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年,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以來,“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并列的一個目標, 備受全國各地中考語文命題教師的青睞, 成為近十多年來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卷上的熱點?!靶抡n標”已經說明了“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將語文知識與能力綜合運用于語文的具體實踐中, 實現(xiàn)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結合, 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融通”,意在“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也說明了重點體現(xiàn)在一個“綜”字上。本文從成都市近十年(2007~2016年)的語文中考真題研究入手,結合新課標對于綜合性學習評價的要求,分析成都市中考對于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測量評價的特點。進而進行縱向的比較研究,分析總結近十年來綜合性試題的“綜”向何處,即命題與評價的走向,最后總結成都市近十年來中考真題中,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評價的不足之處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成都中考;評價研究
一、 解課標
根據(jù)2011年版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分別是課程標準對于第四學段(7~9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與內容的要求與對于第四學段(7~9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建議。
首先,可以明確課標要求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在創(chuàng)辦刊物、演出、討論等多樣性活動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
其次,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提出相關的問題,進行研究,并且能夠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能從書刊中提煉出相關的信息進行總結與歸納,最后撰寫研究報告。對于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但是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研究問題的意識,初步訓練學生研究問題的技能。
再次,關注所生活的社區(qū),地區(qū),國家大事,關注熱點問題,有助于學生開闊眼界,將課本上學習到的知識與現(xiàn)實相結合。這一階段僅限于對于周圍熱點問題的調查與搜集并且呈現(xiàn)學習結果。
最后,通過掌握查找資料,學會研究報告等的方法,能夠為以后的研究性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結合實踐,聯(lián)系實際,擴展視野,問題意識,研究技巧,概括能力,整理歸納,關心社會等都是關鍵詞。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二、 析真題
(一) 評價特點
1. 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
作為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評價和測量,考題需要涉及聽說讀寫多方面的知識,成都市的中考題也正體現(xiàn)了這一點。例如2010年的語言運用題的B卷第12題的第1小問是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進行的評價方式,具體落腳于學生對于社會問題的分析能力與問卷問題的設計能力,同時也考察了學生“讀”懂空巢老人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第2小問是將社區(qū)里不文明的標語改成溫馨標語,這很好地體現(xiàn)了對于“寫”的能力的評價。
此外,在2008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的考題中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白x”主要是學生能夠從材料中“讀”出相應的信息、“讀”懂非連續(xù)性文本中的信息像統(tǒng)計表和設計圖等,“讀”出問題、“讀”出自己的觀點來,這也對學生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有所要求;“說”的評價方式主要是學生能夠根據(jù)具體的情景,例如:作為主持人要說的串詞,作為同學勸說那些浪費的思想行為,作為市民對政府提出建議,作為家鄉(xiāng)人對家鄉(xiāng)發(fā)展提出建議,作為持有不同觀點的辯論雙方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等等;“寫”是評價試題中最頻繁的設計,例如:根據(jù)句子選詞進行仿寫,根據(jù)名人名言進行仿寫,對材料概括并寫出觀點,將自己的觀點寫出來等。“寫”的設計對于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能力提出了要求。“聽”主要是對學生的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評價設計,包括傾聽他人的意見,辯證客觀地看待問題等。
2. 各學科知識相互滲透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xiàn)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點就是各學科知識相互滲透。例如成都市2015年的中考評價試題B卷中第12題第1小問的評價設計將美術知識、當?shù)仫嬍澄幕c語文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2007年的第11題將體育方面的足球知識與語文知識聯(lián)系;2010年第11題將風景園林設計與建筑方面的知識與語文知識聯(lián)系;2011年第12題第1小問將統(tǒng)計學的知識與語文知識聯(lián)系,此外,還有美學,邏輯學等知識融合于評價設計題目之中。將各學科知識相互滲透的設計能夠體現(xiàn)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xiàn)了我國素質教育的先進理念,有利于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涉獵廣泛的知識而不僅僅把眼光局限于課堂上的知識。
