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學者針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集中于通過分析制度在國外的發(fā)展軌跡和國內的具體環(huán)境,找出制度對解決實務問題的作用;第二個階段,主要為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供解決建議和分析實踐做法的合理性,但也有學者提出了相反意見;第三個階段,學者們在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的大環(huán)境下,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應如何順應或促進其他制度改革的問題展開研究。
關鍵詞 公司人格否認 改革 制度 適用
作者簡介:董子源,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267
2005年,我國在公司法修訂中引入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此制度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我國公司法學界的研究之上。同時,從入法至今的十余年里,我國公司法學界依然非常關注這一制度的發(fā)展,不斷涌現(xiàn)出新的研究成果。如,受公司資本制度改革的影響,圍繞該制度在法律適用上的研究再次成為公司法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谶@些考慮,本文將以CLSCI期刊有關論文為樣本,對我國公司法學界從1993年至今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研究進行回顧。盡管我國公司法學界對該制度的研究中有一部分極其有分量的成果已經(jīng)以專著而非論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但在通過拉長時間跨度對制度的發(fā)展作延伸考察后,本文從期刊論文綜述的角度進行回顧仍然是有價值的。
一、入法研究階段(1992-2005)
1992年,國內學者對“揭開公司面紗”法律原則展開的研究掀開了內地學者研究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序幕。 此后,又有學者從制度的構成要件方面分析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所必需的各項條件。 在制度規(guī)范化前夕,還有學者在專門論述日本在此方面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后提出對我國的一些啟示 。
(一)對制度的合理性研究
1.制度本身的合理性。有學者認為,直接由公司背后的股東對其行為承擔責任的做法看似不符合傳統(tǒng)理論。但是,這并非是對傳統(tǒng)理論的突破。股東之所以對債權人直接承擔責任,仍是因為股東應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2.具有補充現(xiàn)行法的效用。有學者針對臺灣有限責任制度不足以保護債權人的問題提出在一定條件下可引入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來限制或廢除股東的有限責任,進而保障債權人的利益。 內地法律制度在當時也處于不健全狀態(tài),有限責任完全可能成為股東從事欺詐、轉移利潤的“利器”。同理,引入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保護債權人利益具有一定的補充價值。
3.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需要。有學者認為,嚴格責任一方面是公平觀念與市場經(jīng)濟二者在限制公司責任方面的做法;另一方面,適當?shù)厥褂脟栏褙熑蝸硪?guī)范具有控制性地位的企業(yè)的行為,有利于公司的集團化發(fā)展。
也有學者將我國公司法人制度的司法實踐與國外理論學說結合起來,提出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范圍與不適用的情形。
還有學者提出,當股東的濫用股東權利行為可能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甚至產(chǎn)生擾亂社會經(jīng)濟秩序等情況時,就必須通過建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從觀念上、立法上、司法上進行糾正。
4.保護法律的價值目的。法院必須對股東的“將公司人格用于不適當用途或不誠實目標 ”行為予以禁止,一旦出現(xiàn)此種濫用“實體”概念違反法律和公共政策目標的情形,法院就可以考慮無視公司人格的單一實體性而直接追及公司“外殼”掩蔽下的股東個人責任,以防止欺詐和實現(xiàn)衡平。
因此,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不但對防范不法股東利用有限責任來逃避法律具有重要作用,還對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保護債權人利益具有極大意義,最終可以防止公司法人制度的價值目標不被異化。
5.從法律經(jīng)濟學的角度分析合理性。當股東利用有限責任從事過度風險投資產(chǎn)生額外成本時,為避免公司承擔該成本,法院在從事過度風險活動的誘因最大的地方否認公司人格,有利于實現(xiàn)各關系人利益的合理均衡。
(二)對具體問題的作用探析
1.實現(xiàn)公司的社會責任。強化公司社會責任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對公司的客觀要求,但公司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必會直接影響公司履行社會責任。因此,引入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來規(guī)制股東行為,有利于強化股東的社會責任意識,保障公司履行社會責任。
