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壯語:
這些年來,文學作品中的小鎮(zhèn)經(jīng)驗書寫越發(fā)變得引人關注。早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我就寫到過:“這些年來,‘小城鎮(zhèn)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藝的一座富礦。雜亂的街道、濃重的口音、疲倦的面容……這一切仿佛具有無窮的魅力,所有在田間地頭或CBD中心找不到、看不清、抓不住、寫不好的愛恨喜悲,扔到三線小城的紅油湯底里一涮,忽然就變得味道十足?!笔聦嵣?,在中國當代文學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文學記憶中,“小鎮(zhèn)”的文本逆襲史與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之后的一批作家的崛起歷程大致同步。在鄉(xiāng)土書寫的輝煌記憶和都市美學的焦渴期盼之間,“小鎮(zhèn)”的逆勢上揚,無疑有著深刻而復雜的背景:它關乎一代青年作家的成長底色(這批青年作家正在中國當下文學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亦直通今日中國的經(jīng)驗現(xiàn)場——往小里說,這是宏大時代想象背后的幽微秘境;往大里說,它直接闡釋著官方話語里濃墨重彩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除此以外,在純粹美學的層面上,作為空間想象、話語結構及價值邏輯的“小鎮(zhèn)”,也的確為我們的文學經(jīng)驗譜系增添了諸多新的元素。
如何理解小鎮(zhèn)?與之相關的苦難與歡欣、倦怠與亢奮、執(zhí)著與荒誕,究竟源從何來、又當如何闡釋?本期“文藝探索”欄目,我們邀請到三位年齡層次上各有特色的作者來談論這一話題:劉大先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最重要的身份是青年學者,同時有回憶“小鎮(zhèn)青春”的散文作品被廣泛討論;林森是80后,既出版過小鎮(zhèn)題材的長篇小說,又以副主編身份在《天涯》雜志上主持過相關專題;青年批評家唐詩人可以算作“90前后一代”,他對這一話題的理解,則顯示出更年輕評論者的姿態(tài)與視角。三篇文章側重亦有不同,或著重學理剖解,或偏于感性觸摸。這樣的文本樣態(tài)似乎也正暗合于劉大先對“小鎮(zhèn)”的形容:那是一種“灌木叢式的存在”,參差不齊、葳蕤叢生,其中深藏著“別有洞天、包容并舉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