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城
2000年,18歲的韓寒先是退學(xué),繼而出書,《三重門》暢銷百萬,遂一舉成名天下知。那年起,我們都認(rèn)識了“作家”韓寒。
2014年,而立之年,韓寒四處串演之余,導(dǎo)演了一部《后會無期》,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于是我們又認(rèn)識了“導(dǎo)演”韓寒。
然后,我們發(fā)現(xiàn),他默默擁有了估值20億的電影公司,成了“商人”韓寒。
其實這三個職業(yè)是相通的,他自己也說:“我很慶幸自己,可以說從我寫下第一個字的第一秒,就有市場意識,然后又沒失去自我表達(dá)。從一開始寫書,我就希望跟我合作的人不要虧......”
直白點說,寫作還是電影,立足點都是以獨有的方式迎合社會,既彰顯個性,又能保證出品方的利益。自己爽,讓別人還喜歡看你爽,這事不易,他竟然做得不錯。
可他還是賽車手韓寒。
在寫作和拍電影上,固然都打著韓氏風(fēng)格的烙印,可再自我的表達(dá),都不能掩飾最終去迎合大眾的目的。而所有的“迎合”,都能找尋出內(nèi)心的違和。賽車不同,一輛車、一條道、一腳油門,你要做的就是把面前所有的人都甩往身后,甩得越遠(yuǎn)越好,無需迎合他人,只需迎風(fēng)而行。
對現(xiàn)在的韓寒來說,作家的身份和導(dǎo)演的頭銜都是商業(yè)的一部分了,寫作拉攏人氣,人氣帶動票房。其實商業(yè)也沒什么不好,羅振宇就說商業(yè)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需求和滿足需求,雙贏??闪_振宇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商人啊,他是一個把吸進(jìn)去的空氣呼出來都想轉(zhuǎn)化為商品的人,我甚至相信他一生都會樂此不疲。幸好羅振宇不是運動員,只講究雙贏的人成不了頂級運動員。
韓寒不一樣。也許他真的天生有市場敏銳感,可他骨子里絕不商業(yè),他的字里行間、一幀一畫,都讓你笑著看完但總是有些看不透的東西,似乎他總在展示某個部分,又樂于將它隱藏于無形之中。這種類似保留實力的做法挺符合運動員的特點。
所以他能成為一個賽車手,還是頂級賽車手,賽道上一騎絕塵,絕不講什么雙贏,就要做贏的那一個。
在我看來,他隱藏的是野心,只是我搞不清是狂野不羈、舍我其誰的野心,還是一言一行能影響一種規(guī)則或是習(xí)慣的野心。但他絕對是個懂道理的野心家,知道天下終將是天下人的天下,有的魚游不出礁石環(huán)繞,有的魚能游遍大海,除了勇敢無畏,還要善于交際。
以前網(wǎng)上一搜,韓寒的頭銜是作家,后來是作家、賽車手。這幾年開始拍電影,頭銜又變成作家、導(dǎo)演、賽車手。作家是先入為主的形象定位,這個改變不了,但導(dǎo)演才干三四年就這么輕易擠到賽車手這個頭銜前面,也可見大眾文化對個體評價的強(qiáng)大影響力。而韓寒就是一個暢游在大眾文化這海洋中的一條魚,幸運的是他還可以在賽道享受孤獨,一個彎道,一個甩尾,哪怕甩不下對手,也甩下滿身虛華。
2006年到2018年,從一個本命年到另一個本命年,是韓寒賽車運動最巔峰的12年,冠冕已經(jīng)加身。輝煌背后,你可能已經(jīng)忘了,2001年,他可是拿著自己所有的稿費換來一輛破車才開始的賽車生涯;他職業(yè)生涯的第一個彎道,是以一把倒車開始。
不是一舉成名,也不是厚積薄發(fā),韓寒的賽車生涯,是這樣孤獨一擲的開始,是這樣無懼挫敗的堅持,這才是最值得人們欣賞的地方,也是他人生履歷最炫目的一頁。
韓寒:作家、賽車手、導(dǎo)演。這樣看就順眼多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