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媛
(朝陽市畜牧獸醫(yī)監(jiān)測預警中心,遼寧 朝陽 122000)
豬增生性腸炎PPE是由細胞內勞森氏菌引起的一種回腸和結腸隱窩內腸細胞出血、壞死,引起豬間歇性下痢的消化道傳染病。多發(fā)于8~20周齡的生長育肥豬,感染率在10%~100%之間,發(fā)病率在5%~30%之間,致死率不高,死亡率在5%~8%之間,一旦感染此病,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明顯下降,飼料利用率降低8%~25%。豬增生性腸炎是集約化豬場的一種常見病,據統(tǒng)計,朝陽市大約有60%左右的豬場發(fā)生過此病。研究本病對養(yǎng)殖場(戶)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2017年11月初,遼寧省朝陽市郊區(qū)某養(yǎng)豬場飼養(yǎng)的65頭育肥豬有的出現腹瀉,有的出現便血,死亡1頭。豬群陸續(xù)有發(fā)病情況,精神低迷,食欲下降,膚色蒼白,消瘦,被毛凌亂,部分食欲正常,生長速度緩慢,體重停滯,出現間歇性下痢,糞便為水樣或不成形糊狀,病程持續(xù)40d左右。由此判定該場育肥豬發(fā)病屬于慢性型,慢性型患豬在發(fā)病5~7周后大部分可恢復正常水平,但恢復后的體重較之前日均重降低5%~10%。剖檢病豬特點:可見小腸或者回腸內層黏膜增厚,呈分枝狀褶皺,腸黏膜表面覆有灰黃色纖維性滲出物。根據病豬的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對本病進行初步診斷為增生性腸炎,若需進一步確診采用ELISA、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組織病理學檢查或間接免疫熒光技術進行確診,須與豬痢疾、豬沙門氏菌病、腸出血綜合征相區(qū)別[1]。
本病臨床表現有三種型,分別為急性型、慢性型和不顯性型。急性型:多發(fā)于3~11月齡,主要表現為排焦黑色糞便或突然死亡。慢性型:多發(fā)于5~20周齡的育肥豬,致死率不足5%,主要表現為食欲廢絕,棕色或水樣下痢,日增重和飼料利用率降低,此型病豬較為常見,出現癥狀后,經治療,6~8周能康復,有些則變成“僵豬”或并發(fā)其他疾病而被淘汰。不顯性型:豬體內即使存在病原體,無明顯臨床癥狀,常不引起注意,但豬只生長緩慢[2]。
加強飼養(yǎng)管理水平,保持豬群的穩(wěn)定,全進全出,引入外來豬種先隔離觀察10周,不能立即混養(yǎng),隔離期間在飼料中適當添加抗菌素,保證飼料營養(yǎng)成分均衡;豬舍、墊料、器具要嚴格消毒,沖洗干凈,本病原對季銨鹽和含碘消毒劑敏感,可用此消毒劑對豬舍全面消毒;豬對環(huán)境溫度的高低非常敏感,夏季最好防暑降溫,冬季做好保暖加熱措施。成年豬舍內溫度不低于10℃,保育舍應保持在18℃以上,1周齡以內仔豬需保持30℃的溫度,據實驗數據統(tǒng)計,溫度在14~24℃之間,相對濕度在50%~80%之間的豬舍最適宜,生長速度和育肥效果最好[3]。
藥物防治,選擇金霉素、林可霉素、泰樂菌素、泰妙菌素等四環(huán)素類或大環(huán)內酯類抗菌素,斷奶仔豬連用2~3周,妊娠母豬產前7d和產后7d,對降低新生仔豬患增生性腸炎、痢疾甚至呼吸道類細菌性病原體感染都有顯著效果。
常用藥物防治方案有3種,每噸飼料中添加:(1)恩諾沙星500g+病必靈500g;(2)呼暢300g+80%泰樂菌素200g;(3)恩諾沙星500g+15%金霉素2000g。 每月連用7~10d,治療量加倍。同時在水中添加補液鹽,補充營養(yǎng),防止脫水,提高免疫力,效果更佳。對少數機體瘦弱的豬只,適當注射復合維生素B,對增加食欲,恢復健康,促進生長發(fā)育有良好作用。
采用上述綜合性防治措施后,豬群疫情一般可以得到迅速控制或者平息,隱性感染的不會表現臨床癥狀,出現臨床癥狀的90%以上可以得到恢復。防大于治,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和加強飼養(yǎng)管理與營養(yǎng)是防治本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