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酉姐
摘 要:馬鈴薯是我國高重要農業(yè)種植物的一種,但是種植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較少,又缺少相關理論性支持,因此本次針對馬鈴薯種植密度壟溝深度及覆土厚度對產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進而為早熟菜用馬鈴薯種植所遇的一些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密度;壟溝深度;覆土厚度
馬鈴薯具有較多用途,可作為工業(yè)原料、飼料、菜以及糧食等,屬于四大糧食作物的一種,此種作物有豐富的營養(yǎng)、適應范圍較廣且存有較高產量,是一種我國種植業(yè)結構變更的重要作物之一。近幾年馬鈴薯產量和種植面積逐漸增加,顯著擴大了栽培技術發(fā)展空間。
一、實驗背景
樂都區(qū)針對早熟菜用馬鈴薯的發(fā)展存有一定優(yōu)勢,如效益和資源等,且種植面積較大,然而卻缺少一些種植技術,導致和發(fā)達區(qū)域的單產水平差異較大。進而研究了早熟菜用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為提升產量和強化質量提供一些科學指導。
本次選用室內分析和田間試驗法結合的方式,對早熟馬鈴薯應用大壟雙行密植技術對產量的影響進行探究,并分析總結數(shù)據,研究出能夠顯著提升早熟菜用馬鈴薯產量的栽培技術,進而為提升此種作物的生產潛力提供參考。
二、 馬鈴薯產量和種植密度的聯(lián)系
1.試驗田詳情。此次選擇樂都區(qū)的試驗田海拔大致為1900米左右,土壤營養(yǎng)成分包括:pH5.4、114mg/kg緩效鉀、151mg/kg速效鉀、41.89mg/kg有效磷、159mg/kg堿解氮、5.88g/kg全鉀(K2O)、1.79g/kg全磷(P2O5)、1.87g/kg全氮、34.56g/kg有機質。此試驗田前期種植小麥,澆灌便利且有充足光照,肥力優(yōu)質且是紅潮沙土壤。
2.試驗步驟。通過隨機區(qū)組的方式將樂都區(qū)劃分成七個不同密度區(qū),每個區(qū)域712m2,密度分別為4600株、5100株、5600株、6100株、6600株、7100株、7600株。重復三次,小區(qū)長度為4.9米,寬度為3.6米,小區(qū)總面積為17.64平方米,以80厘米和40厘米雙行起壟培植。2017年12月27日播種,進行播種時每個小區(qū)域施160千克復合肥(K2O:P2O5:N=16:16:16)、1100千克農家肥。之后進行相同的栽培管理,齊苗后為了預防疫病選擇農用鏈霉素和代森錳鋅,同時培一次土,現(xiàn)蕾階段第二次預防疫病選擇農用鏈霉素與金霜克,盛花階段第三次預防疫病選擇農用鏈霉素與抑快凈。2018年5月26日采收。
3.結果。此次試驗結果中,產量排名第一的為5600株/712m2,產量為1978.41kg/712m2;排名第二的為7600株/712m2,產量為1945.11kg/712m2;排名第三的為6100株/712m2,產量為1888.44kg/712m2,之后分別是為7100株/712m2(1798.46kg/712m2)、5100株/712m2(1769.38kg/712m2)、6600株/712m2(1745.21kg/712m2)、4600株/712m2(1699.49kg/712m2)。詳情見表1:
4.結論。早蔬菜用馬鈴薯試驗結果顯示,商品薯率和產量最高的密度為5600株/712m2,位居第二的為7600株/712m2。
三、馬鈴薯產量和覆土厚度、壟溝深度的聯(lián)系
1.試驗田詳情。選擇樂都區(qū)海拔為1978m的區(qū)域為試驗點,土壤營養(yǎng)成分包括:pH5.66、121mg/kg緩效鉀、132mg/kg速效鉀、84mg/kg有效磷、94mg/kg堿解氮13.58g/kg全鉀(K2O)、1.99g/kg全磷(P2O5)、1.33g/kg全氮、18.56g/kg有機質。此試驗田前期種植小麥,澆灌便利且有充足光照,肥力優(yōu)質且是紅潮沙土壤。
2.試驗步驟。將壟溝設為四個不同深度,即25cm(A4)、20cm(A3)、15cm(A2)、10cm(A1)。覆土厚度有三個,即15cm(B3)、10cm(B2)、5cm(B1)。共設計12個試驗處理:B3A4(處理1)、B2A4(處理2)、BlA4(處理3)、B3A3(處理4)、B2A3(處理5)、B1A3(處理6)、B3A2(處理7)、B2A2(處理8)、B1A2(處理9)、B3A1(處理10)、B2A1(處理11)、B21A1(CK、處理12)。重復三個,共計36個,小區(qū)寬2.5m、長4.6m,小區(qū)面積為11.5平方米。選擇雙行栽植,每株間距為20.4cm,密度為5600株/712m2,每小區(qū)91株。重復間走道和四周走道為50cm,并在試驗區(qū)域周圍設保護行。
各個小區(qū)栽培和管理方式相同,將種薯切塊,并和甲基硫菌靈、農用鏈霉素、滑石粉拌種,每712m2施16kg硫酸鉀、16kg尿素、100kg復合肥,其中尿素為基肥并選擇條施,播種完成后開始覆土,防止雜草選擇芽前除草劑乙草胺。齊苗之后將雜草耕除,并追施提苗肥一次,主要包括16g/712m2尿素、16g/712m2硫酸鉀。疫病防治在齊苗半個月到采收前進行,該時期是最佳防治階段,并使用防護劑。當出現(xiàn)病株后要確定中心病株,需要將其轉移至種植區(qū)外,并對其進行對癥治療。
3.結果。不同的處理導致產量也有一定差異,覆土太厚或壟溝太深均會影響其產量,其中產量最高的為處理11(覆土厚度和壟溝深度均為10cm),為2107.56kg,位居第二位為處理12(2000.45kg)、第三位處理8(1984.75kg),之后依次為處理10(1900.07kg)、處理5(1889.22kg)、處理9(1874.78kg)、處理7(1811.02kg)、處理6(1765.45kg)、處理2(1688.55kg)、處理3(1605.74kg)、處理4(1589.11kg)、處理1(1522.22kg),詳情見表2:
4.結論。不同的壟溝深度和覆土厚度結合后的產量差異較大,覆土太厚和壟溝太深峻也會嚴重影響馬鈴薯產量,經試驗結果提示最佳處理方式為覆土厚度10cm和壟溝深度為10cm,此種方式產量最高,且生育期較好,推廣價值較高。
四、結語
馬鈴薯是一項優(yōu)勢產業(yè),可顯著提升農業(yè)效益與農民收入,存有重要的農業(yè)價值和意義。本次針對馬鈴薯產量和種植密度、覆土厚度、壟溝深度的聯(lián)系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密度5600株/712m2、覆土厚度10cm、壟溝深度10cm的馬鈴薯產量最高,此種種植方案最佳,是早熟菜用馬鈴薯高產的一套科學方案,可顯著提升該地區(qū)馬鈴薯產量。然而此次試驗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是欠缺綜合技術,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