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筷子智慧,是中國獨特的文化,象征著古老而悠久的中國文明,濃縮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華祖先何時開始使用筷子,已無可考,但這兩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練操縱,使用起來靈巧無比,難怪西方有學者贊揚筷子是古老東方文明代表,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
◎筷子的稱謂變遷
在中國古代,筷子的叫法很多。比較主流的稱謂有三個:一個叫“箸”,一個叫“夾”,一個叫“助”。如果用木頭制成的,又寫作“梜”。
其中以“箸”和“梜”流行較早,“助”在魏晉使用較多,如顧野王《玉篇>稱,“箸者,梜也,飯具也”;隋唐以后的正式說法多稱為“箸”。
“夾”“助”兩字,會意與形聲兼有。其字義反映相當直接,就是夾食物、幫助吃飯的東西。這東西在古人眼里并不一般,《說文解字》中稱,“箸,飯鼓也。”鼓在古人眼里是一種奇巧之物,不僅西方人覺得中國的筷子不可思議,就是古代中國人自己也覺得筷子的發(fā)明很絕。
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謂:“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日:‘彼為象箸,必為玉棲?!闭f明“箸”的稱呼始自商代。
現(xiàn)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在明代以后的文獻中才較多出現(xiàn),開始叫“快兒”“快子”。被引用較多的說法,是陸容《菽園雜記》中有關時俗的記載。那時水上行舟之家講究避諱,以吳中(今蘇州)一帶為甚,如忌諱“翻”“住”等字眼,于是稱“幡布”為“抹布”,“箸”為“快兒”。
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語》中則是另一種說法,他認為船家將“箸”稱為“快子”,并不是“箸”與“住”諧音,而是“箸”與“滯”諧音。“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飛,久而久之便喊開了,“快子”按文字學規(guī)律,漸漸變成了“筷子”。
雖然明代已經有人稱“箸”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僅收錄“箸”而不收錄“筷”,但朝廷也難抵擋民間的潮流。
“筷子”稱為“箸”,在《水滸傳》第三回寫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兒宴請魯智深一段,謂“春臺上放下三個盞子,三雙箸”;另外,《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史太君兩宴大觀園,曹雪芹雖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還是“筷子”。
炎黃子孫何時用箸吃飯
現(xiàn)今人類進食的工具主要分三種:歐美和北美用刀、叉、匙,一餐飯三器并用;中國、日本、越南、韓國和朝鮮等用筷;非洲、中東、印尼和印度等以手抓食。
中國是筷箸的發(fā)源地,以筷進餐少說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
說來令人不信,中國在發(fā)明了筷箸后,也曾有較長時間用手抓食。堂堂炎黃子孫,既然發(fā)明了靈活無比,撥、挑、挾、拌無所不能的筷子,為何放著不用?歷史是微妙的,也是復雜的,對于筷箸的功能,我們的祖先無法一次清醒地完全認識,這才產生了曲折的過程。
要探討中國人何時以箸吃飯的問題,也如筷箸何人發(fā)明一樣,史無記載,但從史書只字片語中可找到一些線索。《禮記·曲禮上》記載:“飯黍毋從箸?!边@話說得很明白,就是吃黃米飯不要用筷子,《禮記》還有“共飯不澤手”的記載。所謂“共飯”,就是把飯盛在大器中,供席上抓食。所謂“澤手”,唐孔穎達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凈,不得臨時接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薄稄V韻》注釋接莎:“兩手相切摩也。”這種動作既不雅觀,且極為失禮,故而應當避免。由此可知先秦人們吃飯是不用箸而用手的。
《禮記·曲禮上》又載:“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毙R簿褪强曜印?/p>
先秦時,菜除了生吃外,多用沸水煮食。按照當年禮制,箸只能用于挾取菜羹,飯是不能動箸的,否則被視為失禮。《史記》也有此說:“犀玉之器,象箸而羹。”所以當年箸的作用較單純,僅是用來挾取菜羹而已,至于吃飯依然保持原始的習俗,抓而食之。不過古人也很可愛,祖上傳下來的規(guī)矩,誰也不敢更改,怕違反食俗禮制。盡管抓食不衛(wèi)生,又麻煩,但他們還是墨守成規(guī),每餐以箸挾菜,以手捏飯,數(shù)百年不知改變。
記得電視連續(xù)劇《封神榜》中有這樣一個鏡頭,西伯侯姬昌逃歸西岐時,在路邊一小飯鋪就餐,手捧著一大碗白米飯用筷子不斷送入口中。有民俗學者指出,編導太缺乏歷史常識,殷紂時期堂堂西伯侯怎會違反以手抓食的禮制,而以箸吃飯呢?
