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妮
【摘 要】鼓子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動作粗獷豪放,剛健有力,動律特點強調(diào)“穩(wěn)”“沉”“抻”“韌”。而在其中,“抻”作為肢體延伸的動勢形態(tài),為鼓子秧歌增添了別具一格的韻味。
【關鍵詞】鼓子秧歌;“抻”;動律特點;風格特征
中圖分類號:J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1-0098-01
舞蹈作為傳統(tǒng)藝術的一大類別,在我國這片厚土上,更是層出不窮,歷代相傳。其根植于儒家文化,廣泛汲取當?shù)孛袼滋厣c生活習慣,形成了以海陽秧歌、膠州秧歌、鼓子秧歌為代表的,豐富多彩的山東民間舞蹈。而鼓子秧歌作為三大秧歌中,最能彰顯男性精神氣概的舞蹈類別,更因其獨特的風格特征與藝術價值備受關注。
一、鼓子秧歌的風格特征
鼓子秧歌在山東地區(qū)廣泛流傳,并以濟陽、商河、陽信、惠民四大播布區(qū),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四大流派。這四大流派均繼承了鼓子秧歌粗獷豪放的風格特征,并根據(jù)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孕育而成了具有濃郁本土化特點的藝術特性。例如,商河鼓子秧歌大方有力,粗獷豪邁,在傘的運用上喜歡“高架勢”,給人開闊大器,威風八面的感覺;而惠民地區(qū)則不同,古樸沉穩(wěn),動律也比較緩慢,而且在功架上多用“低架勢”,棒與花也各有所長,獨具看點。此外,角色所用舞蹈道具的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了動律差異,而所呈現(xiàn)出來的動律韻致也產(chǎn)生了不同。
二、“抻”在鼓子秧歌中的體現(xiàn)
(一)動作起勢時“抻”的體現(xiàn)。鼓子秧歌動作完成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名為“起勢”,意指動作的起始?!捌饎荨倍嘤糜谖湫g之中,代表著套路的開始,而將其修飾于舞蹈,也體現(xiàn)了將力量逐漸釋放,并貫穿于全身的過程。而在動作起勢時,“抻”作為動律特征便鮮明地體現(xiàn)于其中了。
以鼓子秧歌代表動作“劈鼓子”為例。顧名思義,“劈鼓子”的核心動作應為“劈”的一瞬間產(chǎn)生爆發(fā)力,但僅僅強調(diào)“劈”時爆發(fā)力,似乎并不能完整地呈現(xiàn)該動作的整體風格,因為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同樣值得注意,那即是劈之前,力量收攏積蓄的過程,也是我們稱之為“起勢”的過程,在該過程中,“抻”可謂體現(xiàn)到了極致。起勢時,雙手位于身體兩側(cè),隨著鼓點的變化,從身體兩側(cè)向上方移動,力量貫穿于動作末梢,并逐漸加強,使肢體得到最大程度的拉伸,形成一種強大的擴張力,而當力量集中于頭頂上方時,隨著一聲清脆的聲音,瞬間劈開,通過動作的持續(xù)延伸,形成定格造型,至此動作完成。
(二)動作延伸時“抻”的體現(xiàn)。以鼓子秧歌代表動作“推傘”為例,完成動作時,舞者左手持傘,右手成虎口掌,并隨著節(jié)奏向右側(cè)走下弧線推出,像是拉牛皮筋,柔中帶剛,富有韌勁,而這個過程“抻”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沒有“抻”就沒有延伸,更沒有拉伸,更不會產(chǎn)生在阻力中運動的美感。并且,完成該動作,“抻”還起到了控制身體姿態(tài)的重要作用,隨著右臂的“抻”的過程,身體向左側(cè)擰轉(zhuǎn),形成一種相反的對抗的力,從而,點綴了整個動作的風韻。
(三)動作收勢時“抻”的體現(xiàn)?!稗印弊鳛楣淖友砀鑴勇商卣髦?,不僅體現(xiàn)于動作的起勢與延伸,更顯要地體現(xiàn)于動作的收勢中,可謂貫穿動作始終。在鼓子秧歌動作“磨韻”中,舞者身體需呈板腰狀,靠于斜后方四、六點,從而,完成平移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身體需同磨盤一般,平穩(wěn)地移動,因此,對“抻”的強化便格外重要的。其一,“抻”使動作平緩,負重感十足,更利于凸顯磨的特點。其二,“抻”更利于凸顯人物的形象,給人以沉穩(wěn),厚重,扎實的感覺。
三、“抻”在鼓子秧歌風格特征中的價值
(一)增強演員肢體的與控制力與表現(xiàn)力。對于“抻”的注重與強化,不僅強化了鼓子秧歌的風格特征,更有利于訓練者肢體控制力的提升。因為,抻”的體現(xiàn)有賴于訓練者對于力量的控制,力量釋放過快,過慢均不為抻,因此,肢體控制力無疑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論是“推傘”中上肢的“抻”,還是“磨韻”后背的“抻”,無一離不開肢體的控制力,唯有控制才能將力量收放自如,精準釋放。
(二)強化演員對于舞蹈節(jié)奏的掌握?!稗印钡捏w現(xiàn)不僅需要肢體的控制力,更依賴于訓練者對于節(jié)奏的掌握,因為,“抻”并非一味的拖長節(jié)奏,而是在力量的運動過程中,按照節(jié)奏進行快慢適宜的處理,因此,對“抻”的訓練也會增強演員對于舞蹈的節(jié)奏的掌控。這種掌控并非是單純的合拍,而更多的是在開始與結束間的過程中,將動作的進行合理的分配。有部分舞者在訓練時,能完整的契合動作開始與定格造型的節(jié)奏,但在運動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節(jié)奏不平均的情況,這無疑就是節(jié)奏的掌握感不夠強。因此,我們對“抻”的練習,便可極大的增強舞者對于節(jié)奏感的掌握。
綜上所述,“抻”作為鼓子秧歌四大動律特點之一,貫穿于動作始終,在對秧歌風格性的塑造中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抻”確保了節(jié)奏的平穩(wěn),使動作所蘊含的力量收放自如,張弛有度,從而,使鼓子秧歌能夠彰顯濃郁的地方特色與獨特的藝術價值。因此,通過對于“抻”的強化與注重,對于把握鼓子秧歌整體的風格性,更好地發(fā)揮其“穩(wěn)”“沉”“抻”“韌”的動律特點,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曉真.從田野到課堂——鼓子秧歌、二老藝人和北京舞蹈學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