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 王利
(武漢科技大學醫(yī)院,武漢,430065)
睡眠是人們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理現(xiàn)象,人一生有近1/3的時間用于睡眠,以保證機體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與穩(wěn)定。隨著社會工作的變化,生活壓力的加劇,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節(jié)奏及人際關系也隨之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其結果是人們的生理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而其中睡眠質(zhì)量的下降猶為明顯,在各種內(nèi)外因素的影響下失眠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失眠通常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質(zhì)量不滿足并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失眠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入睡時間超過30 min)、睡眠維持障礙(整夜覺醒次數(shù)≥2次)、早醒、睡眠質(zhì)量下降和總睡眠時間減少(通常少于6 h),同時伴有日間功能障礙。
中醫(yī)運用其辨證靈活、整體施治等診療特點,在失眠病癥的治療中療效頗著。
失眠疾病往往具有病程長、虛實兼夾、病因復雜等特點。由于患者在發(fā)病初期往往癥狀較輕,易于忽視導致醫(yī)生不能全面掌握患者真實情況,故失治、誤治多見以及不能長期堅持醫(yī)囑,或初愈之后,失于調(diào)攝,導致疾病反復,遷延轉變夾雜他病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中醫(yī)先賢認為雜難之病多由痰生,故痰為一大致病因素;另一方面失眠本于陰陽失治錯安其位進而晝夜不調(diào)難以入睡?,F(xiàn)代社會,人們夜生活豐富,頻頻熬夜,陽氣長期得不到潛藏休養(yǎng),大量耗傷,真陽失守,虛浮于外?,F(xiàn)晝困夜擾的情況。如陳士鐸在《辨證錄》提出“使心之熱者不熱,腎之寒者不寒,兩相引而自兩相合也”。故其治宜從化痰,同調(diào)君相之火為則?;诙嗄甑呐R床經(jīng)驗,筆者發(fā)現(xiàn)失眠患者中屬于陰虛火旺者固然有之,但陽虛證型或陽虛體質(zhì)者也不在少數(shù)。在臨床過程中筆者亦基于多年臨床經(jīng)驗,運用中醫(yī)臟象理論指導治療,收效頗豐,現(xiàn)摘錄臨床驗案2則,以饗同道。
患者盛某,女,68歲,2014年11月27日初診。
主訴:入睡困難1年余,加重伴腰酸耳鳴。
患者1年前因家中變故心情受創(chuàng),思慮繁多不得入睡,未予重視。近2個月癥狀加重,并伴隨出現(xiàn)腰酸耳鳴。癥狀表現(xiàn)為胸悶氣短,自汗,神倦怕冷,小便清次數(shù)較多,大便偏稀,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細而滑。診斷為失眠,證屬心腎陽虛,治以調(diào)心補腎,溫化痰飲,方用真武湯加減。處方:茯苓15 g,芍藥15 g,生姜15 g,川芎15 g,郁金15 g,白術15 g,肉桂16 g,熟地黃15 g,淫羊藿15 g,川楝子10 g,車前子15 g,炙甘草10 g,酸棗仁20 g。14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
2014年4月27日二診:患者訴服藥后腰酸怕冷明顯減輕,小便頻率減少,自覺精神狀態(tài)有所改善,余癥不顯,舌暗苔白,脈沉弦。守上方去芍藥、車前子,加黃芪15 g、遠志15 g,14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2014年5月11日三診:上證續(xù)減,患者告知其夜間睡眠亦有改善,舌淡苔薄白。守上方續(xù)進7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2014年5月18日四診:患者已無其他明顯不適,二便可,舌紅苔白,脈弦。守上方去熟地黃、淫羊藿,加黨參15 g,囑其再進7劑,以資鞏固。
