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親社會行為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師應當采取各種有效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親社會行為。本文中,筆者首先對親社會行為進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初中思想品德培養(yǎng)學生親社會行為存在的問題,最后重點探討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策略,希望能夠為今后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初中教育;思想品德教學;親社會行為
思想品德是初中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該學科的教學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及人格養(yǎng)成產生重要影響。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鑒于當前初中思想品德培養(yǎng)學生親社會行為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因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 親社會行為的基本概述
1. 親社會行為的含義
“親社會”是心理學領域的范疇,其意思是指合乎社會道德標準的意思,與“反社會”相對立。那么,親社會行為又是什么意思呢?從“親社會”的理解中不難看出,親社會行為指的是一切符合社會期望并對他人、群體或者社會有益的行為,如幫助行為、分享行為、尊老行為、貢獻行為等。
2. 親社會行為的意義
首先,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融入社會。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初中生都是獨生子,在家庭中受到家人的百般呵護,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孩子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進而導致學生難以接觸社會,與社會發(fā)展相脫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
其次,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加強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培養(yǎng)健全人格。
最后,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初中階段是學生各方面能力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至關重要。親社會行為作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構成部分,加大培養(yǎng)力度,有利于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的措施
1. 轉變教學觀念,重視言傳身教
教學觀念的轉變與否,直接影響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質量。由于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師仍舊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傳統教學觀念盡顯。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應當積極地轉變教學觀念,樹立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從自身著手,注重言傳身教,通過自身的日常話語和行為去感染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親近社會、融入社會的作用。
2. 充分挖掘教材,添加相應內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內容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得來的,里面有很多經典的內容和案例。但是仔細觀察便會發(fā)現,其實對于親社會行為并沒有詳細地闡述,只是對內容進行了大概的介紹,這就使得學生缺乏對親社會行為內容學習的重視。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應當在教材的基礎上,充分對其內涵進行挖掘,對親社會行為的內容予以細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適當添加一些相關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讓學生在接觸到親社會行為知識的時候,能夠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影響,從內心對該部分內容的學習保持高度的重視。
3. 明確教學目標,利用科學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中,必須要制定出明確的教學目標,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才能有指導方針,避免培養(yǎng)方向出現偏差。當然,目標的制定既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又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在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之后,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教學。例如,在學習“融入社會,肩負使命”這一單元知識的時候,講解到關于“合理消費”的內容,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了解學生都有哪些消費行為,從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將學生的消費行為羅列出來,讓學生進行參照,觀察是否有列舉出來的消費行為,學生紛紛“中招”。緊接著教師將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分成購買零食、購買文具、購買衣服等消費行為,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消費行為對社會生產活動的影響,從而更好地對自己的消費行為進行規(guī)范。
4. 開展有關活動,提供實踐機會
理論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理論教學的開展應當緊密結合實踐教學。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就必須理論和實踐一手抓,在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后,加強對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實踐鍛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親社會行為的意義。比如,在學習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知識內容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親社會理論知識,學習完成之后,組織學生進入社區(qū),開展社區(qū)活動。通過在社會敬老院的一系列活動,學生明白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涵蓋很多方面,其中尊敬老人、幫助老人便是其中之一。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的革命烈士紀念館,讓學生緬懷先烈的同時感受到如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意識到珍惜當前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并在實際行動中體會到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這樣一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對教材知識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還讓學生參與到社區(qū)活動中,提升了學生的親社會行為意識。
三、 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親社會行為意義重大,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正確“三觀”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幫助。思想品德作為培養(yǎng)學生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學科,應當積極發(fā)揮出學科優(yōu)勢,認真分析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轉變教學觀念,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提供學生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同葉.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策略分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6):88-89.
[2]劉穎.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親社會行為[J].成功:教育,2013,15(18):310-310.
[3]趙麗娟.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J].讀書文摘,2015,24(8):147-148.
[4]崔繼軍.思想品德課激發(fā)學生親社會行為[J].教育:周刊,2015,56(52):102-103.
作者簡介:
林望南,福建省漳州市橋東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