預防人身、財產(chǎn)、毒品、槍械犯罪的努力,破壞了學校治安秩序的行為”。 該定義對于校園暴力進行了概括性的闡述,主要是基于美國現(xiàn)實情況,將校園暴力主要歸于校外因素對于學校的影響。再如,Henry認為,“校園暴力不僅指身體暴力或性暴力, 還包括由于強行控制導致的情緒和心理痛苦,種族、性別和階層歧視導致的人際關系傷害,以及集權引起的沖突”。

      日本將校園暴力劃分為四種類型:對教師的暴力;學生之間的暴力;對他人的暴力,指在校內(nèi)發(fā)生的,除去對教師的暴力和學生之間的暴力之外的暴力行為,如與偶然路過、不相識的外校學生吵架而引發(fā)暴力沖突的行為,為搶奪財物對路人實施的暴力行為等;對學校設施、設備的損毀,如故意損壞桌椅、黑板、門等行為。 可見,日本對于校園暴力的定義是寬泛的,不只是對人的暴力行為,而且也將對物的惡意破壞也劃入了校園暴力。對物品故意損壞的人即被認定為有暴力心理傾向,因此會進行風險規(guī)避。

      3. 國內(nèi)校園暴力的界定。國內(nèi)對于校園暴力的界定大致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fā),一是從暴力的地點出發(fā),二是從受暴力者的角度出發(fā)。

      (1)從校園暴力地點的角度出發(fā),即以校園為中心的界定。例如,管曉靜認為:“校園暴力是指發(fā)生在校園的暴力行為”。 另外部分學者認為校園暴力的地點不僅僅在校園內(nèi),還包括校園周邊及其相關區(qū)域和過渡地帶。

      (2)從校園暴力受暴力者的角度出發(fā),即以師生為中心的界定。例如,佟麗華指出:“校園暴力是指發(fā)生在學校以及學校周邊地區(qū),由老師、同學和校外人員針對學生身體和精神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 從這一角度出發(fā)的定義大多從校園暴力對師生造成了身體或者心理甚至財產(chǎn)的損害考慮。

      (3)也有學者將兩個角度結合起來定義,如姚建龍認為:“我們主張校園暴力是指發(fā)生在中小學、幼兒園及其合理輻射地域, 學生、教師或校外侵入人員故意攻擊師生人身以及學校和師生財產(chǎn)破壞學校教學管理秩序的行為?!?/p>

      4.本文對校園暴力的界定。本研究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定義,認為校園暴力存在狹義和廣義兩種定義。首先對校園暴力的定義中應包括:暴力的地點、暴力的主體、暴力的對象、暴力的形式、暴力的手段、暴力的結果。本研究認為狹義校園暴力和廣義校園暴力在以下方面基本一致:一是暴力的形式:可劃分為身體暴力,心理暴力,性暴力。二是暴力的手段:采用毆打、推搡、扇耳光、諷刺、辱罵、恐嚇、誹謗、逼迫、孤立、性侵犯、破壞搶奪財物、運用傷害性工具武器等一系列行為。三是暴力的結果:對于受暴力者造成各種程度的傷害,包括身體上的傷害以及心理上的傷害。

      (1)狹義的校園暴力:根據(jù)我國實際情況并結合當前頻發(fā)的各種校園暴力事件,本研究認為狹義的校園暴力是指中小學學生一人或多人采取各種暴力手段和暴力形式對其他學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身體和心理以及其他方面?zhèn)Φ谋┝π袨椤?/p>

      (2)廣義的校園暴力:本研究認為,廣義的校園暴力是指在學校及其周邊對師生造成身體和心理傷害或干擾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暴力行為。有以下行為的可認定為廣義的校園暴力:一是上述的狹義暴力行為;二是教師對學生的暴力行為;三是校外侵入人員在學校內(nèi)惡意攻擊師生的行為。另外,師生在其他情況受到的暴力行為應當劃入社會暴力的范疇中。

