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曉
最好的閱讀就是“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是否達成閱讀情感的體驗不僅涉及到閱讀質量,更關系到閱讀行為成敗。
受知識本位教育觀的導向和現(xiàn)實中考試壓力的影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以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為軸心,追求現(xiàn)成的、確定的知識,以終極的意義解讀為目標,過分地側重于一種“技能”訓練,從閱讀教學的內(nèi)容、方法到評價,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封閉”體系。學生與文本之間始終是隔膜的,因為把它們當作一條條冷冰冰的考題來看待,從未想過是與鮮活的文學作品對話。因此閱讀教學時,我們要積極消除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隔閡,讓學生能夠從心理上親近文本,進而對文本進行深層次地閱讀和體驗。筆者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生本親近→生本碰撞→生本交融”等有關策略,由此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深刻領略文本魅力的同時,也能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往往能讓人產(chǎn)生最深刻的記憶。最初的閱讀過程應該是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原點,決定著學生展開閱讀的基本狀態(tài),需要教師積極而慎重的對待,對此筆者會通過如下方法來幫助學生進入狀態(tài)。
學生的情緒最容易受到氛圍的影響,教師要利用這一點來喚醒學生的原初本性,促使學生回歸真我,從容而真誠地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樂。教師應該要結合文本內(nèi)容借助圖片、音樂、視頻等素材來營造閱讀氛圍,由此來給予學生最為直接的刺激,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比如在學生閱讀《琵琶行》之前,教師播放一段琵琶行的視頻,由此來喚醒隱藏在學生生命深處的活力與能量;而《琵琶行》哀傷委婉的琵琶曲,將他們引入《琵琶行》的閱讀意境之中。
在對經(jīng)典美文進行學習時,尤其是學生初次進行閱讀,教師要讓學生將自己設想為文章的作者,以微笑的姿態(tài)告訴聽者:“這是我寫的作品,下面我讀給你們聽聽!”隨后即進入聲情并茂的朗誦狀態(tài)。或許學生并沒有真正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和主旨,對閱讀情感的把握并不十分到位,但是這種充分的投入感將是一種自我激勵情緒的外顯,它將有效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學生對文章的陌生感也將因此而淡化。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將自身轉化為閱讀文本中的人物,從而設身處地地感受文本內(nèi)容。比如《我的五樣》的教學,有的教師提出問題:“當你通讀本文之后,你覺得哪些句子讓你最為感動?”這樣的提問是完全將學生作為一個局外人,提醒學生:你們所讀的只是別人的心理實驗。這樣的提問明顯就在文本與讀者之間劃分出一條界線,進而拉大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筆者認為,可以這樣來完善我們的提問:“現(xiàn)在每個同學拿出一張紙,寫出你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彪m然我們只是讓學生在角色上做了些許調(diào)整,但是這卻大大縮短了他們和作品之間的心理距離,在將每一樣劃去的過程中感受到痛徹心扉的難舍,在這樣的心境下,他們將更容易在閱讀中投入情感,進而獲得更加深刻的閱讀體驗。
有了激情的融入,學生將帶著個人的情感深刻品讀文本,并從語言表達中感受作者的真摯情意。文本用了哪些文字進行表達,使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這些都是作者在寫作過程精心推敲的結果,學生在閱讀過程要深度品味,明確作者是怎樣來書寫,同時也要進一步明確作者傳遞了怎樣的情感。
情感的載體是文字,正所謂“言為心聲”,我們要讓學生在咀嚼文字的過程中,體會其中的情感,感受心靈的共鳴。王羲之的千古名作《蘭亭集序》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既而興盡悲來,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時人的虛無、消極。由于感情起伏太大,學生不能理解。在講授這堂課時,我以“俯仰”貫穿全課。人們在天地之中要更好地活下去就必須觀察周圍的世界,俯察地、仰觀天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原始方式和基本途徑。魏晉以來,士人逐漸通過“俯仰”賦予天地萬物精神關照和審美體驗。作者通過“俯仰景美之樂”“俯仰人生之痛”“俯仰古今之悲”,表達出作者對宇宙、對生命、對歷史的關照,“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學生的情感體驗需要一個寬松且無約束的空間,而且只有獲得充分的自由,學生才能盡情地想象和感悟。比如有關《懷念紅狐》的教學,筆者觀摩過很多公開課,很多教師都是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紅狐的句子,寫出紅狐的可愛,從而表達對生命的贊美,而對于文章體現(xiàn)的“救贖”主題往往無從落實。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以“紅狐”的口吻復述這個故事。當“被告”紅狐陳述偷雞的緣由,這種擬人化的手法讓學生深深感覺到母愛的偉大。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是希望讓學生感受到,每一個角色都會因為身份的差異,而對同一事件產(chǎn)生自己的思考,由此也就產(chǎn)生了矛盾。作者以渲染紅狐偉大的母愛為重心,以人被紅狐的真情感染、主動退讓為拐點,最終達成交叉會合,人性與物性的矛盾渙然冰釋,人類由此找到了了解自己、糾正自己的一把金鑰匙,完成了對日漸庸俗的靈魂的救贖。
