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揚 梁海東
(1.洮南市車力林業(yè)站,吉林 洮南 137100;2.洮南市四海林場,吉林 洮南 137100)
營造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防止土壤侵蝕,有效調節(jié)地表徑流,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此外,水土保持林還可以改良土壤,調節(jié)氣候,減少和防止空氣及水質污染,美化、保護和改善自然環(huán)境,從而改變農業(yè)生產的基本條件,保證和促進農業(yè)高產穩(wěn)產。
在水土保持林的具體設計中,要結合已有成功經(jīng)驗,一般以小流域作為造林規(guī)劃設計基本單元,由上游、中游到下游,由分水嶺、坡面到坡腳,由坡面到溝底,實行山、水、林、田和路綜合治理、集中治理、連續(xù)治理。溝坡兼治以治坡為主,以坡保溝;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防治并重。根據(jù)防護要求和營造部位的不同,以及配置形式等要求,水土保持林的營造設計可細分為以下幾種。
在坡地部位,為攔蓄坡地上部的降雨或融化的雪水,分散水勢,減緩徑流,增強滲透能力,變地表徑流為地下水,營造水流調節(jié)林是一項重要的措施。
為了有利于吸收和調節(jié)徑流,一般林帶走向應沿等高線進行。但在地形變化復雜的地區(qū),有時等高線不能與全部徑流線相交,起不到應有的截流作用;有的雖與徑流線相交,但由于相交位置不同,徑流長短差異很大,林帶各段的負荷量不平均,不能充分發(fā)揮調解林帶可沿各徑流線中部設置走向。
一般丘陵坡地多為農田,要盡可能使林帶占用的面積小些,而為了發(fā)揮調節(jié)徑流的作用,則盡可能要大些。因此,林帶位置應選設在侵蝕可能發(fā)展最強烈的部位。
應根據(jù)坡度、坡長、水土流失程度,以及林帶本身吸收和分散地表徑流的效能來確定。通常坡度大、坡面長、水蝕嚴重的地方要寬些,反之則窄些。一般灌木帶寬3~5 m,喬灌結合帶寬10 m左右。
在同類型斜坡上,如坡面較長,設一條林帶不能控制水土流失時,要酌情增設林帶。設置灌木帶,間距為80~120 m;設置喬灌結合的林帶,間距為150~200 m。
結構必須緊密,或喬灌結合,或全部灌木。
丘陵或山脈的脊部通稱分水嶺。其是發(fā)生地表徑流的起點,也是較易遭受風害的地段。為防止風蝕、阻攔雨雪、控制徑流起源,應營造分水嶺防護林。分水嶺地帶防護林,由于地形地勢條件的制約和耕地分布的關聯(lián),基本都是沿著分水嶺設置林帶。其寬度應根據(jù)災害性質和土地利用情況來決定。以防水蝕為主的林帶要寬些,以防風蝕為主的林帶要窄些。林帶寬度一般為10~20 m。設計形式可分4種:①頂部為“饅頭崗”,應造片林;②頂部較窄,成帶狀“魚脊崗”,又有農田,林帶可配置在農田迎風面的一側;③頂部農田田面較寬,林帶可配置于兩側;④地形復雜多變的分水嶺頂部,應因地制宜,帶、片結合造林。以防水蝕為主的林帶多配置一些灌木,以防風蝕為主的林帶多配置一些喬木。
梯田埂造林部位是在埂外坡中部,順田埂走向成帶狀分布。灌木帶的寬度要根據(jù)埂外坡的寬窄確定。窄埂坡種植一行,越過2 m的埂坡種植兩三行,株距0.5 m,一般帶寬占埂坡寬的1/2為宜。
山區(qū)河道營造護岸固灘林,一般有2種情況,一種是河道較直、流量較小的河段,可用植樹造林處理,稱為治河造林;另一種是河道蛇曲、流量較大、淤積灘和撞岸灣非常明顯的河段,應用修坎和造林結合的方法,縮短河身,整直河道,稱為修壩造林綜合治河。
水庫的泥沙來源于流域范圍內匯集,經(jīng)由溝壑系統(tǒng)流入各庫岸的沖淘崩塌。為防止水庫泥沙淤積,應在流域范圍內采取綜合性水土保持措施。例如,植被較好的可進行封山育林;若植被稀少,應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地配置水土保持林。庫區(qū)沿岸一般營造茂密的灌木柳防浪林。據(jù)觀測,15~20行灌木防浪林,可削弱高1.0~1.2 m的浪頭,保護岸坡免遭沖淘破壞。灌木防浪林帶,一般配置在正常水位線以上。庫岸防護林帶寬度,視庫區(qū)大小及庫岸侵蝕程度而定,一般為20~40 m。壩的背水坡上,一般密集栽植灌木,保護壩坡。
侵蝕溝是由溝頂、溝底、水道、溝沿、溝坡、溝口和沖積扇組成的。針對侵蝕溝各部位的狀況,為了防止土壤侵蝕擴大,控制水土流失,在采取一定的造林措施之外,還必須結合有效的工程措施來治理侵蝕溝。通過這一措施,還可以把溝壑這類廢棄的土地變成林產品基地,并改善林地附近的水文狀況和小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