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葉赟 馬建平 張志榮
摘要? ? 分析了浙西南山區(qū)種植白術的優(yōu)勢,并從育苗(種栽繁育)、大田管理、病蟲害防控、采收與加工等方面總結了浙西南山區(qū)白術規(guī)范栽培技術,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白術;規(guī)范栽培技術;種植優(yōu)勢;浙西南山區(qū)
中圖分類號? ? S567.233? ? ? ? 文獻標識碼? ? B?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100-02
白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于術、浙術、冬術等,具有補脾、健胃、燥濕、利尿、安胎等功效,是我國高配方頻度的大宗常用中藥材之一[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縣農業(yè)部門引進種植草本中藥材白術,并獲得成功。由于原來的農技人員和種植戶比較重視糧油作物種植和推廣研究,對草本藥材種植則重種輕管,加之白術市場供求波動大,導致農戶種植白術的積極性不高,只限于在旱地或山地上種植,缺乏高產規(guī)范種植經驗。隨著人們對草本藥材白術藥理作用的了解,白術逐漸被認可,被列為浙江省著名藥材“浙八味”之一,白術草本藥材產業(yè)發(fā)展也得到各級農業(yè)部門的重視和關注。近幾年來,在縣農業(yè)部門的精心指導下,白術栽培技術得到提升,白術干產也由 750~1 050 kg/hm2提升到2 250~3 000 kg/hm2?,F(xiàn)結合對景寧縣標溪鄉(xiāng)何莊村規(guī)范種植白術的調查,分析了種植白術的優(yōu)勢,并總結了白術規(guī)范栽培技術,以供種植戶參考。
1? ? 優(yōu)勢分析
1.1? ? 白術適應性強
據對景寧縣標溪鄉(xiāng)各村白術種植情況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不管是山地還是旱地,只要排水良好,酸性黏壤土、微堿性的砂質壤土都能種植白術,但不宜在低洼地、鹽堿地種植。
1.2? ? 規(guī)模種植容易發(fā)動
白術具有補脾健胃、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能,是醫(yī)學界中草藥的主要藥材之一,也是民間流傳的食品添加劑之一。白術的藥理作用得到公認,對于發(fā)動規(guī)模種植,農戶容易接受。
1.3? ? 可節(jié)省勞動力
白術是兩年生草本藥材,田間管理較一年生或一年多熟作物省工,利于增加農戶收入。據標溪何莊景寧林水富家庭農場記載,種植白術平均需270~300工/hm2,年平均在150工/hm2左右,較常規(guī)一年種植春馬鈴薯—水稻或種植番薯—蔬菜需要450工/hm2以上、且農戶要留守等待種植管理農時相比,種植白術可節(jié)省300工/hm2以上,而且種植白術時田間操作可以集中完成。規(guī)范種植白術不但省工,而且年收入可達11.25萬元/hm2以上,較種植春馬鈴薯—水稻或種植番薯—蔬菜收入增加4.5萬元/hm2以上。
1.4? ? 通過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帶動發(fā)展
可以通過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帶動發(fā)展,促進白術種植訂單生產、規(guī)模發(fā)展,消除市場波動的風險,防止盲目發(fā)展。通過訂單發(fā)展,由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統(tǒng)一提供良種、統(tǒng)一技術操作規(guī)范、統(tǒng)一收藏烘干處理、統(tǒng)一經營銷售。例如標溪鄉(xiāng)何莊村景寧林水富家庭農場帶動全村發(fā)展種植白術10 hm2,占耕地面積的30%,使全村逾100個勞動力外出從事第二、三產業(yè)。
1.5? ? 有一定的空間和區(qū)位優(yōu)勢
