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
美學家蔣勛老師的《孤獨六講》跨越了十年,在華人世界創(chuàng)下了暢銷百萬冊的紀錄,它成了“孤獨美學”的代名詞,也早已成為一代人的文化經(jīng)典。有人在字里行間看到了孤獨,也有人看到了精神烙印。蔣勛的書,一直備受三毛、龍應臺、席慕蓉、林青霞、靳東等人的推崇,三毛在自己的作品中極力贊美蔣勛的文字,女神林青霞視他為“偶像”,稱他為自己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nèi)心安定的力量”。他一直用溫柔的心去感受這個世界,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在這本書中,蔣勛創(chuàng)造了孤獨的美學,描寫了億萬人內(nèi)心孤獨的感受,從明星到學者,無數(shù)讀者從他的文字中找到了共鳴,尤其當讀者獨立面對世界之后,再來讀這本書,可能會更深入地體會蔣勛筆下的故事所帶給我們的慰藉和力量。
作者簡介
蔣勛,一九四七年生,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shù)史、美學論述作品數(shù)十種,并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蔣勛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p>
蔣勛畢業(yè)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shù)研究所。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shù)研究所,1976年返臺后,任《雄獅美術(shù)》月刊主編,并先后執(zhí)教于文化、輔仁大學,曾任東海大學美術(shù)系系主任?,F(xiàn)任《聯(lián)合文學》雜志社社長。他著述頗豐,主要有《孤獨六講》《舞動白蛇傳》《給年輕藝術(shù)家的信》《天地有大美》《美的沉思》《多情應笑我》《今宵酒醒何處》《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shù)史》等。
除此,蔣勛曾得過臺灣全省小說比賽第一名、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以及吳魯芹文學獎。他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曾經(jīng)做過廣播節(jié)目《文化廣場》,此節(jié)目由臺灣警察廣播電臺播出,相當受好評,獲得了1988年的金鐘獎。
作品介紹
《孤獨六講》講述了孤獨的美學,這本書認為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和自己獨處的經(jīng)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全書分為六輯,分別講述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聆聽的“語言孤獨”,始于躊躇滿志終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獨”,潛藏于人性內(nèi)在本質(zhì)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之名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幾乎將關(guān)于“孤獨”的話題論述得題無剩義。每一種孤獨內(nèi)核都有作者上下求索的故事,生動且有趣。他對生活看得很淡,認為平淡是真,卻極其尊重個體的生命,認為生命必須豐富、多姿。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他要用文字把這姿態(tài)記錄下來,并告訴我們?nèi)绾闻c孤獨的自己相處,或者如何從與孤獨的相處中變成更好的人。
精美篇章1
自序
我寫過一篇小說叫《因為孤獨的緣故》,后來成為一本小說集的書名。
二○○二年臺灣聯(lián)合文學舉辦一個活動,以“孤獨”為主題,邀我作了六場演講,分別是: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和倫理孤獨。
我可以孤獨嗎?我常常靜下來問自己: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
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無可奈何的占有。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
我試圖在家族與社會里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么,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
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只是擊向巨大空洞的孤獨回聲。
我聽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會秩序,顛覆階級結(jié)構(gòu)!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廢墟上喘息流淚,他徹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獨。其實美學的本質(zhì)或許是——孤獨。人類數(shù)千年來不斷思維,用有限的思維圖解無限的孤獨,注定徒勞無功吧。
我的《孤獨六講》在可懂與不可懂之間,也許無人聆聽,卻陪伴我度過自負的孤獨歲月。
我的對話只是自己的獨白。
二○○七年七月二十一日
【小編感觸】孤獨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境地,孤獨考驗了我們,成全了我們的成長,在作者筆下的孤獨中,我們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可以很勇敢,也可以很脆弱,卻從未放棄過自己。
精美篇章2
生命的意義
