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利,韓成瓊
(貴安新區(qū)湖潮鄉(xiāng)農業(yè)服務中心 550025)
雞痘是由雞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高度傳染性疾病,此病通常分為兩種類型,皮膚型和黏膜型。皮膚型的主要特征為皮膚痘診,繼而結痂,脫落為特征,黏膜型可引起口腔個咽喉黏膜的纖維素性壞死性炎癥,形成假膜,又俗稱雞白喉,有的病雞兩種類型可以同時發(fā)病。發(fā)病后,病雞生長緩慢,產蛋減少,如并發(fā)其他的傳染病、寄生蟲病或營養(yǎng)不良,衛(wèi)生條件不佳的情況,可以引起大批量死亡,尤其是雛雞發(fā)病率高,損失嚴重。
引起雞痘的病原微生物是痘病毒,存在于病雞的皮膚或黏膜上皮細胞、感染雞胚的絨毛尿囊膜上皮細胞的胞漿內。痘病毒對陽光直射、堿和大多數(shù)的常用消毒藥都比較敏感,但是其比較耐干燥,在干燥的痂皮中可以存活6~8個月[1]。
雞痘病毒可通過接觸感染,也能夠通過媒介傳播,蚊蠅及寄生蟲是主要傳播媒介,蚊蠅繁殖嚴重的夏秋季節(jié)病毒感染率最高,發(fā)病后雛雞病死率最高。雞痘病毒的傳播以蚊子傳播最為廣泛。蚊子一旦吸到了病雞的血液之后就會變?yōu)閭鞑ッ浇?,當它叮咬其他健康雞的時候,健康雞便會感染上雞痘病毒。此外,接觸傳播也是雞痘病毒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雞舍中雞群內部的啄食行為會導致雞出現(xiàn)外傷,這些傷口會成為病毒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此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fā)生,尤其是春秋兩季和蚊子活躍的夏季最易流行。擁擠、通風不良、陰暗、潮濕、維生素缺乏、飼養(yǎng)管理水平較低,都可以使病情加重。如有葡萄球菌、傳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并發(fā)感染,可以造成大批死亡。
雞痘病毒可以感染雞、鴿子、火雞、鵪鶉、野雞等禽類,也可以使水禽造成感染,其中雞最容易感染,各個年齡、性別、品種的雞都可以感染,其中雛雞感染率最高。肉雞和蛋雞相比較,肉雞更容易感染,肉雛雞染病率高達30%~80%。雞痘病死率高,對養(yǎng)雞業(yè)造成了直接影響,是困擾養(yǎng)雞業(yè)的重要疫病之一。
皮膚型:常發(fā)生在無毛的部位,例如雞冠、肉髯、嘴角、眼皮、腿、腳、泄殖腔和翅內側,剛發(fā)病時,出現(xiàn)喜多灰白色小點,逐漸增大,形成棕褐色大結痂,內含有黃脂狀糊塊。有時結節(jié)數(shù)目很多,相互融合,如在眼部,就會使眼縫完全閉合。一般沒有明顯的全身癥狀,但病情嚴重的小雞,食欲會降低,體重減輕。產蛋雞會造成產蛋量下降甚至停止。
黏膜型:常發(fā)生在口腔、咽喉部,形成黃白色小點,逐漸擴大和相互融合,形成一層黃白色豆腐渣樣的假膜蓋在黏膜的表面。剝去這層膜,就會露出出血潰瘍病灶。此型,病死率較高,小雞可達50%。病雞張口出氣,發(fā)出嘎嘎聲,采食比較困難,嚴重的會引起窒息死亡。有的病雞會出現(xiàn)這兩種病灶。
目前,對于此病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主要以預防為主,預防最好的措施就是進行預防接種,常用的疫苗為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經(jīng)過皮膚刺種免疫。初次免疫在10~20日齡,第2次免疫在開產以前進行。為了有效的預防雞痘的發(fā)生,應在當?shù)仉u痘高發(fā)季節(jié)到來之前,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同時,還要做好日常衛(wèi)生消毒工作,新引進的雞只,要經(jīng)過隔離觀察,證明沒有疾病的時候才可以混群飼養(yǎng),一旦發(fā)生此病,要立即隔離病雞,病重的淘汰,并進行深埋或者焚燒。病雞舍、運動場和用具都要進行嚴格消毒。
3.2.1 發(fā)病后,主要進行對癥治療。首先用鑷子剝離病雞痂塊,然后用藥棉蘸取克霉唑癬藥水涂擦患部,每天早晚各1次,連續(xù)3d為1療程。同時用紫草100g、龍膽末50g、明礬100g、水5000mL,將藥煎成汁,供100只雞飲用,早晚各1次,藥渣拌料,早晚各1次,輕者2~3劑,重者3~4劑。經(jīng)過治療,病雞可痊愈。對伴有鼻炎癥狀的病雞,要配合青霉素、鏈霉素滴鼻,效果更好[2]。
3.2.2 用大黃50g、黃柏50g、姜黃50g、白芷50g、生南星20g、陳皮 20g、蒼術 20g、厚樸 20g、甘草 20g、天花粉 100g,共研細末,用水、酒各半調成糊狀,剝去雞痘痂皮后,涂于創(chuàng)面,每天2次,連續(xù)2d,有顯著的療效。
3.2.3 先將皮膚上、咽喉部等處的痘痂剝掉、用0.02%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清洗患部,然后涂擦紫藥水。同時口服中藥方劑,金銀花 20g、連翹 20g、板藍根 20g、赤芍 20g、蟬蛻 10g、甘草 10g、葛根20g、竹葉10g、桔梗15g,將上藥加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約500mL,將藥液拌料飼喂100只雞,或者將藥液加適量水供雞自由飲用,每天1劑,連服3~6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