到2017年底,景寧畬族自治縣全縣種植白術僅106 hm2,全縣的山地、旱地、部分農田如果調劑10%種植白術,就有逾3 000 hm2可種植白術。這些土地大部分在海拔400~600 m之間,種植白術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且無工業(yè)區(qū)污染、無重金屬污染,有利于白術生長中礦物質的轉化和輸送,收獲的塊莖可達到藥理需求。
2? ? 規(guī)范栽培技術
2.1? ? 育苗(種栽繁育)
2.1.1? ? 種子處理。白術種子處理分藥劑處理和浸種催芽處理。播種前進行藥劑處理主要是預防根腐病、白絹病等病害;進行浸種催芽處理主要是為了促使白術提前出苗,提高發(fā)芽率。藥劑處理方法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0 min,取出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后晾至種子表面無水。浸種催芽處理方法是將藥劑處理后的種子用40 ℃溫水浸泡3~4 h取出,稍晾后直接播種;或用25~30 ℃溫水浸泡24 h,待胚根露白時播種。
2.1.2? ? 播種。何莊村一般采用條播方式,按行距15~20 cm開溝,溝幅7~10 cm,溝深3~5 cm。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播種量75 kg/hm2,播種后覆土,以蓋沒種子為宜,然后稍加鎮(zhèn)壓,并在畦面蓋草保濕(遇干旱需澆水)。播后7~10 d出苗,出苗后揭掉蓋草,注意加強田間管理。
2.1.3? ? 苗期管理。苗期田間管理主要包括施肥、病蟲害防治、除草、排水、灌溉、摘除花蕾等。在白術苗4~6片葉時,需間苗、定苗,拔除密生苗和病弱苗,保持株距3.3~5.0 cm,促進幼苗健壯生長。至冬季移栽前,1 hm2苗田可培育出鮮術栽6~9 t,可供6~8 hm2大田栽種。
2.2? ? 大田管理
2.2.1? ? 地塊選擇。白術耐寒,能忍受短期-10 ℃左右低溫。栽種白術宜選擇氣候涼爽區(qū)域、土壤透水性好、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地塊[2],土壤過分黏重、易積水或保肥力差的地塊不宜種植,在山區(qū)一般選土層較厚、有一定坡度的新墾荒地,山坡丘陵地一般選北向、東北向地塊。白術忌連作,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宜,不宜選前作為煙草、花生、油菜以及其他收獲地下根莖作物等的田塊,否則病害嚴重。
2.2.2? ? 整地施基肥。整地前翻耕并施足基肥,以滿足越冬期根莖萌發(fā)、生長所需,為高產打好基礎。一般基施欄肥或商品有機肥22.5 t/hm2、尿素150 kg/hm2、磷肥375~525 kg/hm2、鉀肥112.5~150.0 kg/hm2。土壤要細碎平整,整成1.2 m寬的畦,畦面呈弧型,以便于排水,溝深、寬均為25 cm。
2.2.3? ? 栽種。一般當年冬季至次年春季,即11月中旬至2月下旬移植,最遲不超過清明,以12月下旬至1月上旬移植為好。種栽以當年不抽葉開花、主芽健壯、根莖小而整齊、杏核大小者為佳。實行寬窄行穴栽,移栽時剪去須根。畦面栽種4行,中間寬行行距40 cm,兩邊窄行行距30 cm,按株距25 cm左右將種栽放入溝內、芽尖朝上。栽種時不宜過深,一般穴深以10 cm左右為宜。每穴栽1~2株,要求術栽芽頭向上,栽后蓋焦泥灰并覆土與畦面平,兩側稍加鎮(zhèn)壓后澆水。一般需鮮白術750~900 kg/hm2。
2.2.4? ? 科學用肥。一是早施、適施苗肥。出苗后至摘蕾期歷時3個月左右,是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長旺期,此期需早施、適施苗肥,尤其注意施磷肥、鉀肥[3]。施肥量為尿素 225 kg/hm2(分2次施,齊苗后和5月下旬至6月上旬各施1次)、磷肥450~525 kg/hm2、鉀肥112.5~150.0 kg/hm2。二是重施摘蕾肥。摘蕾后,白術根莖進入膨大增長時期,此期歷時2個月左右,需重施氮肥,一般施尿素375 kg/hm2。三是后期肥。根據苗情少量施用氮肥,并配施少量磷肥、鉀肥,避免出現(xiàn)缺肥現(xiàn)象,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和根莖膨大。
2.2.5? ? 水分管理。白術忌積水多濕,故白術整個生長期,尤其春、夏季和9月臺風季節(jié)雨水較多時,要注意及時開溝排水,做到雨停田間無積水,防止田間濕度過大誘發(fā)病害。白術生長后期,尤其根莖膨大增長期需要適宜的水分,此時若遇干旱應及時灌溉[4]。