      (二)校園暴力的研究進展和內(nèi)容

      以“校園暴力”為主題詞檢索,從2000年至今,國內(nèi)共發(fā)表相關文獻3550篇,并且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從研究方向上看主要分為:對校園暴力的產(chǎn)生原因的研究,對校園暴力的概念界定以及現(xiàn)狀特點研究,對解決校園暴力問題的措施研究,對外國校園暴力的比較研究。中國對校園暴力的最初是從青少年犯罪的研究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末期,青少年犯罪被認為是嚴重的社會問題,1979年中共中央轉發(fā)了《關于提請全黨重視解決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的報告》。之后,青少年犯罪研究迅速成為法學界乃至社會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通過對校園暴力的相關文獻以及新聞報道進行比較分析,重點研究校園暴力的概念界定,現(xiàn)狀特點,校園暴力的相關法律。國內(nèi)對于校園暴力定義的確定主要從校園和師生兩個中心角度出發(fā),但大都存在不能完全將校園暴力的具體界限和具體情況闡述清楚的問題。本研究結合當前中國現(xiàn)狀和熱點時事,對校園暴力劃分為了狹義校園暴力和廣義校園暴力,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并且針對暴力地點、主體、對象、形式等對校園暴力做了更細致的劃分。本研究還著重強調(diào)了法律的重要性,認為制度因素是造成校園暴力的根本原因,因此應從法律為切入點,對當前有關校園暴力的法律現(xiàn)狀、中西法律比較和法律措施進行了研究。其中,本研究論述的校園暴力為狹義的校園暴力。

      二、 校園暴力現(xiàn)狀特點研究及原因分析

      (一)校園暴力的現(xiàn)狀特點

      隨著媒體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現(xiàn)象被曝光,人們關注度提高,引發(fā)社會廣泛的思考與研究,并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問題。根據(jù)姚建龍在全國抽樣調(diào)查,校園欺凌發(fā)生率為33.36%,其中經(jīng)常被欺凌的比例為 4.7%,偶爾被欺凌的比例為 28.66%。 由此可見,總體來說校園暴力在全國范圍內(nèi)發(fā)生率是較高的。根據(jù)央視新聞記者對網(wǎng)上傳播的校園暴力視頻的分析與對117名參與校園暴力的學生的問卷調(diào)查,校園暴力的暴力方式主要采用扇耳光、推搡、拽頭發(fā)、腳踢辱罵等甚至有采用棍棒、板凳、磚頭等工具擊打,其中常伴有逼迫、下跪、扒衣服等人格侮辱;暴力的結果:25%受害者被打倒在地,嚴重的導致昏迷;暴力傷害:對受暴者造成了嚴重的身體傷害和精神傷害;受暴者反應:92%受害者不進行反抗,即使有反抗也會遭到施暴者更兇狠的施暴;暴力場所:空曠地帶占比最多為41%,其次為教學樓和城市街頭;施暴者人數(shù):90%的是兩人及兩人進行施暴;圍觀者:暴力發(fā)生時88%存在圍觀現(xiàn)象,并且無人出面阻止;施暴者性別:81%的施暴者為女性;受暴者性別:85%的受暴者為女性。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校園暴力事件只是停留在媒體報道,甚至存在很多根本不被別人所知道的校園暴力事件,解決途徑主要通過家庭學校教育等德育手段,納入犯罪行為的較少。

      綜合校園暴力的現(xiàn)狀可以概括總結出以下特點:

      1.低齡化:施暴者為中小學生等未成年人,其中不乏存在小學生,盡管小學生肢體暴力較輕,但多采用如孤立、嘲諷等心理暴力。

      2.群體化:施暴者大多為兩人及其以上進行施暴,常常是多人對一人同時進行施暴。

      3.反復性:受暴者往往會遭受到同一施暴群體的反復施暴,或者經(jīng)常受到不同施暴者的施暴。

      4.手段兇狠化:施暴者往往采用群毆、拳打腳踢、扒光衣服、辱罵等手段施暴,對受暴者進行身體傷害和人格侮辱。

      5.結果嚴重性:受暴者往往受到身體傷害和精神傷害,嚴重的還出現(xiàn)因校園暴力直接或間接導致受暴者死亡的情況。

      6.施暴網(wǎng)絡化:施暴者往往會發(fā)布施暴的視頻到網(wǎng)絡上。

      (二)校園暴力的原因分析

      面對當前頻發(fā)的校園暴力事件,不能簡單將原因歸結于施暴學生的個人問題,而應從社會的整體、全局角度出發(fā)思考。我國正處于極大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秩序尚未發(fā)展完善,本研究認為校園暴力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的“失衡”,即從整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入手。

      1.國家經(jīng)濟體制的改革。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nóng)村勞動力涌向城市,由此產(chǎn)生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造成心理傷害,并逐漸產(chǎn)生暴力傾向。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財、物和信息的流動,加快了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型。伴隨著價值多元化、利益多樣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huán)境變得復雜起來,由此導致他們的社會化缺陷,乃至違法犯罪現(xiàn)象也日趨嚴重。 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jié)B透到社會方方面面,勢必與各種價值觀念發(fā)生碰撞,由此造成社會失衡。例如,改革開放后,我國離婚率不斷上升,產(chǎn)生了大量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這對孩子是一種心理上的傷害,缺乏父母關愛,滋生反叛情緒。據(jù)調(diào)查,父母離異、缺少關愛是校園暴力施暴者的一些共同之處。