2.對一人公司的規(guī)制。有學者認為,當一人公司的股東違背“公司獨立于股東”的要求時,就應啟動連帶責任和無限責任的機制 。這是因為,一人公司在實踐中容易出現(xiàn)股東詐欺債權人、回避契約義務等情況。實施公司人格否認有利于防止一人公司之唯一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和有限責任原則。
3.在母子公司中的運用。1993年頒布的《公司法》沒有對母子公司的關系做出具體的法律規(guī)制,有學者在分析母子公司的法律概念、特征、商業(yè)功能等方面后提出了母公司對子公司所需承擔的責任以及范疇。 在實踐中,法院通常會審查母公司是否存在足以導致母公司之債權在子公司破產(chǎn)案中應劣后清償?shù)牟还袨?。
在跨國公司中,如果外國母公司對其設在中國的子公司實施過度控制使得子公司實際喪失獨立人格。當子公司在此種控制之下進行欺詐等違法行為時,法院在子公司破產(chǎn)時就可以考慮否認子公司的獨立人格,讓外國母公司承擔破產(chǎn)子公司的債務責任。
4.在訴訟程序中的運用。與公司人格否認相關的程序問題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如何在訴訟中利用該制度的目的作為抗辯理由;二是程序法中的法律關系,即一方所收到的判決效力(既判力和執(zhí)行力)是否可以擴大到另一方所引起的問題 。有學者認為,在制度所適用的場合謹慎采用日本的“積極說”,將有利于制度在中國的真正適用。
5.遏制公司逃避債務行為。有學者提到,當母公司利用子公司來“脫殼逃債”時,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可以直接執(zhí)行母公司的相關財產(chǎn), 此種做法有利于遏制公司逃避債務行為。對于普通企業(yè)而言,這也是遏制企業(yè)逃廢債務行為、保護債權人利益的重要手段。
6.保護公民的環(huán)境權。若允許公司以其已經(jīng)終止為理由來將自身本應承擔的環(huán)境責任轉嫁給社會或者直接由受侵害人承擔,將有悖法律公平正義理念。因此,對于公司終止前所造成的環(huán)境責任,可以通過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讓公司背后的股東直接對此負責。
(三)其他方面
有學者從實踐與理論兩方面來論述公司人格否認與公司人格擴張兩者的關系、必要性等問題,并從中提出關于公司人格否認與公司人格擴張的完善建議。 也有學者從公司僵局與司法救濟的角度來分析否認公司獨立人格對于解決公司僵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還有學者通過分析美國商事仲裁中有關公司人格否認的實踐,來論述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我國司法實踐上的一些適用標準。
與上述相反的是,有學者提出,不管如何放寬或者收縮公司人格否認法理的適用條件,將之用來追究公司勢力利用人的責任始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還有學者認為有限責任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中處于不可被否認的地位,股東有限責任本身不會造成股東和債權人利益的失衡,公司人格被濫用的根源應歸于一股獨大和法人治理結構的缺失。
亦有學者結合公司責任能力和股東有限責任等內容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進行重新分類:徹底的公司人格否認、公司人格的“個案”否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個案否認。
另外,有學者提出,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泛指一切公司的人格被剝奪的情形。其認為英美法系的“刺穿公司面紗”制度與“瑕疵設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都是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下位概念。
在2005年《公司法》修訂前夕,上海高院的兩位法官從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現(xiàn)行法和構成要件兩方面論述對制度進行立法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最高院的金劍鋒法官則撰文梳理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基礎法理(適用原則)、法律特征、各國的相關學說與實踐以及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實踐。
二、 入法后的法律適用階段(2005-2012)
有學者認為,2005年新修訂的《公司法》第20條第3款可以適用于任何類型的債權人提出否認公司獨立人格的訴求 。
但也有部分學者(包括一些法官)認為《公司法》第20條第3款并沒有否定公司的法人資格,該規(guī)定僅僅剝奪了相關公司股東享有的有限責任特權。為此,有學者通過專門比較中外關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概念、實踐和學說等內容對“在不否認公司法人資格的前提下就可追究股東個人責任”的觀點予以批駁。
此外,學者們繼續(xù)關注著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制度在具體問題的作用
1.彌補制定法的缺陷。由于制定法本身的滯后性和局限性,有學者建議用指導案例來彌補制定法本身的缺陷,并認為法院在司法活動中應謹慎使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以避免缺陷問題的擴大。
