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營造和審美是中國傳統(tǒng)詩詞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在古代詩學研究理論體系中,意境理論的分析已經(jīng)逐漸形成了極具中國美學特色的研究方式。從意境分析理論來說,它主要是通過詩歌作品中的虛實意象的分析來構建詩歌意境中的獨特情境和情感,從而形成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洹⒁馓N雋永的獨特藝術美感。蘇櫻和毛曉雯共同編撰的《唐詩的唯美主義》(2012年5月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選取了唐詩中極富有意境美的作品進行了深入地解讀和欣賞,包括李商隱、李賀、王績、王勃、張若虛、張九齡、王維等唐朝詩人的優(yōu)秀詩歌作品,讓讀者能夠跟隨作者的腳步去領略詩歌中讓我們靈魂和心靈都能夠收獲美的感受的美好意境?!短圃姷奈乐髁x》的作者之一是蘇櫻,她是近年來詩詞點評領域較為突出的代表作者之一,她關于納蘭詞的評點收獲了眾多好評,從評點特點來看,她對傳統(tǒng)詩詞的解讀是通過還原詩歌意境、情感和故事來進行的,而從整體措辭來看,全書華麗優(yōu)美,與詩歌形成了密切的美感關聯(lián),雖然是詩詞評述文,但卻和詩歌同承一脈,給予讀者無盡的意境想象和語言審美愉悅。
一、唐代詩歌的意境理論
中國傳統(tǒng)詩學中的“境”最早就是在唐朝詩學理論中出現(xiàn)的,它拋去了傳統(tǒng)的詩歌人物和故事描述方式,而是以意境的塑造來分析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碎片和意境片段。唐代詩歌中的意境有著顯著的虛實相生特點,它既有感于現(xiàn)實的意象,也有著詩人獨特的、主觀的藝術想象,因此在意境的塑造中形成了極具個人特色的詩歌風格和魅力。
意境理論是中國傳統(tǒng)詩學理論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從理論雛形一步步走向深化和成熟,深刻地影響了唐代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使得唐代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探索到了更廣闊的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也形成了極具時代特性的詩歌意境審美特點。從總體上來說,唐代詩歌的意境美是中國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體現(xiàn),現(xiàn)代人對唐代詩歌的學習和欣賞也應當從意境理論出發(fā),真正地去理解和體悟唐代詩歌中的意境構造和意境美感,如此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唐代詩歌的藝術魅力。
二、唐代詩歌意境美的欣賞和評析
在唐代詩歌意境的欣賞和評析中,很多專家和學者都提到了參與感,也就是說,欣賞唐代詩歌的意境美,讀者需要根據(jù)詩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脈絡來還原唐代詩歌中的意境,并將自己置身于這個虛實相生的情境中,切身去體驗詩人的情感、情緒和情志,從而更深刻地了解詩歌中的真實表達,獲得詩歌意境審美的藝術陶冶。除此之外,唐代詩歌意境美的欣賞和評析還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其一,重視詩歌中意象和意境的歷史性。意境的審美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推移和藝術風格的演變,人們的意境審美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唐代詩歌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它的意象選取有著顯著的歷史性特征,對現(xiàn)代人來說,很多意象已經(jīng)失去了原有的古典含義,如果按照現(xiàn)代人的思維來解讀,自然就構建不了詩歌中的原有意境,這樣的解讀顯然是失敗的。因此,在唐代詩歌意境美的欣賞和評析中,我們要注意詩歌意象和意境的歷史性含義,找到意象和意境的歷史內涵,置身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情境來思考和整合詩歌的情境,讓詩歌的意境能夠真實準確地再現(xiàn)。
其二,還原詩歌中意境審美的獨特文化魅力。唐代詩歌的意境美不僅是詩人主觀情志的解讀和共鳴,它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我們去還原唐代詩歌意境美的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挖掘和評析。因此,在唐代詩歌意境美的欣賞和評析中,我們要注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濡染和學習,拋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欣賞唐代詩歌意境是艱難的,只有真正深入去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了解唐代詩人的審美文化取向,我們才能更好地在詩歌意境中品味出詩人的藝術表達。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唐代詩歌在意象選取和意境構造上有著顯著的時代特征和個人特色,或慷慨激昂,或低沉雋永,在意境上有著大小之分,但最核心的意境審美追求卻是一脈相承的,都希望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構建屬于詩歌作者自身的人生經(jīng)歷、情感經(jīng)歷和情緒變化的獨特意境,從而將讀者帶到一個獨特的詩歌意境審美空間,讓讀者在詩歌意境中獲得心靈的釋放和情感的共鳴。
(茹軍/江西外語外貿職業(yè)學院教授;于愛波/江西外語外貿職業(yè)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