生命真的有意義嗎?儒家文化一定強調(diào)生命是有意義的,但對存在主義而言,存在是一種狀態(tài),本質(zhì)是存在以后慢慢找到的,沒有人可以決定你的本質(zhì),除了你自己。所以存在主義說“存在先于本質(zhì)”,必須先意識到存在的孤獨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質(zhì)。
在七十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存在主義是非常風行的哲學,不管是通過戲劇、通過文學。例如當時有一部戲劇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兩個人坐在荒原上,等待著一個叫作Godot(中文譯為戈多,Godot是從God演變而來,意指救世主)的人,到戲劇結(jié)束都沒有等到。生命就是在荒蕪之中度過,神不會來,救世主不會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也沒有來。我們當時看了,都感動得不得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以為生命是有意義的,父母、老師等所有的大人都在告訴我們這件事,包括我自己在當了老師之后,都必須傳遞這個信息,我不能反問學生說:“如果生命沒有意義,值得活嗎?”但我相信,我如果這么問,我和這個學生的關(guān)系就不會是師生,而是朋友,我們會有很多話可以講。
如果你問我:“生命沒有意義,你還要活嗎?”我不敢回答。文學里常常會呈現(xiàn)一個無意義的人,但是他活著;例如卡夫卡的《變形記》用一個變成甲蟲的人,來反問我們:如果有一天我們變成一只昆蟲,或是如魯迅《狂人日記》所說,人就是昆蟲,那么這個生命有沒有意義?我想,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了,卻反而失去意義,當你尋找時,那個狀態(tài)才是意義。現(xiàn)代的文學顛覆了過去“生下來就有意義”的想法,開始無止盡地尋找,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都不是最終的答案,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答案。endprint
陳凱歌的《黃土地》里,那群生活在荒涼的土地上,像土一樣,甚至一輩子連名字都沒有的人,他們努力地活著,努力地相信活著是有意義的,或許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意義。然而,不管生命的意義為何,如果強把自己的意義加在別人身上,那是非??植赖氖?。我相信,意義一定要自己去尋找。
如果嬰兒出世后,尚未接觸到母親前,就被注射一支針,結(jié)束了生命,那么,他的生命有意義嗎?存在主義的小說家加繆有過同樣的疑惑,他在小說里提出,如果嬰兒立刻死掉,他會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他問的是生命非常底層的問題。
那個年代我們讀到這些書時,感到非常震撼,群體文化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因為會很痛,你看到所有的報道都是那么荒謬,是誰惡意為之的嗎?不是,所以群體文化無法討論“荒謬”這個問題,而存在主義則把它視為重要的命題。
【小編感觸】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一直是哲學三大命題。關(guān)于生命的意義,也是眾多文人書寫的課題。作者借助其他文學作品的故事,來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它對于每個人來說,各自精彩。
精美篇章3
“我”從哪里來
說到倫理孤獨,我會從中國的儒家文化談起。儒家文化是最不愿意談孤獨的,所謂五倫,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guān)系,都是在闡述一個生命生下來后,與周邊生命的相對關(guān)系,我們稱之為相對倫理,所以人不能談孤獨感。感到孤獨的人,在儒家文化中,表示他是不完整的。如果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那么在父子、兄弟、夫妻的關(guān)系里,都不應該有孤獨感。
可是,你是否也覺得,儒家定義的倫理是一種外在形式,是前述那種“你只能找一次,不對就不能再找”的那種東西,而不是你內(nèi)心底層最深最荒涼的孤獨感。
“我可以在父母面前感覺到非常孤獨?!蔽蚁耄@是一句觸怒儒家思想的陳述,卻是事實。在我青春期的歲月中,我感到最孤獨的時刻,就是和父母對話時,因為他們沒有聽懂我在說什么,我也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而這并不牽涉我愛不愛父母,或父母愛不愛我的問題。
在十二歲以前,我聽他們的語言,或是他們聽我的語言,都沒有問題??墒窃诎l(fā)育之后,我會偷偷讀一些書、聽一些音樂、看一些電影,卻不敢再跟他們說了。我好像忽然擁有了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私密的,我在這里可以觸碰到生命的本質(zhì),但在父母的世界里,我找不到這些東西。
曾經(jīng)試著去打破禁忌,在母親忙著準備晚餐時,繞在她旁邊問:“我們從哪里來的?”那個年代的母親當然不會正面回答問題,只會說:“撿來的?!倍喟氲玫降拇鸢妇褪侨绱耍绻僮穯栂氯?,母親就會不耐煩地說:“胳肢窩里長出來的?!?/p>
其實,十三歲的我問的不是從身體何處來,而是“我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是關(guān)于生與死的問題。猶記得當時日記上,充滿了此類胡思亂想的句子。有一天,母親忽然聽懂了,她板著臉嚴肅地說:“不要胡思亂想?!?/p>
這是生命最早最早對于孤獨感的詢問。我感覺到這種孤獨感,所以發(fā)問,卻立刻被切斷了。
因為在儒家文化里、在傳統(tǒng)的親子教養(yǎng)里,沒有孤獨感的立足之地。
我開始變得怪怪的,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不出來。母親便會找機會來敲門:“喝杯熱水?!被蚴牵骸拔覠趿穗u湯,出來喝?!彼肋h不會覺得孤獨是重要的,反而覺得孤獨很危險,因為她不知道我在房間里做什么。
對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獨是一種渴望,可以讓我與自己對話,或是從讀一本小說中摸索自己的人生。但大人卻在房外臆測著:這個小孩是不是生病了?他是不是有什么問題?為什么不出來?
