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內(nèi)斯特·莫斯納著,周保巍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9月
歐內(nèi)斯特·莫斯納,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得克薩斯大學英語系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英語文學與18世紀哲學。他的大半生都在研究休謨,撰寫了關于休謨的數(shù)十篇文章。
大衛(wèi)·休謨,18世紀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休謨建立了近代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不可知論的哲學體系。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莫斯納的《大衛(wèi)·休謨傳》一直是這位偉大思想家的權威傳記。本書不僅對大衛(wèi)·休謨的生平有詳細著述,披露了關于休謨的罕見史實,同時也還原了一個精彩紛呈的18世紀,更探究了休謨所有智識領域和智識活動。本書對于休謨研究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對于研究18世紀啟蒙運動和文學史的學者來說則就是一個知識寶藏。
(美)邁克爾·沃爾澤著,趙宇哲譯
商務印書館
2017年11月
邁克爾·沃爾澤,當代美國著名政治思想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社會科學榮休教授,擔任過政治學學術雜志《異見》的共同主編,研究領域涵蓋戰(zhàn)爭倫理、身份認同、政治哲學方法論、社會批評理論,以及社群主義和自由主義等諸多方面。
“二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在世界范圍內(nèi)風起云涌,然而一旦實現(xiàn)民族獨立,新創(chuàng)設的國家制度與原則總會不可避免地面臨來自宗教領域超乎尋常的激烈反撲。本書追溯了將阿爾及利亞、印度和以色列民族解放運動激發(fā)出的世俗和民主希望引入歧途的社會與文化因素,并犀利地指出解放的藍圖已走向了自身的對立面。作者提出一種大膽的見解:由于民族解放運動醉心于世俗的抱負,忽視了傳統(tǒng)的宗教和民族立場,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邱澎生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11月
邱澎生,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職于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xiàn)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經(jīng)濟史與法律史,出版有《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yè)團體》《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等著作。
本書系統(tǒng)描述并論證明清中國經(jīng)濟與法律的發(fā)展歷程及其歷史意義,點出探究明清經(jīng)濟史的重要意義,提出明清中國也有商業(yè)法律的主張。作者將研究視角做了較大范圍的擴充,不僅討論處理市場交易、商事糾紛與商業(yè)契約的法律規(guī)范本身,也分析當時中國用以運作商業(yè)法律的制度變遷,更進一步將“非西方”地區(qū)的歷史完整地納入,以說明一些重要的經(jīng)濟與法律變遷如何逐漸由明清中國部分地區(qū)向外擴散至全國,進而改寫了既有的近代經(jīng)濟史。
梁培寬編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11月
梁漱溟,20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改造運動者。終其一生用心于兩大問題: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為此而思考而行動。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xiāng)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等。梁培寬為梁漱溟長子,退休后從事梁漱溟文稿的編輯出版和研究工作。
本書輯錄梁漱溟先生往來書信700余封,時間跨度從1916年到1988年梁先生去世,歷70余年。這是迄今最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書信整理,其中許多是首次公開發(fā)表。這些書信不僅是梁漱溟個人不同時期思想、情感、生活等的記錄,也是20世紀中國歷史的縮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到改革開放,70余年來中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英)羅杰·克勞利著,陸大鵬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9月
羅杰·克勞利,英國歷史學家、作家,畢業(yè)于劍橋大學英文系,后在伊斯坦布爾居住、教學。在伊斯坦布爾,他產(chǎn)生了對奧斯曼帝國、拜占庭帝國、威尼斯人的濃厚興趣,用多年時間廣泛游歷地中海世界,獲得了關于地中海歷史與文化的淵博知識。
“地中海史詩三部曲”是羅杰·克勞利關于地中海歷史的三部著作集合,它們分別是《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zhàn)》《海洋帝國:地中海大決戰(zhàn)》和《財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權》。這三本書涵蓋時間從1200年到1600年,這是不同文明和互相競爭的各大帝國為了領土、宗教信仰和貿(mào)易控制而激烈沖突的年代。這場沖突的參與者包括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及西班牙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藙诶诒緯姓宫F(xiàn)的洞見極其精妙,描寫波瀾起伏。
(意)保羅·維爾諾著,董必成譯
商務印書館
2017年11月
保羅·維爾諾,意大利哲學家、符號學家,意大利后福特主義思想家中的突出人物,目前任教于羅馬大學,著有《諸眾的語法》《創(chuàng)新與否定間的諸眾》。
在傳統(tǒng)意義上“人民”是和“國家”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維爾諾則認為:斯賓諾莎提出的“諸眾”這個概念,相比霍布斯提出的、在傳統(tǒng)政治哲學領域內(nèi)流傳甚廣的“人民”,更適合分析當今的問題。這部著作話題延伸至語言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和倫理學,重提“諸眾”概念,彌補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在面對現(xiàn)代社會困境時的不足,為現(xiàn)代人重新審視群體和個體、個人和資本主義社會等問題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工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