      2.控制人口增長的計劃生育制度。在國家的計劃生育制度下,產(chǎn)生了一大批獨生子女,這些獨生子女常常受到父母的過度溺愛,嬌生慣養(yǎng),助長了他們的不良心理。

      3.教育制度。當前中小學教育過分注重成績,以考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嚴重忽視學生的德育,當前很多學校的思想教育課都只是流于一種形式。因此,對于自控力不強、心智不成熟的中小學生而言,缺乏對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利于他們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發(fā)展。

      4.社會暴力文化和外部環(huán)境。暴力文化屬于一種亞文化,校園暴力屬于一種青年亞文化,甚至屬于越軌亞文化,越軌亞文化為犯罪行為提供了環(huán)境。充斥著暴力元素的游戲、網(wǎng)絡小說對于缺乏判斷能力的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刺激,因此社會中的暴力文化對校園暴力具有誘導作用。西方社會學家泰特姆批評學校“雖然不完全是封閉的軍事化的組織氛圍,但卻是一個以服從為主要特征的權威性機構,在這種氛圍中發(fā)生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青少年的“反權威意識”不斷增強,他們追求獨立,并急切地想要表現(xiàn)自己。在他們看來,暴力文化承載著勇敢,暴力是展現(xiàn)自己很好的方式。因此,暴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青少年的推崇。

      5.法律制度。當前,我國法律對于校園暴力定義不清,缺乏固定性、權威性和強制性。據(jù)2013年未成年犯抽樣調(diào)查分析報告,未成年人犯罪時的年齡以14歲-16歲的居多,約占總量的三分之二。但是我國刑法對犯罪年齡的界定為,14周歲以下完全無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販毒、投毒等罪應當負刑責,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法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寬容”態(tài)度,導致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行為得不到有效遏制,變相助長了施暴者的暴力心理和行為。

      三、校園暴力的法律研究

      (一)校園暴力的法律現(xiàn)狀

      據(jù)校園暴力與法律法規(guī)關系可劃分為民事性質(zhì)的校園暴力和刑事性質(zhì)的校園暴力。

      1.民事性質(zhì)的校園暴力:一般來說,民事性質(zhì)的校園暴力情節(jié)較輕。通過在中國法律知識資源總庫法律法規(guī)庫中以“校園暴力”或“校園欺凌”為主題詞檢索,共檢索到6篇行政法規(guī),其中一篇教育部發(fā)布,五篇地方行政法規(guī)。由此可見,從行政法規(guī)看,國家對于校園暴力的規(guī)定還不夠,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民事性質(zhì)的校園暴力大多采用的是私下解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等途徑解決,甚至有無人過問的情況。

      2.刑事性質(zhì)的校園暴力:刑事性質(zhì)的校園暴力是指觸犯了刑法,即犯罪,應當受到刑事處罰。首先需要對犯罪的概念進行界定。就立法理念而言,犯罪是嚴重危害社會并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只需抓住這兩個要點即可準確規(guī)制犯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犯罪的給出的解釋是: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jīng)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chǎn)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chǎn),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chǎn),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情節(jié)嚴重的校園暴力嚴重侵害學生的權利,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均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對于社會造成危害,因此應當將情節(jié)嚴重的校園暴力劃入犯罪的范疇。同時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條: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刑法對犯罪年齡的界定為,14周歲以下完全無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但是根據(jù)我國目前實際情況,校園暴力逐漸呈現(xiàn)低齡化的趨勢,未成年人犯罪年齡較20世紀90年代提前了2-3歲,18歲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約120%,14歲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約 280%,10-13歲的低齡犯罪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 70%。 隨著社會的急劇轉型,當代青少年遠不如以前那么單純,當前校園暴力的手段兇狠,危害巨大,因此當前法律對于青少年犯罪的“包容”態(tài)度遠不能順應社會的發(fā)展。

      (二)校園暴力的中外法律比較

      1.中外刑事責任的年齡下屬。我國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完全無刑事責任;德國、日本、意大利、奧地利等國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為年滿14周歲,法國為13周歲,加拿大、希臘、荷蘭、丹麥為12周歲,香港和美國紐約州則規(guī)定為7周歲。但我國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應充分考慮我國具體實際情況。

      2. 國外有關校園暴力法律的參考借鑒:

      (1)日、美、英、德等國針對校園暴力現(xiàn)象有法可依,對校園暴力有針對的法律法規(guī)。

      (2) 美國開展應對學校暴力死亡事件的新的聯(lián)邦機制,一項國會資助學校緊急應對暴力死亡的項目計劃;社區(qū)范圍的學校安全和青年暴力應對機制,在10個新城市開展實施社區(qū)范圍的學校安全計劃。

