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叔
如果一定程度的擔心是飽含愛意的話,那么過度的擔心就等于詛咒。
1
朋友圈里的一條分享說:兒童游樂場簡直可以成為檢驗“父母是否過度焦慮擔心”的地方。那些父母時時刻刻跟在孩子后面,各種管著叫著控制著,唯獨不讓孩子自己在游樂場里暢玩。如果看到孩子間稍有肢體接觸,便趕緊沖過去,霎時人仰馬翻,家長們據(jù)理力爭做著自己的法官,孩子們在一旁不知所措;彼時,家長們余怒未消,孩子們卻又開開心心地玩在一起。于是,開始另一輪雞飛狗跳。
我們?yōu)槭裁床桓曳攀?,讓孩子自由玩耍、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我們?yōu)槭裁磿⒆尤绱私箲]和擔心?
我想起一位朋友的故事。朋友說他大學畢業(yè)的時候,什么也不怕,沒有擔心找不到工作,也沒有擔心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唯獨擔心的,就是怕父母太擔心自己。
朋友從小在北方長大,畢業(yè)后不想回去,在招聘會上被深圳一家企業(yè)錄用。可是父母只想讓他在當?shù)卣曳莨ぷ?,好說歹說,盡管父母不太情愿,但最后也同意了。然而,臨近離開家的那段時間,媽媽卻時不時跟他說著讓他越聽越心驚肉跳的話:擔心他去了深圳會怎么樣;擔心他一個人在外面會吃不好;又說南方人很精明,又怕他被人騙,甚至做夢都夢見兒子在喊媽媽……
朋友說,當時都被老媽弄得有點不知所措了。常常平添焦慮,不知道要怎么說才好,也和媽媽說了很多次:自己又不是三歲小孩,懂得照顧自己;不是出去了就不回來,只是去南方的城市工作而已,節(jié)假日都會回來;而且讀大學的時候,也不是在同一個城市;再說平時也可以打電話發(fā)短信,網(wǎng)絡(luò)視頻什么的都很方便。
朋友說他當時的感覺是,媽媽在自己嚇自己,然后順便也嚇他。但是聽得多了,他也會生氣。而且,這氣生得很憋屈,雖然內(nèi)心很不爽,但是媽媽是在關(guān)心自己呀,怎么能夠“恩將仇報”呢?可是,他分明感覺到,自己像是被媽媽的這些擔心下了夢魘般的緊箍咒,沒來由地在夜里發(fā)慌,尤其是逆境、受挫時,會不經(jīng)意間蹦出“宿命”的念頭來,常常被自己嚇住。
一系列的不舒服,沒辦法和媽媽說清楚??傊植凰?。
我們對他人的擔心,初心是表示你在我心里,這樣的惦念,可以讓我們之間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這是愛的表現(xiàn)形式。但是,過度的擔心,就是病理性的聯(lián)結(jié)。因為這樣的擔心,不但不能產(chǎn)生愛的反饋,反而會讓雙方產(chǎn)生很多的負面情緒。所以我們常??吹降膱鼍笆牵焊改笓淖优?,子女卻一肚子無名火;明明是愛,卻總是被愛傷害著。
2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一定程度的擔心是飽含愛意的話,那么過度的擔心就等于詛咒。
有位媽媽在網(wǎng)上留言,說女兒差不多滿三歲,打算送去上幼兒園,但總覺得孩子太內(nèi)向膽小了。平時在外面遇到不熟悉的人和她講話,女兒幾乎都不會開口回應(yīng),別人逗逗她想和她玩,女兒也會躲開,也曾聽到周圍的親戚朋友認為女兒膽小。
因為女兒的性格問題,她現(xiàn)在很焦慮,甚至有時候會逼女兒多和別人打交道,卻發(fā)現(xiàn)越是如此,女兒越是膽小。一個小小的天使,在她和家門外的世界里徘徊不前。
這是很常態(tài)的一個親子關(guān)系,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
大部分的父母,都不大接受自己的孩子內(nèi)向,這可以理解。因為我們對外向賦予了一定的成功意味,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融入集體,外向的孩子更招人喜歡。
但,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些內(nèi)向時,他們會過度擔心和焦慮,甚至會因為孩子的內(nèi)向而憤怒。這很可能是父母把自己的東西,過多地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投射,是心理學里常用的概念。它的意思是“你將你自己的情感、沖動或愿望,歸結(jié)在另一個人的身上”。比如孩子的內(nèi)向問題,就是一種“暗示效應(yīng)”:其實世上本來沒有那么多的問題,想得多了,就成了問題。父母按照“別人家孩子”,而且還是那種先天具有語言和社交優(yōu)勢的孩子的標準,套用在自己家孩子身上,自我診斷出:我的孩子內(nèi)向??!而孩子接收到了父母投射的內(nèi)容,并且認同了。就越來越不敢活出自己真實的樣子,而越發(fā)變成了父母想象中投射過來的樣子。久而久之,一切反倒成了真相。
所以,那位覺得孩子內(nèi)向的媽媽,越是逼孩子去和別人打交道,孩子反而變得越害怕。