張愛玲是個了不起的作家。她說,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里,清晨五六點,你起來,如果不把房門打開,就表示你在家里做壞事。以前讀張愛玲的小說,不容易了解,但她所成長的傳統(tǒng)社會就是如此。跟我同樣年齡的朋友,如果也是住在小鎮(zhèn)或是村落里,應該會有串門子的記憶,大家串來串去的,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說的隱私,要拜訪朋友前還要打個電話問:“我方不方便到你家?”以前的人不會這樣問。我記得阿姨來找媽媽時,連地址也不帶,從巷口就開始叫喊,一直叫到媽媽出去,把她們接進來。
儒家文化不談隱私,不注重個人的私密性。許多傳統(tǒng)小說,包括張愛玲的,都會提到新婚夫妻與父母同住,一個連私人空間都不允許的文化,當然也不存在孤獨感。
因而我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小編感觸】我從哪里來,大概是每個人在青春時代都會思考的問題。但那時的作者是孤獨的,他只好與自己對話,鎖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大人們以為他是異類,人群也在遠離他,但作者因此得到了孤獨,也得到了最好的成長。
精彩書評
孤獨的徽章
□板馬小姐
從來都沒有放棄對蔣勛這個好人的期待。
他寫的文字總是溫和的,中國式美麗的,甚至是陰柔的,或者是緩慢的。力量內(nèi)斂卻極有力極深沉,讓閱讀世界里面生活的人們無法繞開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細致觀察生活這個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蔣勛的藝術(shù)評論也是一種登峰造極了。
蔣勛還是那個蔣勛,一頭小卷卷發(fā),說話頓挫有致。我很羨慕這個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直接說就是很想把這個樣子的頭腦裝進我自己的身體。他的頭腦在我看來是自然生長的,不像有人書讀多了越發(fā)僵化和脫離現(xiàn)實,而他,靈氣了得??础豆陋毩v》的之前和之中,也看他其他的文字,像那本精巧的可愛的《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shù)史》真是讓人愛不釋手!知識量飽飽的,字字珠璣,縱然有也還算好看的古老的《歷代名畫記》,但蔣勛的這本居然可以反反復復快快樂樂地讀很久。
回歸到《孤獨六講》,我相信它是一本哲學書,因為“這是一個越來越孤獨的社會,快速而進步的通信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nèi)心里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這里似乎是對人類情感關(guān)懷提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我們每個人都急著說話,每個人也都沒把話講完。是不是社會的發(fā)展真的應驗了人常說的“表面越華麗,內(nèi)核越空虛”呢!
我在想,我們都在讀都在思考,但這是不是都有些流于形式,因為我們心目中的這本書是從書店的文學書架拿過來的,我們都喜歡蔣勛好心腸的文字,可是不喜歡自己被改變成好心腸的大腦。除非,是誰在心里面把它擺到了哲學書架,往大了說,從孤獨入手,探索現(xiàn)代社會的出路。美學是哲學。我想到了李澤厚,我覺得他影響了蔣勛。或者呢,這個社會總是會有一批人,總是可以從美學的角度看待人類歷史發(fā)展。孤獨也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可以選擇的美妙的生活方式。逃避不是辦法,因為逃避不了。
蔣勛說: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對啊,如果不能對自己坦誠相見,何以面對蕓蕓眾生,何以瀟灑地活一輩子呢。
蔣勛娓娓道來的對孤獨的注解讓人心中越發(fā)清凈明亮,關(guān)鍵是被放慢了生活進展的速度,有了停下來看世界的機會了,方才發(fā)覺曾經(jīng)沒有觸摸過的感情,曾經(jīng)沒有體驗的片段。既很難講《孤獨六講》是一部美學論著,亦很難講是一本隨筆散文集,它是一本美麗的書,教人不忍把它當作嚴肅的哲學,可又不好輕褻它去,把它拿將來只當飯后消遣。好了,不這樣空無一物地評說它了,還是回到書本,和蔣勛對話吧。
諸多觀點我頻頻贊同。譬如,在情欲孤獨這一章節(jié),認為少時的情欲只能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會轉(zhuǎn)化,會以其他方式釋放出來,男生通過閱讀武俠小說,女生則讀瓊瑤。想到了許多回憶和建構(gòu)青春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也好,《藍色大門》也好,《我親愛的愛達荷》也好,他們的橋段均可以在情欲孤獨里找到理論基礎,孤獨的情欲是青春的主題,如果在青春的時候,情欲是熱鬧的游戲,或者是拈手即得的玩具,那么這個世界上也許不會總有勾得起濃烈懷念青春的事情了。再者,在倫理孤獨的部分,重新審讀了“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這句話,被孤立的總是與大家不同的東西,所以有了“法不責眾”,所以有了“跟緊潮流”,所以有了“皇帝的新衣”。
語言的力量有時無窮無盡,有時卻又蒼白得不得了。有誰規(guī)定漂亮的花盆就一定要種漂亮的植物,難道孤獨的人就不能佩帶成功的徽章了么!
這是我微小的大腦讀完這本書作出的總結(jié),我明白任何一種選擇都是需要被理解的,世界的文明程度取決于一個一個生命對另外一個一個生命的寬容與大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