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青岡縣畜牧獸醫(yī)局,黑龍江 青岡 151600)
(1)病例介紹:青岡縣青崗鎮(zhèn)利民村張某家飼養(yǎng)1頭2.5歲公牛,2017年10月25日患病前來求診。
(2)主述:該病牛于10月15日因感冒,拉稀,經(jīng)用治療感冒藥有所好轉(zhuǎn),但是拉稀不見好轉(zhuǎn),21日下午開始排出帶泡沫樣血便,不吃不喝已1 d。
(3)臨床檢查:精神萎靡,食欲廢絕,反芻停止,鼻鏡汗液成片,鼻鏡涼,耳尖及四肢末端較涼,耳根、角根溫?zé)?,呼?4次/min,呼吸較粗,肛門溫度39.8℃,心跳57次/min,跳動較弱,瘤胃蠕動1次/2 min,蠕動波不全,大便稀,糞少血多,偶有血凝塊,稀糞腥臭,下痢弩責(zé),小便短赤,口臭溫高,口津量少黏稠,舌苔黃膩厚,脈沉無力。根據(jù)臨床癥狀確診為濕熱痢疾。
(4)采用中藥療法。
處方1:黃連45 g、黃柏45 g、黃芩45 g、知母45 g、石膏45 g、梔子55 g、連翹30 g、甘草15 g、金銀花60 g、大黃60 g(后下)。將上藥水煎去渣,分2次灌服。
10月29日復(fù)診,病情明顯好轉(zhuǎn),食欲恢復(fù),開始反芻,糞便接近正常,尾巴后面帶有微量血絲和稀糞便。肛門溫度38.5℃,心跳60次/min,心跳有力,呼吸20次/min,瘤胃蠕動4次/2 min。
處方2:梔子45 g、槐花45 g、黃連30 g、黃柏30 g、秦皮30 g、神曲70 g、連翹30 g、當(dāng)歸30 g、川芎30 g、陳皮30 g、山楂60 g、甘草15 g、白頭翁45 g、金銀花45 g、大黃60 g(后下)。水煎去渣分2次灌服。6 d后痊愈。
(5)病例分析:濕熱痢疾,多因濕熱毒邪內(nèi)侵,腸胃氣血阻滯,與署濕熱毒相搏結(jié),化為膿血而成痢疾。石重則為白痢,熱重則為赤痢,濕熱均盛則為赤白痢。故見腹痛起臥,欲便難便,署濕熱毒上攻于胃,則脾胃受損,胃不納食,食物不能充分腐熟與運化,食谷不化。日久,脾氣更虛,則成久痢。
(1)病例介紹:青岡縣青崗鎮(zhèn)樂園村李某家1頭3.5歲黃母牛,2016年9月19日患病前來求醫(yī)。
(2)主述:病牛產(chǎn)犢月余,拉稀帶血已有6 d,病初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反而臥地不起,后投用中藥并輸液,病情稍減輕,但是仍然拉稀帶血,食欲下降,反芻大減,時時弩責(zé),起臥艱難。
(3)臨床檢查:精神萎靡,眼窩深陷,回頭顧腹,有時騷動不安,弩責(zé),下痢色紅,便后肛門欲墜,口乏津液,舌體干癟,脈遲,四肢乏溫。體溫37.2℃。經(jīng)診斷為虛寒痢疾。
(4)采用中藥治療。
處方:黨參120 g、柴胡60 g、白術(shù)80 g、炮姜60 g、黃芪120 g、當(dāng)歸60 g、茯苓60 g、陳皮60 g、制附子50 g、橘梗60 g、升麻60 g、炙甘草20 g。水煎灌服,連服2劑。
復(fù)診:反芻恢復(fù),痢止。無弩責(zé),氣我自如,食欲大增。用上方再服1劑,痊愈。作者用此法共治療169例病例,均治愈。
預(yù)防:搞好衛(wèi)生,注意消毒,不喂變質(zhì)飼料。勞役后不飲冷水。
(5)病例分析:虛寒痢,是虛弱久痢,水谷并下。多因使役過后過飲冷水,或飲食不潔凈的水草,寒濕損傷腸胃,或久痢傷正,脾胃虛寒,寒濕留滯腸中,故下痢稀薄,夾有白凍,回頭顧腹,久病傷腎,命門火衰,胃關(guān)不顧,所以水谷并下,滑脫不禁,食欲下降,反芻減少,陽氣失于溫煦,故形寒肢冷。
犢牛痢疾多因飼養(yǎng)管理不當(dāng)所致,病原微生物是痢疾桿菌、沙門氏菌、大腸埃希氏菌或輪狀病毒。多發(fā)于15~25日齡犢?;?~7月齡牛。
臨床癥狀:急性,突然發(fā)病,排出黃白色、灰色、暗紅色水樣糞便。病初,糞便呈蛋花樣,病中后期,帶有黏液、血液,酸臭氣味,治療不及時,1~2 d死亡。慢性多發(fā)生于1~2月犢牛,初期精神沉郁,低頭弓背,食欲減退,糞便無明顯變化,病中期,食欲下降或廢絕,反芻減少或停止,瘤胃蠕動音減弱或者消失,伴有輕度臌氣,腹痛呻吟,頻頻顧腹,體溫升高到40℃~42℃。鼻鏡干燥,糞量少,黏附著血液,氣味腥臭,喜飲水,病后期,食欲廢絕,反芻停止,鼻鏡龜裂,呼吸困難,牙關(guān)緊閉,日漸消瘦,排出紅白相兼的膠凍樣糞便。
(1)病例介紹:青岡縣青崗鎮(zhèn)利民村馬某家飼養(yǎng)1頭黃母犢牛,2月齡,于2015年9月7日前來求診。
(2)主述:該犢牛因拉稀曾用矽炭銀、氯霉素等治療2 d,但
病情加重,不吃不喝,不反芻。
(3)臨床檢查:體溫40℃,呼吸40次/min,脈搏100次/min,眼結(jié)膜潮紅,口津黏少,鼻鏡干燥,瘤胃蠕動無力,腸音微弱,心音高亢,糞便稀臭呈白色。根據(jù)臨床癥狀確診為犢牛痢疾。
(4)中藥療法。
方1:葛根40 g、黃連20 g、金銀花40 g、黃柏25 g、厚樸30 g、梔子15 g、天花粉25 g、陳皮15 g、木香15 g、麥冬15 g、白頭翁20 g、焦三仙各25 g。水煎,分2次灌服。慶大霉素40萬IU,肌肉注射,葡萄糖鹽水500 mL。靜脈注射。9月8日復(fù)診,病情有所好轉(zhuǎn),鼻鏡微汗,口津恢復(fù),體熱大減,但濕未除。
方2:葛根40 g、黃連20 g、陳皮15 g、厚樸30 g、澤瀉15 g、木香15 g、滑石25 g、金銀花40 g、焦三仙各25 g。水煎服1劑。氯霉素40萬IU,肌肉注射。9月10日,體溫、食欲、反芻正常。
[1] 梁崇杰,鄭纓.現(xiàn)代中獸醫(yī)應(yīng)用實踐[M].成都:四川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2.
印明哲(1976-),本科,高級畜牧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yī)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