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回老家聽說了這樣一件事情,一個鎮(zhèn)上東頭一家張姓的老父親,病魔纏身10多年,終于在去年底也就是這位老人79歲的歲尾去世了。我為什么用一個“終于”這個不敬之辭呢—因為這位老人10多年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輪番侍候,其晚輩們的辛苦程度不說,還因吃藥打針按摩之類的治療費幾乎花光了孩子們靠汗珠甩八瓣所換來的所有積蓄。
傷感的故事來了:老人安葬了,可家底空了,孩子們?yōu)榱诉€借人家的錢,沒辦法把自家竹園的竹子全砍了運到市場換錢。就在其女兒見一根砍過的竹子邊上有一顆剛露頭的竹筍就順手用鐵鍬去挖時,結(jié)果挖出了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子,忙打開一看竟是50多個銀元和9萬多元人民幣,盒子里還有老人寫的當年積攢下來的幾筆發(fā)黃了的賬!
手捧著這一大堆錢,兒女們既是喜出望外,更是嚎啕大哭!他們?nèi)f萬想不到這位“可恨”的老人臨死都不說有這一筆積蓄埋在自家的竹園里!是老人忘了嗎?不是,“老頭臨終前的幾天頭腦還特別清醒,就連房梁上藏著的兩幅字畫都記得讓我們拿下來去搞鑒定”。最后還是親戚們分析出了“真諦”:老人家一輩子太會勤儉過日子了,不到最關鍵的時候,他是一毛不拔的。這回雖然能記得那兩幅字畫,那是因為他還沒到要命的時候,但真到了要命的最最關鍵時刻,可嘆老人又沒有氣力說出這筆財富的藏身地了!
這個“故事”由此帶來筆者好幾天的傷感,傷感出了這么一個話題:一個人是腰纏萬貫好?還是兩手空空好?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基本的生物學設定,那就是吃穿保證、生存繁衍,這也是寫在基因上的本能。為此,就有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的人生真諦。而這個“存焉”的真諦也無非就是為了這幾個好:吃飽比餓肚子好,生存比死亡好,健康比疾病好,長壽比短命好,美貌比丑陋好,聰明比愚昧好,生產(chǎn)比寄生好,奮斗比掠奪好,勤勞比懶惰好,節(jié)儉比揮霍好,富裕比貧窮好……尤其是金錢和財富,是人哪一個不希望自己富有、再富有?!
無疑在這個地球上,也不乏“視金錢如糞土”的人。有的人的人生很浪漫,覺得死亡像櫻花凋零一樣唯美;也有的人情愿舍棄萬貫家財與富貴榮華,認為追求個人的解脫比什么都好。這樣的“零星個體”,追求的是與這些底層價值觀相反的價值觀。但從人的自然選擇的角度,這些個體都是進化樹上的個別枝葉。而從代際傳承的角度看,能夠伴隨基因傳遞而穩(wěn)定傳遞下去的價值觀,依然是擺脫貧窮的奮斗和追求富裕的滿足。難怪孔子也感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總之,這種正反道理的“狡辯”,絲毫也遮不住“兩手空空”比“腰纏萬貫”要光輝熠熠的多!
別看這是一個發(fā)黃了的故事,但在今天看來仍然很有啟迪。
張文瓘是唐朝名相,他在任并州參軍時,深受長史李勣的器重。一次,李勣將要入朝,張文瓘和兩位同僚前去餞行。酒后,李勣非常高興,在臨別時對跟隨張文瓘而來的兩位同僚說:“我要送你們兩位每人一件禮物?!崩顒廾四贸鲆话寻嘿F的佩刀送給其中一位同僚,接著又把一條珍貴的玉帶送給另外一位同僚。兩個人千恩萬謝,高高興興走了。
張文瓘以為自己也會被贈送禮物,等了很久,發(fā)現(xiàn)李勣根本沒打算送他禮物的意思。于是他尷尬的低聲問李勣:“大人,為什么你送他們禮物而單單不送我禮物?難道我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李勣一愣,接著一臉正經(jīng)地對張文瓘說:“你沒有我要贈送的東西,兩手空空豈不更好?”張文瓘更疑惑了:“大人對他們兩位真大方,對我還真是小氣。”李勣突然哈哈一笑說:“某同僚生性優(yōu)柔,我贈他佩刀,希望他能變得果斷;某同僚言行放誕,我贈他玉帶,希望他能自我約束。而你沒有什么干不好的,我還用贈你東西嗎?”張文瓘這才恍然大悟:“不要了,不要了。能得到大人的‘兩手空空’欣賞和認可,這不就是最好的禮物嗎?”后來,張文瓘與李勣一同官升宰相。
看來,人生在世,有時似乎兩手空空,其實未必一無所有;有時似乎腰纏萬貫,其實未必高貴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