因為媽媽潛意識里面已經(jīng)設(shè)定了一個孩子的形象:這個孩子就是內(nèi)向的,就是膽小的;我很擔心她的性格,擔心她未來的發(fā)展。
而孩子接收了媽媽的投射,如果要變得更外向的話,就必須先把自己變得更內(nèi)向,因為只有很內(nèi)向的樣子,才符合媽媽逼她去改造的前提。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發(fā)生了投射性認同。孩子認同了父母的投射,且越來越變成父母心中想象的樣子。意識上,父母會認為:我當然想孩子好呀。但是潛意識上,父母可能會把孩子想得很弱、很糟,十分需要幫助。
比如我那位朋友的媽媽,當兒子要去遠方的城市工作時,媽媽想象得最多的是:兒子吃不好、穿不好、生活安排不好、被騙,甚至哭著喊媽媽。這是對“有多慘遭遇”的想象。她不知道的是,正好有個倒霉的心理定律,叫“墨菲定律”。意思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fā)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fā)生。比如生活中,你擔心早上不要睡過頭,結(jié)果今天鬧鐘不響;你擔心上班不要堵車,結(jié)果一路紅燈。
這些背后的心理機制,是人的“自我驗證”動機。人都很容易自戀,很容易喜歡上自己的想法,我們總傾向在外界尋找和自我設(shè)想一致的信息。因為這樣可以增強內(nèi)心的確定性,消除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不安。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擔心,不過是把墨菲定律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順勢滿足父母自戀的想法。
過度的擔心在嚴重時,父母還可能會對孩子進行過分的保護、控制。比如: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為了緩解媽媽的擔心焦慮,所以,你得多穿點;再比如:游樂場里,時時跟在孩子后面的那些放不開手腳、緊張到焦慮的父母們。父母都覺得這是為了孩子好,而孩子是不懂的;父母非要想盡辦法讓孩子們知道:我的擔心是為了你好,你一定要明白我的擔心,并且用無數(shù)例證證明,他們的擔心是某種事實,讓孩子們不得不信服、不得不遵從。但父母似乎從來都沒有想過,我們的擔心是否已經(jīng)給孩子造成了困擾。
即使孩子真的不懂,過分地保護、控制又真的能夠讓孩子從中學會照顧自己嗎?也許,我們過分保護的、過分擔心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曾被禁錮的心靈,是自己一直未曾自由過的那顆玻璃心。
3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正處于過度擔心的狀態(tài),不妨審視一下自己的擔心,是在關(guān)心孩子,還是在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你對孩子的保護,是為了保護他,還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和恐懼;亦或只是為了避免孩子成長的麻煩事。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擔心是否影響了孩子,不妨看看孩子的狀態(tài),問問孩子的感受;看看是否是需要孩子去做些事情,才能安撫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簡單來講,就是你的這些擔心,孩子是不是很糾結(jié)、很不開心,是不是孩子正玩得很好,突然被你指導得不會玩了?是不是你千叮嚀萬囑咐的事,孩子照著做了,你就長出一口氣,可以安定片刻?
如果是的話,請把自己的投射收回來,請讓孩子做自己吧!這樣的你,正處在越俎代庖,妨礙孩子長大的途中;你的孩子,正在朝著擰巴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
如果,你的父母正在過度地擔心著你,你也可以嘗試告訴他們你的感受——他們的擔心讓自己感到焦慮,你理解他們的焦慮,他們可以繼續(xù)擔心;但你更想收到的,是他們的祝福。告訴父母:無論我離你們多遠,一想到有爸爸媽媽的信任就會更強大,一想起爸爸媽媽的祝福,就會感覺好運當頭。也記得告訴自己,所有的額外的擔心,那不過是父母內(nèi)心的投射游戲,他們可以選擇投射,你也可以選擇不認同。
如果父母一時還轉(zhuǎn)不過來這個彎兒,你就讓自己的理性、成熟說服他們稍稍安心,并繼續(xù)用自己的自信、自我安康等待他們相信彼此平安喜樂的那一刻的到來。
當你不再承接父母焦慮的時候,其實也同時對他們發(fā)出了一種投射,就是孩子真的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