      (3) 開展對師生的校園暴力的廣泛宣傳,開展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師生的法律意識。

      (4) 建立家庭-學校-社會的長效溝通聯(lián)動機制。

      (三) 校園暴力的法律措施

      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來自于社會的“失衡”,社會秩序的破壞,解決社會問題應當從整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出發(fā)進行考慮。當前依法治國不斷推進,將校園暴力從社會制度上加以考慮,用法制加以約束,用法律規(guī)范校園暴力才是更加有效的途徑。

      1. 對校園暴力以及校園欺凌進行專門立法,首先做到有法可依,增強法律對于校園暴力的針對性、強制性、權威性、固定性。將有關校園暴力的各項問題綜合納入法制化范疇,對校園暴力進行合理的法律界定,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以及對校園暴力的懲治。同時完善當前《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

      2. 適當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我國傳統(tǒng)社會主要采用禮治,受到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影響,對施暴者大多采用教育、勸解等手段,但是德育具有較大伸縮性和不確定性,目前我國頻繁發(fā)生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校園暴力事件,問題嚴重程度高,因此主要采取德育的方法是不合時宜的。對校園欺凌極端事件作出懲戒非常必要,這一方面在于懲戒和教育施暴者,另一方面也是充分保障其他學生的權利。適度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能夠進一步提高法律的震懾力,讓那些可能會施暴的學生不敢施暴,從而有效減少校園暴力的惡性事件。

      3. 改革現(xiàn)有學校教育制度。改革學校課程制度,強化德育課程,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豐富其課程內(nèi)容。加強教師對學生的關注開導,關愛學生成長,開展善良教育,引領學生積極向善,有效干預。

      4. 完善對犯罪青少年的保護制度。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應當加強對犯罪青少年的法律保護,做好對他們的再社會化工作。

      5. 將家庭教育納入制度化范疇。以學校為連接點,構建家庭-學校-學生的溝通機制,學??梢酝ㄟ^家長會、打電話、座談會等各種形式向家長傳遞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理念,讓家長更加關注學生的成長,給予學生家庭的關愛。

      6. 在全社會進行校園暴力的法律宣傳。通過廣泛的法制宣傳,提高大眾對校園暴力的法治意識,從而形成全社會知法懂法守法的風氣,從而有效遏制校園暴力。

      注釋:

      張旺.美國校園暴力:現(xiàn)狀、成因及對策.青年研究.2002(11).44-49.

      夏征農(nóng)、陳至立.辭海:第六版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86.

      [美]戴利爾著.戴宜生譯.美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發(fā)展.青少年犯罪問題.2005(4).12-16.

      Henry, S.2003. What is School Violence? An Neglected definition.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18(18).562-569.

      師艷榮.日本校園暴力的現(xiàn)狀及原因探析.外國教育研究.2010(7).86-90.

      管曉靜.論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家庭防控措施.青少年犯罪問題,2002(5).31-32.

      佟麗華.未成年人法學·學校保護卷.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7.74.

      姚建龍.校園暴力:一個概念的界定.青少年研究.2008(4).38-43.

      姚建龍.應對校園欺凌,不宜只靠刑罰.人民日報.2016(6).1.

      狄小華.社會轉型期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與研究.社會學研究.2005(3).217-222.

      D·Tattum&D;·Lane. Bullying in Schools.Stoke-on-Trent(Trentham Books).1988.13.

      馮亞東.犯罪構成本體論.中國法學.2007(4).85-93.

      李環(huán).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立法建議.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1.13.

      猜你喜歡
      校園暴力中小學青少年
      青少年發(fā)明家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
      焦作市中小學武術教學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07:53
      啦啦操融入中小學陽光體育運動可行性分析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20:31
      略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視頻的應用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xiàn)象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7:00
      新課標下書法高效課堂教學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47
      新形勢下預防校園暴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2:32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中國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金华市| 法库县| 安陆市| 皋兰县| 平谷区| 齐齐哈尔市| 镇赉县| 沙坪坝区| 封开县| 布拖县| 涪陵区| 罗山县| 开远市| 浠水县| 榕江县| 通化县| 鲜城| 凤阳县| 左权县| 出国| 永济市| 勐海县| 海伦市| 靖安县| 康平县| 林州市| 吴桥县| 澜沧| 盐山县| 鄯善县| 太仆寺旗| 乾安县| 武定县| 西城区| 阜新市| 延寿县| 平昌县| 浏阳市| 治县。| 嘉定区|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