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奎
“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的大地上游蕩”,正如馬克思曾經在《共產黨宣言》中幽默而又形象地宣告一樣,民意調查顯示,最近幾年歐美國家80后90后甚至包括00后年輕人的馬克思主義傾向在增強。這引起了英國媒體的高度關注并形成了熱烈討論。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現實面前無教條,實踐具有沖破一切意識形態(tài)牢籠的批判力量。盡管歐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已經精致得有足夠的力量,把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某些精英們,舒舒服服而且死心塌地地束縛在“自由民主主義”的神圣教條之中,但是,卻無法從根本上扼殺歐美發(fā)達國家內部的覺醒與反抗。
尤其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發(fā)達國家的生活水平相對下降,失業(yè)壓力空前加大。這些其實是極少數位于社會金字塔塔尖的金融寡頭惹下的禍,但禍國殃民,且明目張膽地要這些普通民眾埋單,把危機轉嫁到他們頭上。這更容易在他們中間產生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思潮與變革力量。
在以上種種切身體驗之中,歐美發(fā)達國家80后90后00后這些青年人又最為脆弱、最敏感,受降薪、失業(yè)的打擊最重,最容易在對資本主義種種不滿中覺醒,情緒激烈而又思想沖動,最渴望尋找到走出資本主義危機與弊端的替代方案與理論武器。英國各媒體也承認,英國校園里的左派思想日益蓬勃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已是必然。
當然,客觀地講,我們也不要過度夸張歐美年輕人產生馬克思主義傾向的政治意義,更不能由此判斷馬克思主義的春天和社會主義的高潮又將到來。
第一,歐美年輕人當前產生的馬克思主義思潮與社會主義傾向,只是相對于歐美資本主義階段性危機的一種條件反射,并沒有什么科學的理論高度與政治選擇的意義。一旦資本主義危機有所緩和,這些思潮與傾向有可能會出現消退。
第二,面對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與社會不公,歐美發(fā)達國家青年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感性選擇,更多地是選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公平價值,大多停留于價值社會主義的水平與形態(tài),并不表明他們完全接受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全部理論與制度。
第三,即使他們真的作出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歷史與時代選擇,也要從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實際出發(fā),不要過度期待他們在短時間內會走我們同樣的道路。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資本主義占有絕對統(tǒng)治地位與優(yōu)勢,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也仍然反復不斷地被人們確認為解決資本主義根本矛盾、克服資本主義嚴重弊端的一種基本選擇,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就深深扎根于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與發(fā)達國家人民的實踐選擇之中。我們一旦選擇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道路與共產主義的理想信仰,就根本沒有必要枉自菲薄?!?/p>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