3. 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的綜合
有人認為“教材無非是例子”是所有命題者所形成的共識,所以作為對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的評價,需要有適當?shù)难由觳拍軌蝮w現(xiàn)評價的科學性。例如2008年的中考評價試題B卷中第11題以四川的“5·12”汶川大地震為題材,成都是四川的省會城市,生活在成都的教師學生都有深切的感受。所以,當年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試題中就出現(xiàn)了這道題,貼切于實際生活中的熱點事件。此外,還有例如2009年成都市掀起了“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考題與這一熱點結合,對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出了要求;2010年的世博會成都“活水公園”案例受追捧;2012年住宅區(qū)的命名;2014年成都舉辦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材料都立足于當年的熱點問題,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進行融合,評價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
(二) 評價走向
1. 題型走向
從前文中近十年來成都市中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考查的試題的統(tǒng)計表可以看出在題型上有很大的變化。從2007年至2010年都是B卷第11題,12題,13題共3道題,在問題的設計上由多個材料構成,材料較多,材料之間缺乏必要的關聯(lián)性。而從2011年開始到2016年由原來的B卷第11、12、13題變?yōu)榱说?2題的三個小問,所以題的數(shù)量并沒有發(fā)生變化。變化之后的語文綜合活動試題提供一段材料作為主題背景,在這個主題背景之下再分設三則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小材料作為題干背景。很明顯從2011年之后由原來的多個材料設計變成了以一個主要背景材料為主,分設三個不同情境的材料的設計。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的閱讀負擔,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對學生從一個問題材料看到它的多面性和多面性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發(fā)散思維的引導。endprint
2. 內容走向
從內容方面來看,從2007年到2016年每年的材料都緊貼當年的或者當?shù)氐臒狳c事件,主要涵蓋了歷史名勝、飲食文化、旅游景點、教育熱點、人文地理等元素。從2011年題型改變之后,問與問之間在內容上的銜接就更緊密。從近年真題來看,在內容方面越來越貼近語文教育本身了,例如2016年考查的內容是關于“語文教材調整”方面的。其中的一問,根據(jù)教材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內容將題目中精心設計的閱讀導語補充完整。這就是考查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熟悉程度與應用能力。
3. 考查能力走向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訓練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課程,要求學生鍛煉并形成實踐的能力,具有問題意識,能夠獨立初步研究身邊的時事熱點問題,可以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研究性學習,熟悉研究的簡單步驟,初步掌握問卷調查等的方法。通過對近十年來的真題分析,在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設計的試題對于學生的能力考查主要還是聚集在“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運用,而且一直以來對這些能力的考查都比較穩(wěn)定,沒有出現(xiàn)新的趨勢。這不利于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其他能力的鍛煉形成,例如協(xié)調組織能力,收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等。
(三) 不足與思考
成都市中考對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考查的題目為“語言運用”,每年在150分總分中占大概12分的分值?!罢Z言運用”其實是更多地展示了語文的工具性,即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然而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性。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將本道大題的題目改為“綜合型試題”,重慶市中考語文試卷即是這樣命題的。
近十年的真題中有部分題是重復出現(xiàn)的,雖然內容不一樣,但是換湯不換藥。例如仿寫題,根據(jù)材料歸納問題,提建議,寫宣傳標語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老師和學生帶來應試的有章可循,不利于保證評價的公平性和有效度。另外,從題目設置上來看,仍然有欠妥的地方。例如在2011年第12題第3小問,雖然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又局限了學生的思維,限定于學生從一方面對已有的內容闡述觀點進行反駁,這樣是否強制了學生站在哪一觀點之上。
題目設計的元素主要是集中在歷史名勝、飲食文化、旅游景點、教育熱點、人文地理等元素,還缺少了一些元素,例如:科技、軍事。多方面的元素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等。另外,題目內容應該取得公平性與有效性。例如2012年的第12題中的“為住宅區(qū)命名”明顯是城區(qū)里的學生耳熟能詳?shù)膬热?,他們從小生長的環(huán)境就在這些住宅區(qū)里面。所以,即使對于提建議等都能夠輕松應對。但是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這不是他們所熟悉的環(huán)境,所以從這道題中體現(xiàn)評價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是欠妥的。所以,在命題過程中要嚴謹?shù)乜紤]到不同地區(qū)學生的差異性和試卷的科學性。
作者簡介:雍春梅,重慶市,西南大學文學院。endprint