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媚
(廣東省 鶴山市中醫(yī)院藥劑科中藥房,廣東 鶴山 529700)
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為唯一癥狀或主要癥狀,時間超過8周,且經(jīng)胸片檢查顯示無異常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1]。我院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合止咳散治療慢性咳嗽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共162例,均為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我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中醫(yī)組83例,男45例,女38例;年齡25~77歲,平均(42.8±7.7)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2.38±0.45)年。西醫(yī)組79例,男42例,女37例;年齡23~79歲,平均(43.3±7.9)歲;病程5個月~5年,平均(2.43±0.48)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符合慢性咳嗽相關診斷標準[2]:①咳嗽持續(xù)4周以上。②胸部X線片或是CT檢查可見支氣管壁增厚、疑似支氣管擴張。③抗菌藥物治療2周以上咳嗽癥狀明顯好轉(zhuǎn)。④細菌培養(yǎng)陽性。
西醫(yī)組給予頭孢呋辛片0.25mg,每日2次口服;鹽酸氨溴索分散片30mg,每日3次口服;右美沙芬30mg,每日3次。
中醫(yī)組給予苓甘五味姜辛湯合止咳散加減。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法半夏、桔梗、陳皮、紫菀各10g,白前15g,細辛3g??壬跛拼有尤?、炙麻黃,咽喉癢加蟬蛻、牛蒡子,惡風怕冷加防風、黃芪。水煎取汁300mL,早晚飯后2次溫服。
兩組均服藥1個月。
咳嗽分級評分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標準。輕度咳嗽評分為1分,中度咳嗽評分為2分,重度咳嗽評分為3分,無咳嗽則為0分。
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痊愈:咳嗽停止,且伴隨癥狀消失,停藥1個月以上無復發(fā)。顯效:咳嗽顯著好轉(zhuǎn),咳嗽等級為輕度,伴隨癥狀有顯著改善。無效:咳嗽沒有明顯好轉(zhuǎn)或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分級評分比較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分級評分比較 (分,±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分級評分比較 (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西醫(yī)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中醫(yī)組 83 2.19±0.32 0.39±0.07*△西醫(yī)組 79 2.25±0.35 0.72±0.11*
慢性咳嗽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正虛邪戀,虛實交雜。正虛以肺脾氣虛、肺腎陰虛為主,邪實以風、痰、燥、火密切相關。
苓甘五味姜辛湯出自《金匱要略》,主治寒飲內(nèi)停引起的咳嗽。方中干姜溫肺散寒、化飲祛痰,細辛溫肺散寒,茯苓化飲利水、健脾滲濕,五味子斂肺止咳。全方具有溫肺散寒、化飲利水、宣肺止咳等功效。
止咳散出自《醫(yī)學心悟》,主治外感咳嗽、日久不止、咳嗽痰多、咳痰不暢,以止咳為主、化痰解表為輔[3]。方中桔梗宣肺通氣,紫菀化痰止咳,白前化痰障氣止咳,杏仁、桑白皮清肺化痰、瀉肺平喘。
因此,苓甘五味姜辛湯合止咳散加減治療慢性咳嗽療效較好,且安全性高。
[1]吳學敏.止嗽散加減合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療88例慢性咳嗽的療效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1):81-82.
[2]喬明飛.苓甘五味姜辛湯合止嗽散加減治療慢性咳嗽臨床分析[J].光明中醫(yī),2016,31(11):1529-1530.
[3]王靖,杜文娟.滋陰止咳湯治療小兒慢性咳嗽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yī),2016,38(5):68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