2.突破新法規(guī)定的合理性。在最高法作出的(2008)民二終字第55號終審判決書 中,法院撇開控股股東以及實際控制人的法律責任而責令同一控制人項下的數(shù)個姐妹公司對外共同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做法明顯突破了現(xiàn)行法的規(guī)定。有學者通過分析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和這一判決的法理內涵,提出法院的終審裁判意見雖與《公司法》有所抵觸,但實際上更符合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要求,我國成文法勢必要在此方面作出修改。
3.在反避稅中的作用。在新制度實施之前,有學者已針對公司人格否認理論能否適用于稅法和如何適用稅法(具體的審查標準與原則)的問題展開研究。 在該理論被引入《公司法》后,2008年的重慶渝中國稅否定新加坡中間控股公司案和2010年的江蘇江都國稅征收非居民間接轉讓股權稅款案都體現(xiàn)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反避稅嘗試。有學者通過列舉的方式分析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能夠適用于國家反避稅的各種場合,提出制度在反避稅方面的正當性和不可替代性。
4.對合伙企業(yè)的非自愿性債權人的保護。擴張合伙企業(yè)的有限責任本就容易誘發(fā)道德風險,非自愿性債權人在合伙企業(yè)中又缺乏相應的保護機制,如此便使得合伙企業(yè)的非自愿性債權人風險陡增。尤其是合伙企業(yè)的一些特性 會放大合伙企業(yè)的有限責任制度設計的缺陷,使得非自愿性債權人更難以受到合理的保護。因此,法院通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來否認合伙企業(yè)的有限責任來保護非自愿性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是非常必要的。
(二)質疑和建議
1.質疑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作用。有學者認為,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主要采用過錯責任,一般都需要債權人充分舉證。但由于債權人對企業(yè)內部事務缺乏了解,使其難以收集證據(jù)實現(xiàn)充分舉證。如在母子公司中,當子公司的損失是其同時承受多種原因所造成時,會使得債權人對母公司的充分舉證“難上加難”。在此情況下,法律希望直接通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來保護與公司交易的第三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愿景將變得難以實現(xiàn),如此便需結合其他責任原則對母公司進行規(guī)制。
2.對出資瑕疵股東在公司清算時的責任規(guī)制。有學者從公司人格否認的法理上分析: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前提是公司人格已獨立存在且股東已實際履行出資義務。但《公司法》僅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作出原則性規(guī)定,使得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追究出資瑕疵股東對債權人的民事責任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jù),法條的具體適用場合仍有待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予以明確。
3.取消對一人公司的“公司人格濫用推定”制度。有學者認為《公司法》第64條“公司人格濫用推定”規(guī)則存在種種弊端,應將之取消,轉而對包括一人公司在內的各類公司統(tǒng)一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其認為,只要從一人公司的登記公示制度和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兩者著手,就可保護一人公司的債權人利益。
4.增加對“不當勞動行為”的規(guī)制。不當勞動是指母公司通過轉移資產(chǎn)給子公司來達到逃避工資債務或打擊工會勢力目的的行為,這屬于公司人格否認的適用范疇。有學者通過分析日本的兩起案例與不當勞動行為的構成要件和法律后果來說明日后的司法解釋應增加有關不當勞動行為的規(guī)定。
5.對關聯(lián)企業(yè)的破產(chǎn)規(guī)制。在規(guī)制關聯(lián)企業(yè)破產(chǎn)方面,有學者提出:我國公司人格否認規(guī)定過于原則和抽象,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具體適用要件。其建議應在《公司法》中專設“關聯(lián)企業(yè)規(guī)制”一章或由最高法制定司法解釋完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關聯(lián)企業(yè)的破產(chǎn)程序中的運用。
6.區(qū)分有限責任的例外適用和公司人格否認。有學者認為,公司人格否和有限責任例外適用兩個概念在理論研究中經(jīng)常被互相代替而加以使用。但是,公司人格否認僅僅是有限責任例外適用的一個子概念。在實踐中,應對二者進行區(qū)分。
三、完善適用及因應相關改革階段(2012至今)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中國已逐步走向成熟,如今,除了對制度運作本身展開實證分析,學者們開始針對實踐中的某一問題或改革展開研究,探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這一問題上的作用以及具體適用。
(一)注冊資本制改革的影響
