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華
不少中老年朋友因頭痛頭暈等到醫(yī)院就診,在進行腦部CT或磁共振等檢查時,會被提示有“腔梗”,這讓他們感到精神高度緊張,疑惑這是不是中風了?詢問要不要治?
腔梗,腔隙性腦梗死的簡稱,實際上它是腦梗死的一種,約占腦梗死的20%。其梗死面積很小,直徑一般不超過1.5厘米,多發(fā)生在大腦深部。由于供應這些部位血液的動脈多是腦動脈末梢,分支細小,供血范圍有限,單一小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圍的腦組織壞死,壞死的腦組織被吸收形成小的腔隙。因此稱之為腔隙性腦梗死。
腔梗多發(fā)生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梗死面積較小,臨床癥狀一般較輕,如一側面部或肢體麻木、軟弱乏力、語言不清、嘴歪、流口水、頭痛、眩暈、搖晃不定、走路如同踩在棉花上,也可有短暫的意識不清或嗜睡等。部分患者可無不適癥狀,僅在腦部CT或磁共振檢查時發(fā)現(xiàn)異常。
腔梗發(fā)生的病理基礎有:①血管壁病變,如腦動脈粥樣硬化、微血栓進入微小血管;②血流速度的改變,如血小板聚集、血流慢,形成微小血栓;③血液成分的改變,如高脂血癥、血糖升高、血液變稠形成微小血栓;④血流動力學變化,如低血壓、各種心臟疾病等。以上原因可以單獨影響血管,亦可協(xié)同作用,互為因果。
最常見的引起腔梗的原因是高血壓,其次為糖尿病和高脂血癥,吸煙和酗酒者中發(fā)生率也很高。
首先,CT檢查報告的“腔梗”并非一定是腦梗死。
CT由于分辨率和成像原理的限制,凡是X線通過低密度的組織都可能會呈現(xiàn)出“黑點”或者“暗點”。真正的腔隙性腦梗死確實在CT上是“小黑點”,但有時候CT也會把組織間隙、血管間隙等結構或者病變誤以為“腔隙性腦梗死”。
所以,看到“腔?!眻蟾婧?,要找有經驗的神經內科醫(yī)師咨詢,結合臨床,看看是否需要進一步行顱腦磁共振(MRI)檢查。MRI有比較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晰地判斷到底是不是真的“腔隙性腦梗死”。
如果磁共振檢查也判斷真的是“腔隙性腦梗死”,而你沒有前面所述的腔梗癥狀,很可能是陳舊性的無癥狀性腔梗。雖然這在老年人里面相當常見(60歲以上大約20%),但這已經提示,你實際上已經有過輕微中風了。只是由于病灶太小,或者發(fā)生在一些神經功能不是很重要的區(qū)域,才沒有明顯的癥狀。
這時,你需要找醫(yī)生進行一些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血管病的危險因素,有沒有抽煙、肥胖、少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有條件的還可以進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或者無創(chuàng)動脈硬化檢查,看看有沒有動脈硬化的表現(xiàn),如血管內中膜增厚、頸動脈斑塊等。
一般而言,腔梗大多預后良好,可日常工作和生活。尤其是老年人,腦部發(fā)現(xiàn)少量的腔梗病灶,且無癥狀,比較常見,屬于老年性腦改變之一,無需擔心,也不需接受治療。
如果癥狀較明顯,可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合理應用阿司匹林、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或活血化瘀類中藥,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腦組織血液供應,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必須提醒,不要因為癥狀輕甚至無癥狀就輕視腔梗?;剂饲还#A示以后有可能發(fā)生嚴重的腦血管病。如果明顯的危險因素沒有控制而多次發(fā)生腔梗,成為多發(fā)性腔梗,同樣會出現(xiàn)嚴重的后果。因為多個病灶累加,病情逐漸加重,會引起智力衰退甚至血管性癡呆等嚴重情況。
中老年人應定期體檢,平時監(jiān)測血壓、血脂和血糖,發(fā)現(xiàn)異常后,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堅持治療,將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還要戒除吸煙、酗酒、喜吃煎炸熏烤食品、不鍛煉、生活無序、脾氣暴躁等陋習,建立規(guī)律科學的生活方式,做到飲食合理、適度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俗話說“心靈者手巧”。在大腦皮層的運動區(qū),管理手指運動的區(qū)域比管其他器官運動的區(qū)域要大得多,而手的運動可對大腦皮層運動區(qū)產生良性刺激,使大腦在接收和處理信息時變得思維敏捷、反應靈活。中老年人根據(jù)自己的愛好選擇動手的項目,如彈琴、拉二胡、編織、書法、繪畫、做手指活動操等,對防止腦力衰退大有裨益。還要堅持適度的有氧代謝鍛煉,如散步、慢跑、游泳、跳健身舞、騎車等。
“勤用語言功能”是鍛煉大腦的體操。中老年人要多參加社會活動,廣交朋友。心情愉悅有利于增強思維功能,使腦筋活躍,反應敏捷。多動腦、勤思考,可使腦細胞之間的突觸聯(lián)系更加密切,信息傳遞的速度更快,從而起到增強記憶、防止健忘的作用。
最后還要學會吃。平時以低脂肪、低熱量、低鹽飲食為主。要多吃大豆及豆制品、新鮮蔬菜和水果,保證足夠的優(yōu)質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及微量元素。忌食肥肉、動物內臟、咸魚等,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燒烤烹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