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美國一項針對腰圍的經濟學研究發(fā)現:從“二戰(zhàn)”結束到1970年左右,一個正常人每天的能耗呈下降趨勢,走路或者騎自行車去上班的人越來越少,坐辦公室的人越來越多,到了1970年,我們身體每天的能耗就基本維持在一個穩(wěn)定的水平。
但1970年之后卻出現另一個巨大變化:我們的食量開始增長,每過十年,我們的日均能量攝入量增長300千焦,于是肥胖成為一個困擾現代人的重大問題。
行為經濟學家們發(fā)現,更大的盤子、碗甚至是食品柜,都會增大我們的食量。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把一些存放了14天的爆米花,裝在不同規(guī)格的爆米花桶中分給電影觀眾,結果拿大桶爆米花的觀眾,比其他人多吃下38%的過期爆米花。這說明人們往往根據外部信息(我的盤子空了),而非內部信息(我飽了)停止進食。
在一個經濟學家小組進行的另一項實驗中,他們把10條減肥策略隨機分配給實驗參與者,最終他們發(fā)現最成功的兩條減肥策略:堅持用小盤子(直徑小于25厘米)進食的參與者,在一個月內平均減掉0.9公斤;貫徹吃飯時禁止看電視策略的實驗者,則一個月內平均減掉0.7公斤。
康奈爾大學食物與品牌實驗室主任布萊恩·萬辛克發(fā)現:看悲傷的電影會讓你多吃28%至55%的東西;而餐廳中柔和的燈光和動聽的爵士樂卻會讓你吃得更少;所持餐盤的顏色與盤中食物的顏色色差較小的食客,則會比色差較大的食客多吃22%至32%的食物。
除了控制食欲,減肥的另一個關鍵是健身。經濟學家試圖通過激勵機制讓人們保持鍛煉。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尤里·格尼茨等人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招募了一些學生,把他們分為兩組,一組是“對照組”,另一組是“實驗組”,如果實驗組的學生一個月內去健身中心健身的次數達到8次,他們就獎勵這些學生100美元。
正如經濟學家所預料的,實驗組的學生都乖乖去健身。然而這個實驗的重點是———經濟學家們想弄清激勵機制能否有助于長期習慣的養(yǎng)成,一個月過去之后,當不再提供獎勵,情況又會怎樣?
結果令人振奮,即使停止獎勵,實驗組學生去健身的頻率仍然是對照組的兩倍,這些簡單的激勵機制幫助學生克服了惰性,形成了定期運動的習慣,同時也學會了怎么擠出時間運動。
在行為經濟學中,損失帶來痛苦會比等量收益帶來愉悅更為強烈,那么可否讓人通過避免損失而非獎勵堅持健身?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泰勒?考文建議說:你可以向朋友、配偶、運動伙伴等“郵寄保證金”,提前寫好支票,如果自己不按照目標定量明確做減肥健身,就得把這筆錢送給對方。
不過泰勒也承認,太多的外部激勵能夠減少內部動機,如果運動變成一件有規(guī)律的失去金錢得到羞辱的事,遲早我們會有完全逃避健身減肥的念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