那么從何時起,才出現(xiàn)以箸取菜同時又吃飯的呢?這一問題現(xiàn)在也沒有找到明確的文獻資料,只能從旁證中找答案,要以箸吃飯必須有較輕小的碗,可商周時的食器都比較笨重,難以用一只手來捧持,另一只手用來握箸。即使是較小的“豆”,也是以盛肉為主,具有蓋和高足,無法端在手中。到了西漢初年,才出現(xiàn)圓足的平底小圓碗。從洛陽、丹陽和屯溪出土的西漢墓葬碗、盤來看,不少是釉陶,份量較輕而色澤皎潔。這種碗顯然可配合筷箸吃飯使用,再從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初期墓葬出土的成套漆制耳杯和竹箸來看,可以肯定那時進餐全以筷箸來一統(tǒng)天下了。
有民俗學者從考古角度來分析,戰(zhàn)國晚期的墓葬中已很少發(fā)現(xiàn)盤、匝禮器。先秦之人因以手抓飯,所以飯前必以盤、匝洗手。隨著時代的進化,先民懂得以箸代替手抓飯后,洗手不再是吃飯必要的禮儀,故用盤匝陪葬也逐漸減少。盥洗盤匝陪葬的消失,也可旁證箸在戰(zhàn)國晚期或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已成為華夏民族食菜和飯的主要餐具。
民間用筷子的13種禁忌
在古代,使用筷子有很多說法。正式場合,連筷子的擺放都要注意。如筷子橫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食,諸位慢用”。而在湘西一些地方,如果表示不再就食,則將筷子十字交叉,放在碗上,俗意“實在吃不下去了”。還有地方,如果將筷子放在碗的左邊,即表示已經吃飽。
但這種民間用筷禮節(jié),一般在熟人、平輩中間使用,不同身份、輩分之間要慎用,如晚輩不能在長輩“橫筷”之前放下筷子。明初,一位名叫唐肅的大才子,萬分榮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來“侍膳”,但因“拱箸”,即擺放橫筷而遭朱元璋嚴厲懲處。明人徐禎卿筆記《翦勝野聞》中記述了此掌故:“(唐肅)食訖,拱箸致恭為禮。帝問日:此何禮也?肅對日:臣少習俗禮。帝怒日:俗禮可施之天子乎?”結果,本因“失朝坐免官”的唐肅被定罪“大不敬”,罰到朱元璋老家濠州守城去,即所謂“罪坐不敬,謫戍濠州”一說。
歸納起來,民間關于筷子的禁忌有十多項。
三長兩短:這意思就是說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們把這叫作“三長兩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為中國人過去認為人死以后是要裝進棺材的,在人裝進去以后還沒有蓋棺材蓋的時候,棺材的組成部分是前后兩塊短木板,兩旁加底部共三塊長木板,五塊木板合在一起,正好是三長兩短。
仙人指路:這種極不能被人接受的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叫“罵大街”。因為在吃飯時食指伸出總在不停地指別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對方時大都帶有指責的意思,所以說吃飯用筷子時用手指人無異子指責別人,這同罵人是一樣的,是不允許的。
品箸留聲:這種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來回去嘬并不時地發(fā)出咝咝聲響。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不禮貌的做法,因為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種無禮的行為,再配以聲音更是令人生厭,所以一般出現(xiàn)這種做法都會被認為是缺少家教。
擊盞敲盅:這種行為被看作是乞丐要飯。其做法是在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因為過去只有乞丐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其發(fā)出的聲響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給予施舍。這種做法常被他人所不齒。
執(zhí)箸巡城:這種做法是手里拿著筷子做旁若無人狀,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里尋找,仿佛不知從哪里下筷為好。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且目中無人。
迷箸刨墳:這是指手里拿著筷子在菜盤里不停地扒拉以求尋找獵物。這種做法也屬于缺乏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
淚箸遺珠:這是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手里不利落將菜湯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視為嚴重失禮。