2.2.6? ? 中耕除草。幼苗出土后,要及時開展中耕除草工作,可結合苗期施肥進行;植株生長進入旺期(封行)后,一般不再中耕除草。
2.2.7? ? 適時摘除花蕾。除留種植株外,其余植株需適時摘除花蕾。6月下旬白術植株開始現(xiàn)蕾,至7月上中旬現(xiàn)蕾進入盛期,需要分次進行摘蕾,一般在20~25 d內分2~3次摘完。摘蕾宜在晴天進行,一手捏莖,一手摘蕾,切忌損傷莖葉、動搖植株根部,忌雨天摘蕾。
2.3? ? 病蟲害防控
白術主要病蟲害有立枯病、根腐病、白絹病、鐵葉病、銹病、蚜蟲和地下害蟲等。要加強田間檢查,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以農業(yè)、物理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采取多種技術對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應關注農業(yè)病蟲情報,結合田間檢查,選擇對口的防控措施。
2.3.1? ? 農業(yè)防控。一是選擇地勢高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塊;二是合理安排種植地,要求輪作,不宜選用前作為玄參、地瓜等作物的地塊,以前作為禾本科作物且在2~3年內未種過白術的地塊為宜,坡地要由下向上逐年種植;三是選擇主芽健壯、無傷痕、無病斑的術栽種植;四是加強田間管理,雨季及時清溝排水;五是及時拔除病株并集中處理[5]。
2.3.2? ? 化學防控。一是立枯病。4月下旬至6月下旬為立枯病的主要發(fā)生、危害期。在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1 000倍液澆灌。二是根腐病。在堅持輪作的前提下,于栽種前用70%噁霉靈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栽0.5~1.0 h;發(fā)病初期,用3%克菌康或70%噁霉靈或5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澆灌病區(qū)。三是白絹病。6—8月若高溫多雨,白絹病易發(fā)病和流行,可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澆灌病區(qū)。同時,還要注意鐵葉病、銹病、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控工作,按照病蟲情報推薦的農藥配方及防控措施及時進行防治。
2.4? ? 采收與加工
栽種當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白術莖葉開始枯萎時,為白術采收適期。采收時,挖出根莖,剪去莖桿,運回加工[6]。烘干時,初用猛火,溫度可掌握在90~100 ℃之間,出現(xiàn)水汽時降溫至60~70 ℃,2~3 h上下翻動1次,須根干燥時取出悶堆“發(fā)汗”7~10 d后,再烘至全干,并將殘莖和須根搓去。產品以個大肉厚、無高腳莖、無須根、堅固不空心、斷面黃白色、香氣濃郁者為佳。一般產干貨3~6 t/hm2,折干率為30%。
3? ? 參考文獻
[1] 白巖.浙江白術生產現(xiàn)狀和優(yōu)化農藝措施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yè)大學,2009.
[2] 王舜彩.冀北山地白術高產栽培管理[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3,16(9):40-41.
[3] 姚國富,王忠興.白術優(yōu)質高產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08(9):30-31.
[4] 武曉霞,武曉青,徐同印.白術栽培管理技術[J].中草藥,2001(6):78-79.
[5] 巴曉林,左衛(wèi)軍.白術栽培管理及常見病害綜合防治技術[J].鄉(xiāng)村科技,2016(8):12-13.
[6] 張正海,李愛民,苗高健,等.白術栽培管理與加工[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1,14(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