在改革之初,有學者對其相關配套措施展開了討論。其認為在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對出資顯著不足的股東追究濫用公司人格責任的實踐中,應對“資本明顯不足” 的標準及內涵進行正確理解和把握。并且,公司資本明顯不足的事由應與公司債權人損失具有因果關系。在追究責任時,對這類股東所應追究的責任不以其認購的出資額為限,且公司股東之間對外應承擔連帶責任。 也有學者在明晰 “資本”、“顯著不足”等概念和探討“顯著不足”的認定標準、適用情形等方面之后,還針對民事責任承擔方面分析了資本填補責任和公司人格否認責任的對接問題。
公司資本與交易規(guī)模和所隱含的風險是否嚴重不相匹配是一個商業(yè)判斷問題,法官往往很難做出正確判斷。有學者認為,這實際上倒逼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擴張。當放松對資本的控制致使債權人面臨的風險過大或雙方利益失衡時,法院適當?shù)財U張對制度的適用,可以加大對不誠信股東違反誠信的成本,進而降低債權人的風險。
此外,也有學者從解釋論的視角提出不能僅僅因為公司從事與其資本實力不相對稱的業(yè)務而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法院如果想以“資本顯著不足”為由來否認公司獨立人格,必須要具有其他充足的事實依據(jù)與理由。例如當公司股東在設立公司時認繳了明顯超過其承受能力及融資能力的出資額,可以認定該行為為“濫用股東有限責任和公司獨立人格”的投機行為。若公司此時對外負債且無力償還,法院就可直接根據(jù)《公司法》第20條否認該公司獨立人格,以此確認認繳股東所需承擔的出資責任份額。
(二)對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實證分析
有學者在北大法寶完成案例收集后,通過比較案件的地區(qū)分布、一審和二審的否認率、涉案原被告的身份、所涉案件的請求權基礎、否認公司獨立人格的理由等數(shù)據(jù),具體研究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運用情況。此外,還對一人公司的人格否認率偏高成因等問題進行探討。最后,其還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議。其還認為,由于我國在此方面的實踐歷史還很短,在適用時應采取循序漸進、逐步擴大的策略。并且,法院還可以適當?shù)貙獾南冗M經(jīng)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適用。
(三)國企改革背景下的母子公司債務承擔問題
在新一輪國企改革的背景下,有學者提出,公司集團中的公司人格否認沒有單獨的、清晰的特定適用規(guī)則,而康采恩制度在德國的司法實踐效果也不盡人意。其認為,法院在解決母公司為子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問題時,應當在借鑒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基礎上,批判吸收康采恩制度的有益成分,進而建立一個涵蓋一般規(guī)則、特殊規(guī)則與契約機制的多元規(guī)范體系。
(四)制度對關聯(lián)企業(yè)實質合并破產(chǎn)規(guī)則的影響
實質合并的核心要義是:在否認各關聯(lián)公司的獨立人格和消滅所有關聯(lián)企業(yè)間的求償要求的基礎上,將各成員的財產(chǎn)“打包”,以供全部關聯(lián)企業(yè)的債權人進行公平清償。有學者認為,雖然實質合并規(guī)則不能與公司人格否認理論劃等號,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實質合并程序的第三種啟動模式 中具有重要作用:法院在破產(chǎn)程序外進行關聯(lián)企業(yè)實質合并,要遵循公司法規(guī)則先做出對各關聯(lián)企業(yè)否認公司人格實質合并的判決,才能將實質合并的功效延續(xù)至破產(chǎn)程序。
四、結言
毫無疑問,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學者們對其的不斷探索。從一般性介紹到具體問題剖析,都凝聚了學者們對這一制度無止境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除了不斷吸收國外先進經(jīng)驗,還開辟了新的發(fā)展空間。然而,在落筆之際,有學者從立法技術等方面展開分析并認為:讓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進入《民法總則》的正當性存疑。 可見,制度仍有待進一步發(fā)展。但筆者相信,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其他方面制度的完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必定能夠得到更廣闊的發(fā)展。
注釋:
沈四寶、王俊.試論英美法“刺破公司面紗”的法律原則.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報.1992(4).
朱慈蘊.論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的適用要件.中國法學.1998(5).73-81.
劉惠明.日本公司法上的法人人格否認法理及其應用.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4(1).106-111.
龍英鋒.“揭開公司面紗”理論之探析及借鑒.現(xiàn)代法學.1995(1).33-34.
周曉紅.臺灣學者談“有限公司”的變革.中國法學.1993(2).125-126.
范健、趙敏.論公司法中的嚴格責任制度.中國法學.1995(4).
南振興、郭登科.論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法學研究.1997(2).84-95.
潘華山.法人人格的濫用及其否認.法學.1998(3).49-51.
例如,規(guī)避法律。
陳現(xiàn)杰.公司人格否認法理述評.外國法譯評.1996(3).7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