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鶯 陳彩云 王櫻霖 林海燕 于京平
(1 濱州醫(yī)學院藥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2 濱州醫(yī)學院中西醫(yī)結合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藥用植物學是中藥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是中藥鑒定學、中藥資源學、中藥化學、藥用植物栽培學等專業(yè)課程的基礎,是進行中藥學專業(yè)課程學期的起點課程,在中藥學專業(yè)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藥用植物學課程強調對學生野外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1]。隨著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的開展,藥用植物學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專業(yè)化、全面化[2];而“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更是在原有教材的“植物形態(tài)構造和植物分類鑒定”2個經典版塊基礎上又添加了“藥用器官生長發(fā)育”“有效成分形成和變化”“新資源開發(fā)”3個中藥規(guī)范化生產相關版塊,知識體系更加完善,這也體現了中藥材生產在保護資源和提升質量方面的變化,符合創(chuàng)建綠色社會的時代發(fā)展要求[1]。
為了更好地適應人才需求和教學內容的變化,培養(yǎng)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藥用植物學和中藥學人才,我們在教學手段上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引入一些普遍流行的、能夠與學生產生共鳴的輔助教學手段,如:古典文學等文藝形式、影視作品、智能手機、網絡教學平臺等輔助教學手段。其中網絡教學平臺已經在其他文章中做過專門介紹[3],這里就不同的文藝形式、影視作品及智能手機的應用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醫(y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因為中藥中植物居多,所以古代醫(yī)藥學著作謂之“本草”[4]。歷代詩詞歌賦和戲曲小說的內容中,總是能夠看到本草的身影。從《詩經》中藥食同源的桃、韭到《離騷》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杜甫《干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中的“黃精無苗山雪盛”,再到陸游的《山村經行因施藥》的“不用更求芎芷輩”,可見藥用植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5]。而學生們對詩詞往往很容易產生共鳴,也就可以利用它們引導學生展開課程的學習。因此,將學生們熟悉的詩詞歌賦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輕松的文藝題材將將要學習的藥用植物介紹給學生,從而順利地進行課程的導入。
《紅樓夢》[6]三十七和三十八回提到眾姊妹作海棠詩,接著做菊花詩,菊花詩一共十二題,由個人自由選擇并創(chuàng)作??梢栽谶M行菊科學習前作為導入部分,另外,也可引用《簪菊》中“葛巾香染九秋霜”來引導學生學習菊科植物開花的時間,進而引導學生理解短日植物,為學生后面栽培學的學習打下基礎。第四十一回,描寫板兒和巧姐交換玩耍的果實是佛手和柚子,兩種果實都可以藥用,也同屬蕓香科柑橘屬,完全可以在講柑橘屬之前作為引子,導入課堂教學;另外,書中在描寫佛手時明確說是擺在桌子上的,也就是給居室提供香氣的,這也就可以使學生很好地理解蕓香科植物多具有揮發(fā)油成分的知識點。
又如《三國演義》[7]七十五回,關羽帶兵攻打樊城,被敵方毒箭射中,右臂青腫不能動,華佗給他療毒,這一回的回目前半部分也就是“關羽長刮骨療傷”,而關羽中的毒就是烏頭毒。因此,在講解烏頭時可以將這部分內容穿插進課堂內容中,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使學生很快接受并理解烏頭的毒性。
除了文學作品,一些藥名詩、謎語由于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用到教學中,可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宋代戴昺題的《山家小憩即景效藥名體》[5]:“柴門通草徑,茅屋桂枝間。修竹連翹木,高松續(xù)斷山。仰空青蔭密,掃石綠花斑。傍澗牽牛飲,白頭翁自閑”。詩句中一共有六種藥材:通草、桂枝、連翹、續(xù)斷、牽牛、白頭翁。詩人利用這些藥名的字面意思巧妙地構成了詩的內容,類似的詩句不僅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也可以應用在學生的復習和綜合性試題中。又如在講傘形科之前可以給學生出一則謎語:“佳人買紙糊窗戶,丈夫出門三年整,寄來書信一字無”。其中糊窗戶的謎底是“防風”,出門三年整當然是“當歸”,書信一字無就是“白芷”了,一則謎語可以引出一個科3種藥用植物,是一個非常好的導入題材[8]。
藥用植物學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實踐過程中,也可以利用文學作品,引導學生觀察,以便更好地理解記憶藥用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如唐朝李商隱的《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箏妓二十韻》中的“茜袖捧瓊姿,皎日丹霞起”,在看到茜草根的表面顏色時就會理解“茜”的字面意思——暗紅色[8]。