文本應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閱讀的過程不僅是對作者本意與情感的發(fā)掘,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有讀者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經(jīng)歷等等。一般來講,讀者先會走近文本,最終在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將閱讀經(jīng)驗與現(xiàn)實生活交融在一起的過程中,文章的本意和作者的思想必然會與讀者的情感水乳交融。在這一過程中,讀者將運用自身的情感來重新完成文本的解讀和創(chuàng)新,由此讀者將帶著它進入以后的人生旅程。
作品中所展現(xiàn)出的很多人、事、物都與學生的生活具有相似性,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要將學生的個人經(jīng)驗與生活體會作為課程資源,要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展開積極的聯(lián)想,并由此來解讀文本,讓他們比較作品中所展示的情境,聊一聊生活中的真實情形,由此讓學生獲取更加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蘇教版必修四《白發(fā)的期盼》反映出社會轉型期,安土重遷的傳統(tǒng)觀念已無法束縛年輕一代闖蕩四方的雄心;同時,中國已經(jīng)步入老齡社會,“空巢”家庭也越來越多,現(xiàn)代社會的養(yǎng)老模式成為人們必須高度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親情越來越淡薄,但白發(fā)的期盼卻越來越強烈。對學生而言,好男兒志在四方,在展望美好前程的同時忘了家長還有走向衰老的親人,從未想過聆聽他們的心聲。通過學習,學生不僅深刻地理解文中所表達的真情和對責任的理解,更從中感受到自己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要好好對老人盡孝心,“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時悔已晚矣。這樣的閱讀過程已經(jīng)不單單是一種文本的欣賞和解讀,它更是學生的一次“自我教育”過程。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會在情節(jié)和形象等方面適當留白,為讀者留足想象的空間。讀者進行補白的過程正是與文本和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對自己生活進行深度思考的過程。而且這種想象又是因為基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自發(fā)喚醒對生活的回憶,這也就富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且屬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望江南》是溫庭筠的代表作之一,它表達的是一個因愛人遠行而深閨獨處的女子的生活情形和內(nèi)在情感,詩詞的意義較為淺顯,因此學生一讀就懂。但是我們還要讓學生注意到詩中的主人公是模糊的,詩里的情節(jié)也存在模糊性,其結尾還進行了留白處理,這也就為學生實現(xiàn)超越預留了足夠的空間。比如學生在“梳洗罷”一詞的理解上就出現(xiàn)了分歧,有人認為是女人是為了趕著去望江樓等人,就匆匆忙忙完成了梳洗,急切之間根本就無暇進行打扮;也有學生認為女人的打扮肯定很細致很花心思,因為“女為悅己者容”,在久別重逢之際,她們一定會將自己最光彩照人的一面展現(xiàn)在愛人的面前。不同的理解其實正反映出學生對生活中等待的一種體驗和領悟,這也說明學生已經(jīng)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詞的鑒賞過程之中。其實無論是哪一種理解,都是學生對女人內(nèi)心期盼的一種解讀,他們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情感完成了對詩歌的注解。
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和學習時,我們要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生澀枯燥的文字,它是飽含感情的一種存在,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向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我們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要真情投入,不僅要讀進去,更要讀出來;不僅要讀懂作者,更要讀懂自己。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當富有情感的血液在體內(nèi)歡快跳躍時,知識才能真正地浸潤學生的精神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