按:中醫(yī)認為失眠的病因病機與人體陰陽關系密切相關。如《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云:“衛(wèi)氣日行于陽經(jīng),陽經(jīng)氣盛,陽主動則寤;夜行于陰經(jīng),陰經(jīng)氣盛,陰主靜則寐”?;颊呒膊〕跗鹩捎诩抑凶児剩那槭艽?,郁悶不舒,不思飲食,身體漸衰。日久陰陽失調(diào),出現(xiàn)失眠。病久失于診治,病邪久羈不去,進而損傷心陽,導致氣血瘀滯,心胸滿悶不舒,肢寒怕冷。急則治其標,方中黃芪、生姜、肉桂、川芎等溫行氣血之品以調(diào)暢心陽、益氣行血;心陽郁阻則氣血運行不暢,神疲納呆,抑郁難眠,遷延日久,則內(nèi)生痰飲。痰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則化。故其治療應宗《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為原則,以溫化為主。故方中選用肉桂、茯苓、白術、甘草等性溫行氣祛痰化飲之藥,以溫化寒飲;痰飲內(nèi)停,困阻脾胃,后天失養(yǎng),先天之水化生無源,則見腰膝酸軟,小便清長,方中熟地黃、肉桂、淫羊藿、車前子等藥溫腎通經(jīng),疏利下焦,溫下安上;君相火衰,氣血郁阻,虛火上浮,擾動清竅,難以入眠。故見舌白膩,小便頻數(shù),大便稀脈沉數(shù),方中酸棗仁、郁金、川楝子等藥清散郁熱,益氣安神;淫羊藿溫腎固腰,壯腎中之火引心火歸源;炙甘草平和諸藥,藥達病所,故取速效。
患者譚某,女,22歲,2014年4月13日初診。
主訴:入睡困難、節(jié)律紊亂半年余,加重半月。
患者近半年來由于學生生活輕松,經(jīng)常熬夜作息時間較為混亂,未及時改正,最近半月來晚上入睡困難加重,甚者整夜不得睡。心悸,心胸煩悶,飲食胃口不佳,白天疲倦不適,怕冷容易感冒,腰部常覺酸冷,月經(jīng)延期,經(jīng)量少。面色晃白,舌淡苔薄,脈沉細。診斷失眠,辨證屬心腎兩虛,治以溫補心腎。方用苓桂術甘湯加減,處方:茯苓15 g,紅花20 g,當歸15 g,川芎15 g,郁金15 g,川牛膝10 g,肉桂16 g,白術20 g,烏藥20 g,熟地黃20 g,煅龍骨20 g,益母草30 g,小茴香15 g,山藥20 g,酸棗仁20 g,干姜15 g,延胡索15 g,甘草10 g。14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
2014年4月27日二診:患者自訴服藥睡眠情況有所改善,胸悶怕冷癥狀有所好轉,余癥不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脈沉弦。守上方去紅花,加黃芪15 g、知母15 g。14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
2014年5月11日三診:上證續(xù)減,患者告知其月經(jīng)亦有改善,舌脈同上。守上方續(xù)進7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
2014年5月18日四診:患者已無其他明顯不適,二便可,舌紅苔白,脈弦。守上方去紅花、郁金、煅龍骨,加黨參15 g,囑其再進7劑,以資鞏固。
按:此案心腎陽虛為本,氣血虛弱而恍惚難眠?;颊唠m年歲尚輕,但因放任于夜間生活,致腎陽逐漸虛衰,溫化無力,以致氣血不足且巡行瘀滯,阻滯經(jīng)脈,則月經(jīng)為病。心陽受腎陽資助,腎陽不足勢必導致心陽虧虛,從而無力推動心血循行,故出現(xiàn)胸悶,方中熟地黃、山藥、川牛膝等補益精血,強腰膝,加肉桂以求少火生氣之意;腎氣足則充養(yǎng)五臟,五臟精氣充足則神安。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曰:“五臟者,魂魄宅舍,精神之依托也?;昶秋w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即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則魂魄不安”,方中選用白術,茯苓,當歸,黃芪,益母草等補氣健脾生血以資后天氣血;酸棗仁、煅龍骨、郁金、川芎等養(yǎng)心安神;清疏郁閉之氣,方中選用烏藥、延胡索等溫經(jīng)散寒以止痛;患者病程日久傷氣,故方中選取黨參、白術等藥培土以資后天之本,黃芪主升,入足少陰命門,因其以補腎氣為根,溫運全身精氣助心陽暢行;氣血再少,添養(yǎng)心安神之藥,故能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