顛倒乾坤:這就是說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這種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謂饑不擇食,以至于都不顧臉面了。
定海神針:在用餐時用一只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品,這也是不行的,這是被認為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
當眾上香:往往是出于好心,幫別人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這會被人視為大不敬,因為只有給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飯中會被視同于給死人上香。
交叉十字:在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是不對的。在飯桌上打叉子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學生寫錯作業(yè)被老師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質一樣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這種做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因為過去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子,這也就無疑是在否定自己。
落地驚神:是指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xiàn)。因為人們認為祖先們全部長眠在地下,不應當受到打攪,筷子落地就等于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孝。
千夫所指:意思是在喝酒或者閑聊時不使用筷子而把筷子架放于盤碟與桌案之間,其筷尖往往是高高翹起同時指向會餐者,這樣是很不禮貌的,有謾罵或指責別人的意思。
結婚陪嫁筷子的吉祥寓意
另外,在不同的場合要用不同顏色的筷子,如喜事用紅筷子,而喪事要用白筷子,表示對死者的尊敬。一雙筷子要同一色,如果用雜色筷,預示家庭不和。
筷子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過去女孩子出嫁時,在給女兒的嫁妝中,總少不了筷子。這種風俗,一般認為出現(xiàn)于宋代,當時男女雙方家長議定孩子的婚事后,女方父母一般都送盛水的壇子—對,內放活金魚四尾,并附上筷子兩雙。其寓意是:金魚,諧音“金余”,祝愿一對新人錢多多;水的意思是,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筷子則有祈子的含義,取民間吉利語“筷子快子,快快生子”。在廣東潮汕地區(qū),至今仍有新郎新娘入洞房時要喝桂圓湯的風俗,但吃桂圓不用湯匙,要用紅筷子,意思是“快生貴子”。
另外,結婚陪嫁筷子還有希望小夫妻以后成雙成對,永不分離之意。在陜北農村,男方迎親時必帶一只內裝米的寶瓶,到了女方家后,由新娘的父親把寶瓶里的米炒熟,用香和艾草把口封住,此舉表示“相愛”。再取出—雙紅筷子,用紅頭繩拴在瓶口上,遞給女兒,并對女兒女婿說:“你們要像筷子一樣成雙作對,永不分開,“快快”活活過日子。”
銀筷子為何備受古人青睞?
筷子主要是用竹子和木材做的,但也不乏各種高檔、珍貴材料做筷子。
從考古出土文物來看,除了竹木筷外,還有獸骨筷、玉石筷、金屬筷,其中以金屬筷子為多,如金筷、銀筷、銅筷、鐵筷、鉛筷等。而犀角筷、銀筷則被古人賦予驗測食品安全功能。
較早出現(xiàn)筷子驗毒說法見于《飛燕外傳》,此書記述漢成帝劉驁與皇后趙飛燕之事,舊本題漢伶元撰,其中有“文犀辟毒箸二雙”的文字。
所謂“文犀辟毒箸”,即是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犀”條有這樣說法,“犀角,犀之精靈所聚,足陽明藥也”,所以“犀角能解一切諸毒”。
犀角是一味中藥,但用之做成的筷子能“辟毒”也許并不靠譜,銀筷子被常用倒是事實。
古人認為“銀能驗毒”,宋代法醫(yī)名著《洗冤集錄》中,便有用“銀針驗尸”的做法。明清時期人們尤其相信銀筷子驗毒靈驗一說,《本草綱目》“生銀”條稱,“今人用銀器飲食,遇毒則變黑;中毒死者,亦以銀物試探之?!?/p>
銀驗毒在明清時期的生活中應該確實存在的,《紅樓夢》第四十回里,鳳姐吃飯時便對鄉(xiāng)下來的劉姥姥說,“菜里若有毒,這銀子下去了就試得出來?!?/p>
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銀筷子更為古人青睞。不過,在清朝御膳房,給皇帝供食時所用驗毒工具不再是銀筷子,而改用“銀板”,或直接用銀盤盛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