無論是古典文學作品還是謎語,都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引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而吸引學生繼續(xù)深入探索這些藥用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及生長特性,對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藥用植物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具備植物識別的能力。因此,教學的形象化非常重要,學生必須要先有細致的感性認識,才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理論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掌握植物鑒別的技能。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影、音結合的手段在藥用植物學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但目前教學中常用的影音手段主要就是利用圖片輔以教師的講解,優(yōu)秀影視作品的引用相對較少。近年來,隨著藥用植物相關的優(yōu)秀音視頻作品的出現,我們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影視片段,輔助教學,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講番紅花時,引用紀錄片《本草中國》和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9]片段,講解番紅花采收時間的控制和其內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講述茜草時可以引用電視劇《女醫(yī)明妃傳》中女主角對茜草止血描述的片段,使學生在觀看視頻片段時就能記住茜草的功效;講述艾葉時可以引用電視劇《甄嬛傳》里女主角對艾葉“最是溫經止血”的描述,也能使學生很容易記住艾葉的功效;另外,影視作品不僅可以輔助學生學習知識點,也可以讓學生們利用已經講解的知識點在影視作品中找錯誤,比如《女醫(yī)明妃傳》里石斛的生境是庭園的錯誤[9]。
我們在教學中引用的影視作品基本都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容易引起共鳴,便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識記。另外,影視作品,尤其是紀錄片,在專業(yè)知識的講述中配合音樂、圖形營造的氛圍,也更容易輔助學生的學習。
藥用植物學的教學分為三部分,理論授課、實驗教學以及野外實習。其中,野外實習是整個課程教學的綜合實踐,學生將在野外開展一段時間的野外植物采集、鑒別及標本制作工作。智能手機主要是應用通過拍攝照片快速記憶植物和便捷資料查找的功能上。
首先,野外實習的時間較短,不同學校的安排一般在1~2周,要在短時間內記住駐地范圍內的200余種植物,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識記方法就是利用給標本換吸水紙的時間學習記憶,但畢竟換紙也只有一天一次,無法做到時時處處學習記憶。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拍攝圖片,并及時命名,就可以將采集到和看到的植物隨時復習了。
其次,野外對植物進行鑒別的難點就是參考資料,出野外不可能攜帶太多書籍,因此可利用的資料有限。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一些APP,在網絡上查找植物信息,如中國植物志。但這些APP有一個局限性,就是必須要利用網絡,對于學生來說,流量費用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所以,可以將一些離線植物志介紹給學生,如中國高等植物物種檢索詞典V2.0[10]。該詞典可以實現中文名查閱信息,詞條信息不僅有植物形態(tài)特征、檢索表,還附有植物圖片,非常適合野外使用。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fā)展,新的技術手段層出不窮,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將先進的科技引入到教學中;也要不斷發(fā)掘已有的素材,將它們更好地應用到教學中,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水平和能力,為學生將來從事中醫(yī)藥事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
[1]劉春生.論《藥用植物學》教學改革[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16):1-3.
[2]馬毅,劉峰林,晉玲,等.中藥資源普查對改進藥用植物學教學的啟迪[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0(6):81-83.
[3]林鶯,林海燕,王櫻霖,等.中藥植物學網絡課程建設與思考[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10):15-17.
[4]林鶯,李佳.中藥植物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4:3.
[5]草木情緣: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M].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4.
[6]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6.
[7]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1:1.
[8]裴莉昕,宰炎冰,紀寶玉.“望、聞、問、切”在《藥用植物學》野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16):12-15.
[9]朱蕓,王翔飛,李鵬,等.運用影視作品輔助《藥用植物學》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16):32-35.
[10]中國高等植物物種檢索詞典V2.0[Z].http://muchong.com/html/201407/761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